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变革的时代,中国教育将走向何方?

教育   2024-10-30 19:41   四川  

叶修

学习策略师

一个研究 思维方法 与 学习策略 的人

新来的朋友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 学习策略师

即可免费获得深度思维、高效学习的方法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已经在中国运行了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体系,真的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

而这场教育变革,为什么势在必行?又将通往何方?

一、固化的应试教育

1、高考恢复至今,应试教育的诞生与固化

2、一些教育创新的尝试

3、失败——曾经试图突破应试框架

二、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1、为什么过去的改革无法成功?

2、改革时机已到,势在必行

三、教育变革的几条原则

1、改革是面向全体中国人

2、改革要考虑现实的连续性

3、应试教育的外壳暂时不可打破

4、改革要要指向人心与人的基本素养

5、改革要考虑AI时代的社会特性

四、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与切入点

1、应试与素质教育,是可以融合的

2、思维与学习能力培养是改革的重点

3、心灵健康与心智成长是改革的核心

4、同构思想是贯穿改革的根基

五、结语部分

    

-THE FIRST-

固化的应试教育


1、高考恢复至今,应试教育的诞生与固化

中国当下的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模式,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产生雏形,然后在后续几十年里逐渐精细化,从粗糙的应试教育,逐渐变为细致的应试教育,直至今天。

从阶段性来讲,1977-2010年左右,应试教育从原始形态逐渐变得精细化,各地中小学的应试教学流程逐渐细化稳固,教辅和课外培训也逐渐丰富,对学校应试教育构成了强力辅助。从2010年附近开始,应试教育体系开始停止进化,模型固化下来,总体框架上维持原样至今。(这个固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精确的2010,可以前后浮动两三年)


2、一些教育创新的尝试

在这几十年时间里,教育体系内部也有很多小的创新尝试,比如推广n步教学法,推广学生阅读、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学习、翻转课堂等。

这些创新,有些起作用了,但属于应试大框架下的小变动,并没有长远的革命性意义。比如n步教学法,是应试体系内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细化完善;推广学生阅读,当然是有益于学生的,但它只是应试教学的一个小补充,并不能起到决定性左右,且受制于应试体系,初中、高中生已经没空去做这些阅读了。

有些创新则因为水土不服,流于表面甚至中途夭折了。比如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学习,这些模式当初全国推广的时候风生水起,但后来都偃旗息鼓,因为实践中发现,这些模式本身对应试成绩并没有明显帮助,反而因为其组织难度大、时间成本高而被老师们抵制。至于翻转课堂的尝试,有些地方试过小段时间后直接放弃了,而有些地方则以预习作业、导学案的形式,保留了一点翻转课堂的原理影子——但这依然也只是应试大框架下的一个微小辅助。

总之,这些创新或成或败,都是些应试体系内的小创新,没有改变教学的整体性质。


从教师端来讲,教师的培训和成长体系也是如此,在应试教育体系内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化、丰富以后,也停滞不前了,甚至至今过度的培训反而成了老师的负担,教师培训系统有点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转的感觉。究其原因也和学生端一样,因为这些培训都是在应试教育系统内进行的,并不能打破系统的边界——而这个系统早已饱和开始内耗了。

也有教育部门试图依据应试教育的特点,从高考指挥棒这一端的创新来引动整个体系的跟随性改变。比如这些年来:

  • 考试题目的灵活度略有增加(包括数物化生等科目的创新题,政史地科目的材料题更隐晦需要深入分析了);

  • 语文作文的评价标准有所变化(2015至2016年开始,高考作文出题和评价标准变化,拒绝思想混乱、文辞优美的作秀文,更重视思考能力了)。

这些变化自然是有意义的,但依然只是应试大体系中非常小的变化,不足以影响全局。

这些年来做的比较好的是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以及教学场地的硬件改善。但这些不是教育的核心领域,只是辅助。教育是思想文化,是人心,硬件只能是思想和人性的辅助。


3、失败——曾经试图突破应试框架

实际上,从零几年开始,到大约2012年附近,应试教育的很多弊端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被公众广泛认知。民间的很多教育探索者已经意识到,应试体系内的小创新,不足以改变体系的缺点。

他们想要进行更深刻的教育升级,彻底突破应试教育体系,走进美好的教育天堂。有些比较大的创新,如学科融合与课程融合、项目式学习等,部分民办学校开始尝试;华德福、芬兰教育、森林学校、altschool等域外全新体系,也有不少教育探索者热衷;甚至传统私塾复兴、新私塾等模式,也在自由奔放的探索着。

这些创新的共同点是,它们都需要且要求,部分乃至整体性的超脱当下的应试教育之外。

然而它们全都失败了。

这些探索,大部分由民间教育界自由进行,随着政策的变动,许多民间探索戛然而止。禁止民办,民办向公办教学模式看齐,以及民转公等,是过去许多年教育领域的大势。而极少数公立学校所做的大幅度创新,如学科融合与课程融合,也在短暂探索后因多种原因停止。

所以至今民间教育界依然留有遗憾和猜想——如果允许他们自由做下去,是否能真的为中国未来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出路呢?

我的结论是,不能。

上面的这些探索,我或是深度调研过,或是亲身参与过。这些教育探索各自有其优点,但他们与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有太多的不兼容,是注定无法大规模推广的(具体原因会在后面细说)。

中国教育改革与升级,需要新的模式。


-THE SECOND-

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1、为什么过去的改革无法成功?

过去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创新,只有局部小创新,而没有大成之作,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核心的原因,恐怕是在于其必要性不够强烈。

应试教育体系的根基在于应试,在于拿到分数和学历。如果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拿到分数和学历还有较大的作用,那么应试的根基就不会动摇。如果广大的学生和家长,对于拼命刷题拿分数上大学的需求还没有产生根基性的动摇,那么整个教育体系、整个社会,就没有充分的动机去大改大革。

如同其他大部分领域的变革一样教育的变革,不到迫不得已、危若累卵、破釜沉舟的时候,就不会有根本性的变革

首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历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主要指学历确实能给人带来就业发展上的帮助。

这个阶段,大致从77年开始,到2015-2020年附近结束。当然这里不会有精确的时间分割点,因为事件的发展常常是连续变化的。时间越靠前,学历的有效性越强,带来的机会越大。现在的大学生们可能想不到,30、40年前的大学生,是一种怎样的天之骄子的待遇,那是真的最好的就业岗位、机会随便拿,到哪里都被当作个宝一样供着,真的是平民逆袭人上人的通道。

20年前,优秀的学历也能得到很不错的岗位,很多985的学生都往外企跑——那时候外企的收入是国企和民营企业的3-5倍,还有各种福利;金融等行业也还在顶峰,待遇很好,核心岗位对外招聘也是主要是要两财一贸等学校学生,然后是西南财经、东北财经、中南财经等211大学。

等到10年前,学历的优势没那么突出了,但由于十年前是互联网的高潮,程序员还是很吃学历的,那一波浪潮下,计算机的学历非常值钱,很多高学历的人在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公司,暴富了一波。

教育面向社会,人民与国家对教育的需求,与就业和经济报酬的获得是高度挂钩的。当整个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期时,学历能带来更好的收入,那么对应试教育的改革就不可能彻底进行。

所以这些年来,对应试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尝试,只是一小波抱着教育热爱与教育理想的人士在自行探索而已,而不是整个社会的集体痛点和破釜沉舟的推动。

 

2、改革时机已到,势在必行

当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社会整体对教育的根本性改革是没有需求的。而在最近几年的经济形势下,上述逻辑已经被打破了。

对于就业来说,学历已经看不出来明显的用处了,可能人工智能相关的一些顶级985和海外名校的硕博还有些分量,其他的,像普通的本科、硕士,已经彻底淹没了,甚至部分211/985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了。

本科生学历早已不值钱,考研人数暴增,几乎相当于一半的高考人数了,因为研究生成了避免面对就业的避风港,而研究生毕业后也一样面临就业困难,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失效。211硕士毕业送外卖,清北毕业生考街道办公务员,普通本科生就业率已经不公布了。

学历的价值,已经无限降低。

支撑应试教育的第一个根基逻辑已经基本失效。

仅此一大变,就足够引起整个社会的焦躁和思考,寻求变革。因为高强度应试给亿万学生家长所带来的身心痛苦,积怨已久,只不过还在指望着学历给自己带来就业好处,所以强行忍着。当就业这一好处被剥离以后,这些累积已久的痛苦就会爆发出来,强行推动变革。

可偏偏在此时间点上,又恰好出现了第二个超级因素——人工智能。

自2023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迅速风靡全球,品类不断增长、丰富化。我当时曾多次提出,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改变,相当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再来一次,是蒸汽机、交流电、计算机级别的变革。

如今,在文字处理、图形处理、音频处理、信息搜集、数据分析等方面,已经显出了远远超出人类大脑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所涉及的社会行业岗位,则覆盖了基础办公文员(做文档、写材料、写ppt、写excel)、数据分析师(数据分析)、设计师、画师、视频编辑、音乐编辑和创作、编程、科研等许多岗位,连财务、律师、医生等行业都无法幸免。

即,这些行业的就业,都会被人工智能砍掉大半。

以美术设计/画师行业来说,自midjourney、stable等人工智能视频工具面试后,这个行业的就业形势几乎进入半毁灭状态,因为midjourney等工具的创作水平,足以达到专业水平,并且创作效率比专业水平高千倍、万倍不止,只需几十秒就能画出一副画师要几十个小时才能画好的画。算上调试工具的时间,综合效率也有几十倍、上百倍的上升。

原本要100个设计师/画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用5人就能完成了。90%以上的人要失业。这不是理论推导,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掀起的浪潮。由于墙的问题,国内的AI普及度没有那么高、快,失业速度没有国际化,但这个大势已经不可逆转。

这样的趋势,在太多的行业正在上演。搞笑的是,诞生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行业,也在受到影响,因为现在已经有了智能编程AI了,可以辅助程序员编程,原本10个人的活,现在一个人加个编程AI就能干了。程序员也开始大量失业了。

 

总的来讲,人工智能会造成两个趋势:

第一,淘汰掉目前的许多行业人员,大规模的缩减目前的就业岗位。

第二,人工智能工具普及化、傻瓜化,人人可用,大部分人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变得没有意义——反正比不过人工智能。

这又给全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动机,加上了重重的一码。

都人工智能时代了,陈旧的应试教育体系将被AI碾压的粉碎,谁还愿意死板的读书刷题考试?

这几点结合起来,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已经危若累卵了。

1、学历通胀与经济形势问题

2、恰巧到来的人工智能浪潮

 

教育变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这场变革将在未来十年的中国社会中持续进行,甚至有可能近期(可能一年内)就要初步出现星星之火。长期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近期的特殊机会则要看机缘,看能不能抓住了。

总之,这将是破釜沉舟的一变。

 

-THE THIRD-

教育变革的几条原则


教育变革,不能瞎变。

变革是创新,创新要自由,但不论怎么创新,有些基本的原则需要坚持。

实际上,过去中国教育界的很多大幅创新失败了,正是因为它们违反了某些原则。新的时代,教育改革要想真正做起来,需要好好思量下面几条原则:

1、改革是面向全体中国人的

2、改革要考虑现实的连续性

3、应试教育的外壳暂时不可打破

4、改革要要指向人心与人的基本素养

5、改革要考虑AI时代的社会特性

 

1、改革是面向全体中国人的

要注意,这一次的改革,不是少数人的热爱与探索,而是整个社会基于时代巨变的被迫改革,是全民参与的。它不是探讨少数精英教育该怎么做,而是探索全国人民如何度过这次时代巨变。

过去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国内也出现了一批中小学领域内名校,做出了与应试教育体系不一样的教学成就。比如人大附中、北京四中、上海中学等。

然而,这些过去的成功案例,在新的教育改革里是不足参考借鉴的,因为那是典型的面向少数人、面向精英群体的。那是典型的汇聚一城、一国的资源,给一校的人用,是活生生的用大量资源砸出来的好教育,它是绝对无法全国性推广的。

我们考虑面向全体中国人的教育改革,一定要考虑各种资源的有限性,包括金钱、场地、硬件、师资人员等。


过去教育探索中的一些其他模式,比如altschool、森林学校、芬兰教育模式,乃至游戏化教学等,为什么对中国教育没有参考性?因为它们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远超我国目前的承受能力。

同理,国内这么多年的项目式学习、学科融合与课程融合等改革,为什么做不起来?首先他就要求更高的师生比。在国外的成功案例里,大多是十几二十个学生,配2-3名老师,进行项目式学习,这与中国一名老师带着50-60学生上课的现状相比,至少有5倍以上的师资差距。

新的教育改革,必须面向全民,以及必须考虑面向全民的资源限制与成本问题。

 

2、改革要考虑现实的连续性

改革,很多人喜欢一蹴而就,跨级而上,跃进式的快速从地狱达到天堂。

然而这是当下中国现状所不允许的。这一次改革的难点和要点,就在于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考虑现实的连续性。因为我们此次改革,不是在一片战后废墟上从零开始,而是在一个庞大的、正在运行中的体系上,进行有机调整,要保证不引发巨大的动荡。

一是资金、资源等的连续性。可以要求增加教育投入,但肯定不可能一瞬间投入翻倍、翻3倍,社会没有那个能力。这与第1条原则是相合的。

二是教学和学习模式的连续性。如果突然切换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模式里,比如整体性的引进芬兰教育模式、德国教育模式等,也是不现实的,每种教育模式都有复杂的社会配套,复杂的生态,突然的教育体系切换,会导致教育体系和社会的其他领域脱钩、不兼容。

但同时又要注意,对连续性的注意和看重,有可能会造成改革程度浅、意义不足的保守、局限结果。这种又怕过于激进,又怕过于保守的矛盾,也是本次改革的难点。

即,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既保证连续性、不跳脱,又能够有深度改革效果的巧妙的改革模式。

 

3、应试教育的外壳暂时不可打破

应试教育给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带来了很多痛苦,历年来积怨已深,很多希望改革者、曾经的探索者,都想要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外壳,建构一个全新的体系。

然而本次教育改革恰恰要注意,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外壳。

第一,在当今中国社会里,一旦打破应试教育的外壳,就会有极大的风险,整个教育系统的招生变成“举孝廉”“九品中正制”,各个名校充斥着权贵家庭的学生,彻底堵死平民晋升之路。

多元化评价只能由学生、老师和社会民间评价进行,但不能由招生学校进行,不能与招考挂钩。

第二,应试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条件有限情况下的“节能”选择,是可以低成本开展的,也是我们过去几十年选择这条路的重要原因。这与第1、2条原则都是相合的。

这是本次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难点——我们要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做出超出应试以外的效果。


4、改革要要指向人的基本素养与人心

我们过去已经做过许多教育创新,比如n步教学法、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学习、导学案等,但这些都是对于应试体系本身的完善,不是根本性的改革。

这一次的改革,我们需要指向人的基本素养,指向学生的心灵。

从过去应试教育的结果讲,学生高强度应试刷题造成了思维能力低下、创新能力不足、情感和人际能力不足、身体羸弱、心理健康问题重(焦虑、自卑、恐惧、抑郁等)、厌恶学习和缺乏终生学习的动力、所学内容对人生长远发展意义小等问题。

这些基本素养和心灵上的遗留问题,是本次教育改革要尽可能多的解决的。在过去的教育创新和改革中,虽然也提到了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概念,但实际执行时力度太浅,比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没能深入进行并形成效果。而对学生心灵健康的实际帮助,则大幅度让步给应试竞争,是的近年来学生中心理疾病和心理亚健康人群剧烈增加。

本次改革要以更高深的专业能力,深刻、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缓解和解除学生的心灵痛苦。

 

5、改革要考虑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特性

从面向未来的角度讲,改革要考虑人工智能时代的特性。人工智能时代,过去的许多工作都会消亡,而新一批的工作则会产生——但我们不知道具体哪些工作会产生。

这种新出现的工作,不仅是指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工作(比如openai等知名人工智能公司的员工),更是指,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许多工作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创造、迸发、探索出来的。

我们的整个社会将不可避免的面临一个,大规模探索、寻找、创造新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风险和机遇。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必须有这个勇气、活力、激昂的心态,以一个健康、激昂、综合能力强大的人的姿态,去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去闯荡、探索!

如果学生是呆滞的、被动的、缺乏探索能力的,是抑郁的、躺平的、佛系的,就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变中极为被动,乃至被淘汰。如果整个社会的学生都处被动躺平的心灵状态,那么整个社会都将被新时代甩到身后,并面临大量失业人员所引发的剧烈问题。


综合看这5条教育改革的原则,仿佛都是各种限制和要求。在诸多的限制和要求下,这样的教育改革将会有极高的难度。甚至会怀疑,符合这些要求而又能够起效的教育改革,真的存在吗?

 

-THE FOURTH-

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与切入点


为了满足上面的几条原则,我们必须有极大的智慧、极巧妙的方法。这样的智慧和方法,不仅是我们进行改革的手段依托,也是进行改革的重要信心来源:

1、应试与素质教育,是可以融合的

2、思维与学习能力培养是改革的重点

3、心灵健康与心智成长是改革的核心

4、同构思想是贯穿改革的根基

 

1、应试与素质教育,是可以融合的

很多年前,我从 国外教育模式研究 和 颠覆性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 中脱离出来,试图找到基于中国国情的应试与素质教育融合点。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可以确定,第一个融合点,也是最直接的融合点,就是思维和学习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人一生的生存、成长、发展中,最根基性的几种能力之一。不论是学习、工作、投资、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人生的几乎一切场景都需要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应试成绩,也有巨大的帮助。初高中生面临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中的难题、压轴题,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中的复杂的材料辨析题等,都需要有优秀的思维能力才能学好、做出。而整个高强度、高难度的应试体系的学习,自然也需要学生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从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个角度切入,能够实现素质和应试的融合。


经过我十年教育学生的经验验证,当学生学会了结构化思维、逻辑链条、模式识别、拆解定位、思维追踪法、笔记策略、记忆策略、练习策略、精力管理策略等方法(这些方法在我的书籍《学习的逻辑》《深度思维》和学习策略课程里有介绍,此处不赘述。)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后,既能够在应试体系里取得高分,也能够在高中毕业脱离应试体系、进入大学和社会后,在大学、研究生学业,以及职场工作等领域里,继续使用上述工具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工作效率,是自己的人生受益。


这就是典型的素质与应试融合了。

所以,我们要对素质与应试的融合有信心。同时在后续的文章里我们还会看见,从心灵健康的角度上,应试有素质也有融合的空间。

 

2、思维与学习能力培养是改革的重点

如前所述,思维和学习能力培养是本次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素质和应试教育融合的第一切入点。

在之前的几十年里,教育界也曾提出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口号,但执行中并未取得有效的、深度的成果。这与教育界对思维教育的重视度有关,也与思维教育本身的难度有关。

过往的教育里,由于学校端对思维和学习能力培养的不足,造成了,初高中阶段的学习需要用到高深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却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尴尬局面。于是学生被迫用刷题、死记硬背、低效重复来弥补能力的不足。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这种通过纯应试手段来提高成绩的方式,确实会有一定的短期效果,这也使得一线教育者,对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那么重视。但这种纯应试手段会在初中后期和高中逐渐暴露出它的巨大缺点——不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而等到高中后再开始培养思维与学习能力,其实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同时,对学校来说,思维教育比学科教育困难,学校老师本身也未受过思维教育,无法快速构建出针对学生的有效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培养体系,这也使得学校转向了更容易实施的,压榨学生学习时间、疯狂刷题的低效模式。

  • 这样的教育生态下,学生会进入极端疲劳的学习状态,并引发强烈的心理痛苦,如焦虑、抑郁、自卑、恐惧、厌学等;

  • 家长会跟随学生一起痛苦焦虑,进而盲目鸡娃,进一步扩大痛苦;

  • 教师则与学生一起高压工作、疲惫,并在内心深处怀疑自己的工作意义;

  • 而社会则会接受一大群缺乏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只会死学,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 ……

整个生态下,形成了“多输”的格局。

所以,思维与学习能力培养是本次改革的重点,是首要攻坚点,避无可避。

而在应试体系里进行思维和学习能力培养,也是完全可以进行的。本人在过去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验证了这一点。我们要对这次改革,以及思维与学习能力培养这一改革重难点的突破,有充分的信心。

 

3、心灵健康与心智成长是改革的核心

人的成长,根本上讲是心灵的成长,它比知识点和题型重要万倍,甚至比思维能力更重要。

因为人的底层心智状态,既影响人的学习动机、学习状态,也影响人的思维水平好学习能力。在我给广大学生调节心理健康和学习状态的过程中,我充分确认,心智损耗大的人,思维和学习能力也不会很高。

更因为底层心智状态,影响的是这个人有没有生命的活力,有没有美好的品格,有没有热爱自己、热爱世界、融入世界、改变世界的意愿和勇气。

尤其面对正在袭来的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就业格局巨变的新时代,如果没有一个饱满的、积极心灵,带着勇气、热爱、和充足的身心活力去探索世界,创造未来,那么必将被新的巨变时代所淘汰。

所以,心灵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最深的根基。


今天的应试教育,在此处是不足的,中国学生的痛苦程度、劳累程度,和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经反复说明了这点。

中国的教师和家长,应当辅助学生,在应试这个大型项目中观察和提高自己的心智水平,清理和修正自己的底层信念,主要包括“我不能”“我无价值”“我不敢”“我厌恶”等深层负面信念的修正,以及对应的“我有能力”“我有价值”“我敢于”“我热爱”等正面信念的培养。

这种积极信念的培育,也是完全可以在应试教育外壳下进行的。这也是我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过的。

 

4、同构思想是贯穿改革的根基

如前所述,本次改革困难重重,需要有极大的智慧和极巧妙的方法才能进行。而同构思想则是此智慧和方法的重要源头。


4-1 什么是同构思想

同构思想是指,事物尽管表象不同,但其内在的结构和规律是相似的。

人类社会和人是同构的,人生的表象虽然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内在结构却是常常相似的,这个相似超越时间空间。人的行为模式、心智模式,群体的行为和心智模式,都是如此。

可以用我做过的一个咨询案例来说明这个理念:

一名女生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运营工作。她工作中经常出现失误,自己做出来的策划和老板提的要求完全不符合,因为她根本没有理解老板的要求。

我说,你读高中时一定有一种现象,你的历史政治地理试卷上写的满满当当,但和题目要考的点根本不沾边,因为你脑子里根本没有想过“出题老师的要求是什么”这个问题。

女生很惊讶,问我怎么知道她高中时的状态。

这就是同构的原理。

这个女生有一种固定的行为和心智模式:她听不见别人说的话,不愿意去理解别人(不是真的耳聋,而是意识主动屏蔽,不去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想法)。如果没有特殊的调整修正,这种行为和心智模式将会长期伴随她,并体现在她生命中的各个方面.

  • 这种不听别人说话的心智模式,在读书时会表现为不去理解出题老师的意图,答题答不到点子上;

  • 在工作时会表现为不去理解领导、同事、客户的意图,无法有效工作;

  • 在家庭里会表现为夫妻矛盾、亲子矛盾,因不理解爱人、儿子的想法和意图而产生冲突。

尽管学校学习、职场工作、家庭生活是不同的场景,但在不同的场景表现出相同的行为和心智模式,这就是同构思想的体现。

进一步,透过人生的任一重要场景,我们足以看见一个学生的行为和心智模式,看见他的素养和能力状态,并在这一场景中培养他的能力,调整他的行为和心智模式。

在这个理念下,学校和社会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这正是前文所说的,应试与素质教育可以融合的深刻根基性原理。这一思想与我国古代禅宗所说的借事炼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几十年前,陶行知曾经提到“生活即教育”。而在这个时代,我们也可以说,应试即教育。这不是指目前的应试教育没有问题,而是指,我们可以在应试的框架下构造出更高级的素质教育,两者可以调合。

 

4-2 同构思想的应用举例

再以一个案例来说明同构思想在未来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目前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作文,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在记叙文写作中,至少90%的学生会出现离题问题。可能部分一线教师会反驳,认为学生的作文离题率大概在10-20%之间,其实不是,这个比率是完全离题的比率,还有大量学生存在部分离题问题。

比如,一个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一常见的作文题《记一次快乐的假期》,一名学生可能是这样写的:

例1

他想写暑假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农场钓鱼很快乐,这是他的主题。他第一段开头写完这个主题后,然后第二段就开始加上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这个毛病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里极为常见,他们以为大段的风景描写代表着他们文笔好,并且大段的风景描写还可以帮他们凑字数),然后第三段开始写农场钓鱼的过程,写到一半突然想起来之前钓鱼过程中和某个同学吵架了,就顺便吐槽了该同学两句,然后接着写自己怎么钓鱼的。最后结尾,这次钓鱼很快乐。

那么这篇文章,在大段的风景描写里,以及中间吐槽自己同学的那两句话那里,他就是局部走题了。而这个局部走题,背后是思维的不连贯,它是思维能力弱、无法清晰思考的表现。

我们可以传授学生一种名为逻辑链条的思维技巧。

逻辑链条里有一个句式是“为了实现xxx目的,我们需要做xxx”。将这个技巧应用在上述作文里,修正学生的思考过程。

情境举例

问:为了表现出我这次和同学去农场钓鱼很快乐,我们需要写什么?

答:需要写我去之前不快乐,去了以后很快乐(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手法自动引出来了)。


问:为了表现出我之前不快乐,需要写什么?

答:可以直接做心理描写(我自己心理怎么不快乐),语言描写(抱怨的语言),外貌描写(镜子里的自己无精打采等),做侧面描写(妈妈看出我不快乐)等。——一堆写作中的手法就引出来了,完全不需要凑字数。


问:为了表现出我之后很快乐,需要写什么?

答:可以在记叙事情的基础上,做心理描写(心理怎么快乐)、语言描写(直说快乐)、动作描写(高兴的跳跃等)、侧面描写(同学也快乐)、环境描写(越看周围的环境越顺眼,太阳都在笑,鸟在唱歌)等。


如此,一个简单的逻辑链条推导,就可以把整篇文章的思路理清楚,每一段、每一句都是被一根逻辑链条串联起来的,围绕着主题而写的,绝对不会走题,通篇没有一句凑字数的废话。

在以上训练中,不仅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作文,不用凑字数,还使用了大量写作手法,加强了对这些手法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是一次思维训练,训练学生清晰思考、严密思考。这样的写作,与传统的堆字数、套模板、拼灵感的写作方法,有思维能力培养上的本质区别。

我相信以上内容都很好理解,但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其实在上述过程中,还隐藏着另一样重要的教育内容——心智模式调节训练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接受上述模式的作文训练,那么他的心智模式就会改变,他会增加一个极为重要的心智状态和素质能力——做事时,咬定目标不放松,不会轻易偏航,不会被杂事吸引注意力干扰而忘记或放弃。

这种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跑偏的能力,对任何人都是很重要的,不论性别、职业、岗位都是如此。试想,在工作事业中,如果轻易忘记自己的目标,那么一些行为就会偏离,形成无效努力,甚至南辕北辙。一个要做出伟大事业的人,或者一个想要优秀的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人,都必须拥有咬定目标不放松的能力。

然而,这样一个抽象的能力又该如何培养呢?传统教育下,只能靠说教,不断的重复训导。而这种说教的模式是几乎没有效果的。

但是在刚才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却可以实现让学生学会咬定目标不放松的效果。这就是基于同构原理的应用。在作文场景中,学生通过逻辑链条的思维工具和思维能力,练习并学会了咬定目标(作文主题)不放松,而长期大量的这种训练,改变的不仅是作文能力,更是让学生将这种咬定目标不放松的行为模式内化,形成一个深层的、稳固的心智。

而当这种心智模式稳固下来后,那么学生在人生其他的场景中,也会拥有咬定目标不放松的能力和心态。

这就是基于同构原理的教学方法应用。这也再次证明了,素质教育是可以在应试框架里实现,两者是可以同构巧妙的方法融合的。

基于同构原理,许多我们想要学生拥有的品质,都可以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巧妙的实现,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智缺点,都可以通过语数英等9大学科课的日常学习过程来培养。

这种模式,把思维与学习能力培养,心智培养,和应试知识点的学习,巧妙的结合了。同构原理将在本次教育改革中得到大量应用,大放异彩。

 

-THE FIFTH-

结语


本次教育改革,与过去几十年里的历次教育创新与探索不同,是当下内外局势巨变下,势在必行、不得不做的一次改革。

而在当下复杂的局面下,本次改革受诸多条件限制,且需要解决的问题众多,可以说难度很大。我们需要以极高的智慧来进行这次改革。

这次改革涉及全民,规模浩大,将在未来10-20年里,波澜壮阔的进行,浩浩荡荡,其间必会有巨大的阻力和困难。对于希望国家与社会安全度过未来巨变、希望更先进的教育能够惠及国家全民的有志之士来说,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巨大的心力和勇气,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前路漫漫,山海无阻。

风云在即,诸君共勉!

——策略师叶修

宜宾市一曼中学校
信仰至大 兴国自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