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读书,坚持投资,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您好,这里是由银华基金播出的读书系列节目《银华书房》。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好书《巴菲特之道》。
巴菲特说过一句妙语:“如果你有160的IQ,卖掉30吧,因为你不需要这么多。”意思是,多余的智力并不会增加你成功的概率,具有商业思维以及常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一期的节目里,我们重点介绍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与思想哲学。
在上一期里,我们讲过格雷厄姆,巴菲特在60年代的投资成功主要得益于格雷厄姆理念的指导,但在60年代之后,巴菲特的成功则得益于费雪和查理·芒格。这两人是巴菲特的朋友与同行者,巴菲特能够持续成功,与这两人的对他影响密不可分。
我们先来讲讲费雪,费雪从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毕业后,先在银行做分析师。1931年,经济大萧条时,费雪决定辞职自行创业,成立了一家投资顾问公司。这有点反潮流,经济危机,股市哀鸿遍野,这时候开投资顾问公司不是有点蛮干么?
但费雪有他自己的考虑,他认为:首先,股市大崩盘之后,尚有余钱在手上的投资者肯定对于自己之前的经纪人很不满意。其次,在大萧条期间,人们有充足的时间愿意安静地坐下来和投资顾问聊一聊,这正是他灌输自己投资理念的好时机。而这也正是他的强项,之前在斯坦福念书的时候,费雪就经常和教授一起定期访问各类企业,并与企业家们讨论公司的运作,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费雪的投资理念里,他并不是很在意一家公司的年增长情况,而是以数年为一个周期去判断一家公司成功与否。他还非常关注一家公司未来的成长是否依赖新增投资。他说:如果一家公司的成长是由大量新增投资所带来的,那么股本的增大将摊薄现有股东的利益,使其无法分享成长的好处。一家好公司应该是具有内生性现金流的,能维持自身成长的。
另外费雪对于成本也很关注,他认为如果一家公司不懂得分解成本,就不可能维持利润率。因此,一家好的公司必须要进行足够的会计监督和成本分析,所谓会计监督,就是通过经营数据对公司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进行监督,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而成本分析,简单说就是算账,降本增效可以帮助管理层发挥出最大的管理潜能。
费雪相信,投资成功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投资,做好他说的这些事即可。费雪的这些观念,影响了巴菲特之后的投资生涯,1973年巴菲特首次拜访了费雪,从此和费雪保持了终身的友谊。费雪也很喜欢巴菲特,对于巴菲特能采用他的一些观点,费雪也感到很自豪。
说完费雪,我们再来说一说巴菲特最有名的老搭档,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老乡,我们在上一期提到,查理·芒格年轻时还在巴菲特爷爷的杂货店打过工。不过那时候,巴菲特和芒格没打过照面。这俩人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1959年。当时巴菲特初出茅庐,刚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经常要出门拉投资。有一次,巴菲特跟他的邻居推销时,邻居突然打断他,说要投他10万美元。巴菲特喜出望外,并问邻居为什么要这么痛快地答应。邻居说:“因为你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查理·芒格。”就这样,在这位邻居的介绍下,查理·芒格和巴菲特建立了联系。
查理·芒格的父亲是一位律师,爷爷是法官。查理·芒格也就顺其自然地学了法律,并在洛杉矶开了一家很成功的律师事务所。不过,他对股市投资也很感兴趣。查理·芒格的成功之路跟巴菲特很像,60年代末他不断买入蓝筹印花公司的股票,并最终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后来到1978年,蓝筹印花公司和伯克希尔公司合并,查理·芒格便成为了伯克希尔的副董事长,一直到今天。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的关系不是上下级,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紧密的共生关系,更像是一对并肩作战的战友,经常在一起商量投资决策。
查理·芒格非常博学,对科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数学等领域,都非常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有思想的人能够也应该将这些领域的知识运用到投资决策之中。这也是查理·芒格常说的,“你必须构建自己的心智模式。”金融知识、律师背景、来自其他学科的经验,所有这些综合在一起,使得查理·芒格的加入为巴菲特带来了更丰富的投资视角。
查理·芒格认为,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支付公平的价格,胜过为一家平庸的公司支付便宜的价格。在查理·芒格和费雪的影响下,巴菲特的投资思想逐渐成熟。
巴菲特说,“买下整个企业和以购买股票的形式买一部分企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这句话的意思是,投资一家企业和运营一家企业其实是一样的。所以巴菲特在投资时,是以企业经营者的眼光来判断的,而不是一个局外的投资者。也就是说,巴菲特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企业家,而不单纯是一个股票分析师。他习惯于综合审视企业的历史、评估企业的管理质量、财务状况以及价格。如果对巴菲特的投资进行观察总结,你就会发现,他通常会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考察一家公司:
1、企业准则:企业是否简单易懂?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2、管理准则:管理层是否理性?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3、财务准则:重视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每一块钱的留存利润,至少要创造一块钱的市值。
4、市场准则: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投资看似简单,却需要建立在一系列精密复杂、相互交汇的计算之上,而非一拍脑袋的决定。在分析完这几个维度之后,巴菲特才会决定买入。而且,他倾向于集中投资:挑选出几只长期能超越平均回报的股票,然后大笔资金买入,即使短期过程中遇到市场波动,也忍耐坚持。观察巴菲特所选中的公司,你会发现它们都具备一些共同点,那就是长期表现优异、管理层稳定、利润率高,并且主业务和产品都非常简单清晰,比如可口可乐、吉列剃须刀等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会继续复制过去的成功。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巴菲特那样幸运,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一些思考特质。还记得吗?在第一期里,我讲过巴菲特11岁时的第一次投资就让他体会到了投资中最重要的一课——耐心。类似这样的思考方式,对于每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都是受益无穷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实践中迭代自己的思维方式,过程当然不会一蹴而就,但是会渐渐地让我们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变得更加理性。
尤其在投资领域,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市场就是被所有交易者的心理力量推来推去的。一个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而是自己。巴菲特的一句名言,“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就非常好地体现了巴菲特独特的心智模式。
不过尽管大家都承认,耐心是投资成功最重要的一环,但现实中其实很难做到。书里对美股市场做过一个统计,从上世纪50到70年代期间,美股市场的平均持股时间为4到8年;然而,从70年代起,平均持股的时间就骤然缩短;时至今日,美股市场平均持股时间甚至以月来计算。可是另一方面,研究又显示,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通常出现在持股三年之后。这样看来,绝大多数投资者显然是与超额收益无缘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巴菲特有意识地放慢节奏,同伯克希尔一起积累了巨额财富。一般的投资者很难保持耐心,而巴菲特却为此而生,他说:“时光的最佳之处在于其长度。”对于普通投资者,巴菲特的建议是不要随便出手,要耐心等待机会的出现。但不出手,不代表停止工作和思考。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只要做出为数不多的智慧决策就已经足够了。
好了,到这里,《巴菲特之道》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全部为你介绍完毕了。最后,再简单提炼几条书里颇有启发的观点,以此作为本书的结束。
1、多余的智力并不会增加你成功的概率,具备商业思维以及常识才是最重要的。
2、保险家、企业家、投资家三位一体,互相促进,形成了巴菲特投资的飞轮,这就是巴菲特成功的关键所在。
3、有思想的人能够也应该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运用到投资决策之中,你必须构建自己的心智模式。所谓的巴菲特之道就是持续进化之道。
4、不要随便出手,耐心等待机会的出现。但不出手,不代表停止工作和思考。时间和耐心,正是巴菲特思想的精华。
巴菲特之道在于发现自己的路,你也可以。做好资产配置,规划财富人生。
欢迎关注银华理财家电台,银华基金,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