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屈原:洞庭湖区的璀璨之星
屈原,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洞庭湖区人永远的骄傲。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他的事迹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屈原的故乡在洞庭之北,而他的大部分活动时间却在洞庭之南——在“沅湘之间”和“沅澧之间”,洞庭湖区的沅江市、桃江县、汉寿县、湘阴县、汨罗市等地,都自视为“屈原的第二故乡”。
Second
屈原的生平轨迹与洞庭之缘
据史料记载,屈原于公元前340年诞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从小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少年得志的他18岁就开始在京城郢都政坛崭露头角,20岁写下了著名的咏物诗《橘颂》,21岁出任左徒一职,后改任三闾大夫;36岁时被楚怀王流放汉北,写下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
之后又被楚顷襄王流放江南,长期生活于洞庭之南,创作了大量传世之作,并用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长久地“征服”了整个洞庭湖区。
Third
《九歌》:
屈原对洞庭文化的艺术升华
“九歌”是传说中古老的祭祀乐歌,兴盛于楚地“沅湘之间”,也就是今天的洞庭湖区沅水流域、资江流域、湘江流域一带。
当时,流寓于此的屈原见“九歌”“其词鄙陋”,便将其加工创作成格调高雅的精美诗篇。根据所祭祀神灵的不同,屈原将古“九歌”改编成十一篇,其中《湘君》《湘夫人》等篇,可见舜帝与其妃子的事迹;《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其他多数篇章,则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屈原所整理的《九歌》,保留着虞舜时期的文化因子,代表了洞庭湖区先民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南方水泽中的美丽歌声”,反映出“楚文化的野性力量”。
Fouth
洞庭意象在屈原诗作中的呈现
《九歌》中有大量描写洞庭湖区的诗句,如《湘君》中的“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等句,都是与洞庭、沅湘、沅澧、北渚相关的名句。
浩瀚洞庭滋养着这位伟大诗人,而洞庭湖以及沅湘、沅澧之地也被屈原反复歌咏。如《哀郢》中的“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离骚》中的“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涉江》中的“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等。
Fifth
屈原遗迹与精神在洞庭湖区的传承
被诗人反复歌咏的还有舜帝重华:“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屈原的“重华情结”,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古地名曾为“重华县”的水城沅江与屈原的关系。和沅江市泗湖山镇“重华遗址”“重华古城”相邻的茶盘洲镇,就留下了屈原的活动遗迹“绣花墩”:绣花墩居高临下,湖光水色尽收眼底。相传,屈原常常陪伴姐姐女媭在此绣花和休息。
宁静的生活很快被击破。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农历五月五日,绝望中的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当时,洞庭湖一带的许多百姓正划着古龙舟祭祀洞庭龙,闻讯后,大家便划着龙舟赶来抢救。最终,人们在靠近东洞庭的西北水域打捞起屈原的遗体。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人们将此片湖面命名为“捞湖”,洞庭湖区人说“捞”为“漉”,故称“漉湖”。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洞庭湖区的人们保留了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并为之修祠树碑永久怀念。在水城沅江,就曾有“招屈亭”“名贤祠”“大夫第”“三闾大夫故宅”“涉江碑”“屈原塔”等多处纪念地。唐代诗人崔涂曾在《招屈亭》一诗中写道:“亭古碑无字,洲晴蕙有香,独醒人尚少,谁与奠椒浆?”。清代沅江本土诗人李日莲、郭绍宗等也都写过关于招屈亭的诗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千年多后,屈原的“求索”精神,不仅是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高尚精神,也成为了水城沅江刻在时光里的奋进底色。
编辑|邓思嘉
一审 | 刘敏 二审 | 孙帆 三审 | 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