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肥成本降低70%,年产1500吨……曾经让养殖场头疼的粪渣、粪水,经过发酵后形成的沼液供给土壤,极大地提升了蔬菜种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降低了成本,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近日,记者来到犍为县龙孔镇龙华村,探访该镇重点打造的“粮油+生猪”种养循环模式。
走进位于龙华村5组的蔬菜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20余名村民穿梭在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他们正有序地进行青菜的移栽工作,有的负责挖坑,有的负责移栽,很快便将一排排整齐排布、长势喜人的青菜苗栽种完毕。
“今年8月,我累计投资了60万元,在龙华村和协力村流转了500亩地来搞粮蔬轮作,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玉米、大豆或红薯,一季蔬菜。现在第一季种的是青菜,下一季将进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现年48岁的唐大军是一名退伍军人,同时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龙孔人。作为犍为县军文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的唐大军,对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便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投身于农业,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乡,造福家乡人民。
唐大军说:“得益于镇村两级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同时在他们的积极协调下,将这边的一个大型养猪场产生的干粪和沼液用于我们流转的土地,不仅帮助我们降低了70%的用肥成本,而且种出的蔬菜品质也将得到显著提升,更加符合消费者对绿色、生态、健康农产品的需求。”
“我们和眉山的一家公司签订了供应合同,因为是订单式销售,青菜成熟后会直接送到厂家,根本不用愁销路,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怎样把菜的品质种好。”尽管是初次尝试,但唐大军依然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目前种植的青菜预计年产量可达到1500吨左右,同时常年可解决20到30个村民的就业问题,在蔬菜丰收和粮食收割的高峰期每天用工数量将达到100人左右,当季青菜收获后,可以为村民人均增收大概5000元。
近年来,龙孔镇聚焦种养循环,融合粮油和生猪两大产业,着力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势能,积极探索绿色农业新路径,依托全县最大规模育肥猪场——新好农牧规模养殖场,坚守粮食安全红线,围绕粮猪保供主线,在龙华村连片流转消纳用地1500余亩,完成土地整理800余亩、高标准农田改造200余亩,配套消纳处置中心5300平方米、消纳管网29.2公里,建设占地面积1700 余亩的“粮油+生猪”种养循环示范区,打通“猪—沼—粮(油、蔬)”循环链条,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我们引进业主以粮蔬轮作为主进行种养循环种植,旨在促进龙华村及周边建新、康村、协力三个村的农业循环发展。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农业政策扶持,降低业主的用肥成本,确保生态种养循环的可持续性,提高粮蔬的种植品质。”龙孔镇农业分管负责人赖明勇说,下一步龙孔镇还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消纳管网的布局,优化种养循环规划,并推动其与丝茅坪村种养循环园区的互联互通,努力构建龙孔镇种养循环大示范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李金蓉
记者:李旭东,罗健武
编辑:王馨颐
审核:卞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