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历代诗钞》(下称《诗钞》)收录深圳古代军人诗作极少,近代的民国时期军人作品较多,主要是共产党部队的军人作品,其中以活跃于深圳地区的东江纵队战士的作品为主。共产党军队以外的军人作品,由于历史原因和挖掘力度不足,只收录一位职业国军军人和一位暂短时间在国军谋生的教书先生从军期间的作品。鉴于本人前面有《深圳古代文人风骨》的文人专论,这里也写一辑军人诗作专论。不分党派与官阶,节选其诗作,从中窥视整个深圳近代军旅诗魂。能诗之军人,当有文人风骨,即具有家国情怀和渴望自由民主之心。而军人有别于文人的最大特征是为追求自由民主和国泰民安,参军参战,勇于付之行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诗作,如何表现他们的家国情怀。
(谭天度与孩子们)
谭天度,(1893—1999),中共“一大”时党员,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之一,广东省最老资格、党龄最长的中共党员,抗战期间,先后任中共惠阳前线工委书记、东江军政委员会委员,参与领导并创建东江抗日民主政权。是东江纵队的上层领导。建国后曾任广东省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我们来看一首他的七律:
夜过梅花尖
巍巍一柱独擎天,耸立海隅不计年。
朝代兴亡应有故,英雄成败岂徒然。
敢缨强暴凭风骨,能负艰危伏铁肩。
正值国家多难日,坚贞应似梅花尖。
1944年7月,东宝行政督导处在现今宝安区松岗燕川村陈氏宗祠成立。谭天度为主任。该诗是谭天度奔赴松岗,经过梅花尖山时创作的。作者自注云:“梅花尖在宝安县大梅沙与小梅沙之间,近海边。山峰很象人造的石柱自平地树立起来,挺拔秀美,大有睥睨一切,独支大厦的风度,夜行军经过有感。”作者有感于梅花尖的形象,激发了自己的使命感,因此颈联有“正值国家多难日,能负艰危伏铁肩。”决心以梅花尖为榜样,“敢缨强暴凭风骨,坚贞应似梅花尖。”充分表达作者投身革命,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用自己的血肉铸造成抗日的一座梅花尖,顶天立地,充分表达了担当救亡重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据悉,1995年8月11日,102岁的谭天度老人携同夫人陈新回到阔别50年的松岗镇燕川村革命老区,往事如昨,情不自禁朗诵他当年写下的诗句。他特别强调的就是诗中的后四句。他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有不甘做奴隶的精神,有用自己的血肉铸造长城的传统,在国家蒙难之时,每个人都要有敢于担当救亡的重任。
(陈宏樟黄埔军校学员证)
陈宏樟(1907-1995),又名宏章,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衙边村人。民国时,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陆军大学将官班三期毕业,国军少将军衔。曾任野战炮兵团少将团长和国防部少将部员。身经百战,参加过台儿庄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等重大抗日战役。黄埔军校的学生,哪一个不是怀着满腔报国的赤诚之心入学?毕业后不论分列什么阵营,家国情怀总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我们来看看他的一首七绝。取义成仁事可歌,沙场浴血奋挥戈。
头颅拼掷吾何憾,换取中华史不磨。
这是1938年4月作者的战事纪实诗。作者当时是国军一位炮战指挥官,抗日冲锋在前,“头颅拼掷吾何憾”,抱必死决心英勇抗日,是因为心中装作国家,“换取中华史不磨”,其爱国情怀是何等之伟大而悲壮!真是:抗日何须分党派,救亡无不靠忠心!中秋怀台湾友人
月正圆时动夜吟,卅年远别感怀深。
飞鸿未便传春讯,盛世何妨续旧忱。
张翰风前思故里,伯牙海上有知音。
秋来应惹归人思,金饼团栾两地心。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诗作。作为一个黄埔军校以及陆军将官大学的学生和国军少将,有不少同学和战友流落台湾,作者身在大陆,自然两地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尤为强烈。颈联借用西晋文学家张翰思亲和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有知音之典故,表达思念之情。尾联借应节之“金饼团栾”之意,超越了政党和阶级界限,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陈宏樟七十年代游江西湖口石钟山写了《游湖口石钟山》两首绝句,他在自序中说此地“为兵家必争之地。朱洪武与陈友谅,洪秀全与曾国藩,曾在此一战。”诗中叙述的是历史上的自相残杀,很明显此诗可见近代国共两党纷争的影子。其二曰:游湖口石钟山其二
天国皇皇号太平,孤山远眺水天清。
兵家胜败寻常事,何必操戈杀弟兄。
尾联“何必操戈杀弟兄”,足见作者深恶痛绝内战之情怀。以上是《诗钞》收录的两位比较典型的国共两党军人的诗作,尽管两位作者在内战中立场不同,各自的诗中,均可见其一致抗日之虔虔爱国之心。下面我再列举两位我熟悉的入选《诗钞》的作者,黄良存和黄达文的诗词作品,他们两人都是我祖叔辈分的同村兄弟,黄良存当过小学教师,因为生活窘迫,有短暂的四个月,投靠国军少将乡贤黄志鸿,任国军上尉仓管员;黄达文则是家乡共产党先锋,资深东纵队员。雨花台
金陵廓外雨花台,巨冢寒烟带雾来。
仇恨绵绵凝化石,斑斑血泪志前哀。
这是作者1946年秋作为国军上尉仓管员到镇江交差后游金陵的诗作。诗中可见赤诚之爱国情怀。
他还写过一首岳王庙七绝:
岳王庙
劫后重修是已臧,四尊奸相跪门旁。
从来论事多偏见,只骂奸臣不咎王。
大凡到岳王庙者都骂秦桧,此诗末句却非同凡响,振聋发聩!
(东江纵队纪念馆)
再看看黄达文(1909-1987),东纵队员,共产党资深地下工作者,1950年任东江人民法院院长,相继在广州佛山茂名从事文教领导工作。1986年,他是深圳市长青诗社第一批社员。刚好那时他委托我操办坑梓烈士纪念亭的建设,并保管相关文档。那时他创作了一阕《满江红》,要我找工匠镌刻在纪念亭碑上。此词被《诗钞》收录。三载东楼,寒窗苦,箫声婉咽。狂风起,校园多彩,风云更色。世纪春风千万缕,满园桃李馨南粤。志凌云,再造我神州,千秋业。
读书会,新火烈,狙日骑,甘流血。好东江英俊,龙腾虎跃。尖岭青松多感慨,亚湾海浪翻新页。振中华,光祖展宏图,争飞跃。此词以客家音作韵。记录了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吾乡光祖学堂的共产党人为国求学、抗日救亡的历程和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我家乡的光祖学堂创建于1906年,1925年办中学,其时恰逢国民革命军东征,途径光祖学堂的周恩来,在学校宣传革命思想。黄达文是第一届学生,思想活跃,追求进步,走上革命道路,组建了坑梓乡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并任书记,直属于惠东宝地区党委。一生以革命为己任,都缘于家国情怀。我的这两位叔公,虽然人生际遇和道路不同,他们却同样具有正能量的家国情怀。政治和利益之纷争,始终割舍不了同宗血脉亲情。值得后昆深思!《诗钞》收录了较多中共东纵军人及其同期活跃于惠东宝的其他中共军人的诗作。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并透视其军人情怀。
(黄中强)
黄中强(1922—1987),东源县人,曾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建国后曾任梅县专员公署专员、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有长调词一首:贺新郎·东江纵队
蓦似枪声住。抚雄山,丛林故垒,弹痕无数。壮士悲歌慈母泪,烽火离情最苦。今儿女,横戈北去。回首依依军号咽,寄愁丝、埋在断肠处。波涛急,神州路。大鹏湾外风兼雨。看投鞭、中分沧海,驰驱齐鲁。磅礴沂、蒙连五岭,帷幄从容筹箸。津关险、征帆暗渡。上片描述东纵战士的亲情,“回首依依军号咽,寄愁丝、埋在断肠处。”甚是感人;下片写东纵南征北战的壮举和豪情,北撤后还要“征帆暗渡”。上片说家,下片说国,满满的家国情怀,洋溢在词章里,读来令人振奋。
(东纵抗战队北撤至烟台)
石铃,作曲家。1942年1月参加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曾任《前进报》社油印出版部主任。东纵业余作曲家。《诗钞》收录其小令词作一首。清平乐·忆东纵北撤
歼魔击虏,一柱南天固,八载山霜兼野露,载入豪怀北去。飞舟踏上山东,倾城迎接英雄。爱在亲人心底,泪飘战士怀中。
此词描述东纵抗战队北撤至烟台受到群众万人空巷的迎接,表达了军民鱼水情深。
(邓小平与杨应彬握手)
杨应彬(1921-2015),男,笔名杨石,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参谋长。1949年9月底,杨应彬曾在深圳大鹏湾参加教导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广东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是“岭南四大才子”之一。且看其一首七绝:南海沧茫南岭娇,东风怒卷粤江潮。
百年多少英雄血,溅上红棉照碧霄。
将红棉想象为溅上碧霄的英雄血,构思新颖,格调崇高,生动形象地展示革命英雄的崇高形象和伟大精神。赠深圳特区诸同志
此是当年旧战场,涛声似鼓动人肠。
丹心永照零丁月,浩气长存粤海香。
漫向蒿莱寻故垒,且从历史写新章。
春风化雨千山绿,独有边城树更芳。
此诗深情回忆昔日深圳艰苦战斗历程和豪迈革命精神。讴歌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鼓舞斗志,振奋人心!
(张松鹤)
张松鹤(1912-2005),广东东莞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及东江抗日纵队,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有诗云:重游东纵北撤登舰处沙鱼涌
大鹏击水震平洲,涌外沙鱼尽探头。
百丈惊涛翻海角,三支铁舰送英豪。
南天星火东山起,北国熔岩遍地流。
重上滩崖波万里,丝丝鬓发感沉浮。
本诗押粤语韵,豪同尤韵。上联生动形象的描述东纵部队北撤的历史事件,极富文采,为后人留下珍贵历史画面。尾联将豪迈的革命精神融于恢弘之景,足以振奋人心。
(北山杨氏大宗祠)
杨步尧(1922—2001),珠海市南屏镇北山村人,早年参加东纵,1941年任中共宝安县委组织部长。
东纵生活回忆
精英一旅震南疆,白手成军意气昂。
月独星灯天作厦,霜衾露褥地为床。
出奇制胜重宵降,化整为零叠嶂藏。
战阑小憩山溪畔,且觅盘餐把网张。
此作描述东纵战地生活,生动形象逼真,中二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尾联网鱼加餐,更接战区地气,更带生活气息,可见作者豁达浪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东江交通站旧址)
叶秋香(1922-1992),女,又名叶香,宝安县人,东江游击队成员,深圳市长青诗社首批社员。她有诗曰:忆东江交通员
飞鸿传讯彩云间,千里东江一日还。
两岸顽军围不住,穿云破雾越重关。
叶秋香仿李白《早发白帝城》记录自己的东纵交通员历程。题目是东江交通员,那时军机大事全靠交通员跑腿传送,东江的范围大概是惠东宝三县(现在的惠州东莞深圳三市)范围,一日千里有些夸张,一日走数百里是绝对有的。作者借李白《早发白帝城》之快船快意,也来表达交通员完成任务的快人快意,这就是东纵队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东纵队员行军中)
临江仙·忆昔吟今
忆昔梧桐山下夜,满坡救国群英,云飘月步静无声。树丛密影里,警惕到天明。一十二年如一日,当时生死不惊。今登高处望新城,天翻和地覆,南国奋鲲鹏。
此词上片描写梧桐山夜战埋伏场景,下片表述当年斗志和今日深圳新貌。其中“生死不惊”,足以表达革命军人救国的拼死精神!
(叶丹近照)
叶丹,男,花县人,1925年出生,1949年1月加入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一直在宝安县战斗和工作。建国后历任县卫生院指导员、县人民医院院长、县卫生局长,深圳市卫生局离休,深圳市长青诗社首批社员。
念奴娇·战友重逢
岭南三月,已嫣红翠绿,一泓清澈。别久重逢悲亦喜,泪眼相看情切。身手相拥、白头翁媪、竟似娇儿悦。江山如画,洗人间旧风雪。追忆往事峥嵘,兽蹄践踏,痛惜金瓯缺。南粤青年身挺起,甘洒一腔鲜血。四十余年,梦中犹记立马横刀烈。道声珍重。晚年应葆贞洁。
这是叶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上片先叙述眼前战友重聚场景,“白头翁媪、竟似娇儿悦。”非常生动传神!“江山如画,洗人间旧风雪。”以艺术造型,铺开画面,再以艺术手法洗雪旧恨,特别感染读者。下片回忆往事,重现革命军人“甘洒一腔鲜血”和“立马横刀烈”的峥嵘岁月画面以及勇于为国捐躯的革命情怀,更是感人至深,值得后人崇敬!结语珍惜战友友情,共葆贞洁,从作品结构上看,已臻完美。
(东纵机关报《前进报》)
陈一民(1922—2005),广东潮州人,泰国华侨。1942年任东江纵队宝安大队政治委员、第三支队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1955 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7年任沈阳炮兵学校政治部主任、炮兵第三研究所政治委员。1964年6月转业后,历任广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诗钞》收录其多首诗词,大都叙述东纵时期抗敌战事,表现顽强战斗力和豪迈革命精神。在此特意选一阕小令词作:采桑子·英魂聚
朱颜侠骨情难了。梦也遥遥,路也迢迢。惟有杜鹃慰寂寥。如今咫尺相依傍,风也萧萧,雨也飘飘。不尽悲欢漫鹊桥。
此作是作者1998 年6月遵东江纵队创始人周伯明同志生前嘱托将其骨灰与结发前妻合葬后写下的感怀之作。作者自注云:周伯明同志前妻朱金玉系越南华侨,三九年回东江抗日,四二年秋于宝安县洪田村被国民党顽军逮捕,宁死不屈,慷慨就义。人民政府和群众将其遗骨安葬于石岩镇。合葬之日风雨交加,摧人心腑。归来后思绪萦绕,乃填词一阕志之。此作风格沉郁顿挫,文笔柔厚,气韵缠绵,感情丰沛。一咏三叹,十分感人。亲情、友情、战友情、家国情共融于字里行间。钢铁军人也是血肉之躯,无情未必真豪杰,此处得到验证。
张屏,女,东莞人,1929年出生,资深东纵战士,1983年深圳市地方税务局副局长离休。深圳市长青诗社首批社员,诗作颇丰。《诗钞》收录其10篇作品,多有反映东纵革命史实,体现与日寇和伪军同仇敌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张屏与东纵曾生司令交往匪浅,1996年写下《纪念曾司令员仙逝一周年》长篇古风,缅怀曾司令。回顾烽烟岁月到和平年代与曾司令交往历程,他们建国前曾经共同战斗过,青岛相会是建国后一次印象深刻的交往,“亲朋与战友,同坐一轻舟。将军情谊厚,弟子乐悠悠。” 高度赞扬曾司令为国为民的丰功伟业和对待同志的宽泽仁心。体现了共产党的军人不分官职大小,不论尊卑,都能平等相待,有情有义,和谐相处。值得注意的是张屏于1990年访问日本后,写下了一首七绝:庚午访日有感
物换星移人事新,深仇大恨化埃尘。
世间乐壤同耕织,建设和平可洗贫。
一个抗日斗士,暮年来到日本,看到了日本繁荣的经济社会,竟然发出了“物换星移人事新,深仇大恨化埃尘。”的感慨。这一百八十度的对日态度转变,可谓惊天动地。世界和平潮流浩浩荡荡,冲击着一切旧观念。这种转变究竟是什么精神在支撑?不言而喻,共产党人的民族精神不能是狭隘的,中国文明离不开世界文明。民族精神一旦能为全人类文明所包容,才是最伟大的民族精神。共产党的张屏的民族精神已经非狭隘了,人类进步了,可喜可贺!
结集出版《诗钞》,收录了大量深圳近代军人诗作。近代史,多指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诗钞》所录基本上是近代史的后期军人作品,主要还是国共两党军队在演绎纷争时期的作品。
由于历史原因和挖掘不力,国军方面的军人作品甚少,庆幸的是虽然收录的只有两人的作品,却各具鲜明的思想感情,而且与共产党军人的革命情怀有许多共同之处,毕竟都是同一血脉的炎黄子孙!中国军人的情怀归纳总结起来,离不开家国情怀,也就是他们的诗魂。令人感慨万分,余以一律作结,诗曰:深圳近代军旅诗魂
身躯铁血铸风流,敌忾两军同一仇。
决死抗倭图救国,挥毫敲韵写春秋。
兵家胜败轮番转,民族精神世代留。
家国何时天下计,五洲处处是瀛洲。
2024年9月14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