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五千多年深厚磅礴的历史积淀,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瑰丽的文化宝库。2024年12月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首个“非遗版”《辽视春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凸显了《辽视春晚》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重要的文化意义。
对于这一点,2025《辽视春晚》的《簪花仕女图》给出了一份完美答案。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粗绢本设色画,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画作以工笔重彩描绘了五位衣饰华丽的仕女,和一位女侍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关系安排巧妙,另有两只小狗、一只白鹤、一株辛黄花点缀其间,景物衬托少而精。画作笔触线条细劲有神、流动多姿,人物形象丰腴华贵。是为我国古典人物画作中的珍品,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被称作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而在2025年《辽视春晚》,这幅辽博宝藏《簪花仕女图》被搬上了舞台,在蛇年与广大观众完成了一次“千年等一回的相见”。
在《辽视春晚》的舞台上,《簪花仕女图》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光明网文章评价:“辽博宝藏《簪花仕女图》被搬上今年的《辽视春晚》,以全新的歌舞样态对这幅镇馆之宝进行“诗画合璧”的创新演绎,以深度再创作的形式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出画成舞,惊艳全场。”
为了实现这次穿越千年的相见,让这些丰神华贵、仪态万方的仕女们从1000多年前的巍巍大唐走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里,从舞台布景、道具陈设、图案色调,再到锦服华冠、妆面细节,乃至演员们翩然舞步的一动一静之间细微至帧的人物神韵、表情,《辽视春晚》根据画作高清扫描图,力求对画作进行百分百的还原。
而在保证舞台艺术美感的同时,《辽视春晚》还巧妙利用了舞台科技手段,让现代数字技术与真实拍摄画面实现了融合互补,做到了“古艺出新”,从而将来自沈阳歌舞团的舞者们绰约婀娜的舞步,打造出了一步千年、穿越时空的视觉奇景。此外,根据节目的艺术创作需求,舞蹈在时间维度上对画作内容进行了合理延展和补充,对画作定格镜头之外的故事赋予了丰富的想象。最终,春晚歌舞融合创意类节目《簪花仕女图》不只让观众看到了一幅活色生香的人物画像,还带领观众真正走入了那个赏花游园的瞬间,真正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千年盛世的无限辉煌。这些,都成为了舞蹈作品的强势出圈的重要因素基础。
观众们的称赞和认可,既是对《簪花仕女图》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效果的认可,同时,也是2025《辽视春晚》探索“古艺出新”方法论的肯定批注。对于以传统文化艺术为创作灵感的众多视听节目而言,一味追求“炫技”或许能引起一时一刻的视觉震颤,却并不能成为让节目广为传唱的“尚方宝剑”。面对庞大又繁盛的艺术文化矿藏,在“再现”与“还原”基础上,给予具有时代特性的诠释,才是让文化历久弥新的“宝典”。如光明网评论员张文所说:“它(舞蹈《簪花仕女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也再次印证了《辽视春晚》在艺术创新与融合发展方面的卓越能力。”
透过荧屏,电视艺术让千年前的《簪花仕女图》“活起来”,而2025《辽视春晚》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使“文化出圈”迈向了“文化出海”。无数观众在观看节目后,表示一定要去辽宁省博物馆一睹《簪花仕女图》的真迹芳容。此刻,《辽视春晚》展现的巨大影响力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具象而灿烂的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了一幅重新绘就的璀璨画卷。
监制/李莹
审核/刘闯
主编/陶然然
编辑/赵晨旭
来源:辽宁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