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科学家那样……
大家好,我是六年五班的孙钰涵,今天与同学们分享一个我的研究报告《电池“发霉”了》。
研究背景:前几天,我在帮助老师收拾卫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班级储物盒子里的电池表面出现了一些白色、蓝色的物质,以前我见过实物发霉的样子,跟电池上的物质的颜色很相似,我猜测电池“发霉”了。上个学期,我们知道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难道电池也会“发霉”吗?如果是“发霉”了,也是在潮湿的环境下发霉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研究。
电池为什么会“发霉”呢?我发现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电池更容易“发霉”,但是,后来我在长期不用的手电筒里也发现了锈迹斑斑的电池。电池为什么会坏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查阅资料。
电池是真正“发霉”吗?带着问题,我运用网络查阅了相关的资料。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电池“发霉”不是像食物那样,因为物质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产生了微生物“霉”,生物的霉是有生命的。电池上的“霉”是没有生命的,它是电池内部含有化学物质(碱性或者酸性)腐蚀了电池表面的金属而发生泄露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在充满水汽的潮湿环境中,因为水分会与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可能对用电器造成损害。
(1)保持环境干燥,避免潮湿。
(2)定期检查电池的密封性。
(3)电池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更换电池。
随着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废旧电池数量急剧增加,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比如一节废旧电池落入土壤里,会污染1立方米的土地,使土壤失去种植价值。所以,回收废旧电池显得非常必要,我希望不要随意丢弃腐蚀过期的电池,在我们周围设置更多的废旧电池回收箱,并把废旧电池转化成有用的资源再利用。
教师点评:
科学家对自然、生命、环境、现象,不断地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对真理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科学家这种求实精神,值得我们小松苗学习。
孙钰涵同学能够像科学家那样善于观察电池的变化,通过大胆假设、查阅资料等方式,不断搜集资料,认识到电池被腐蚀的现象对电子设备、周围环境的危害,通过自己对电池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再一次呼吁废旧电池回收的理念,唤起了更多孩子保护环境的意识,这种从心里萌发的科学求真精神值得更多的学生学习。
— END —
文字:王丽燕
排版:马萌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