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80°时,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此处的“分”,即为平分、一半,秋分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因为这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所以昼夜均分。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开始变得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
农谚曰:“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此时正是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的辛勤播种,化作秋的丰收喜悦。自二零一八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以表达对农业繁荣、粮食丰收的期待与祝福,对悠久农耕文明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农民的深厚敬意与感激之情,赋予了秋分节气更加丰富的内涵。
暑退秋澄气转凉,
日光夜色两均长。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自周朝起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祭月是我国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但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为了避免祭月无月,后来便将“祭月节”调至月圆的中秋。
《花鸟册页—月窟图》 清 朱梦庐 鲁迅美术学院藏
秋分时节,民间有送秋牛图的习俗。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与秋耕有关的吉祥话,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秋牧图》 现代 李可染 鲁迅美术学院藏
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也被称为“秋碧蒿”“长寿菜”,美味且营养价值高。人们将采回的秋菜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当地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五蔬图》 元 钱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候 | 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渐盛,因此不再打雷。
《秋山居图》 现代 俞剑华 鲁迅美术学院藏
二候 | 蛰虫坯户
“坯”,即细土。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虫子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封住洞口,以防寒气侵袭。
清·粉彩菜蔬秋虫纹碗 鲁迅美术学院藏
三候 | 水始涸
秋分后降水开始减少,天气趋于干燥,水汽蒸发加快,因此湖泊、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和水洼甚至会干涸。
《秋林山居图》 清 樊圻 鲁迅美术学院藏
今日秋分,
天光如水,月光如镜,
一片清辉皎洁。
吹来何处桂花香,
恰今日、平分秋色。
来 源 I 图书馆
文 字 I 刘思彤
编 辑 I 高浩淞
责任编辑 I 王 敬
初审初校 I 陈 雪
复审复校 I 庄革发
终审终校 I 宋喜珍
值班编委 I 李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