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不会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啦~
又是一个忙碌的反腐周末!
6月24日,国家电网总经理助理落马;4月7日,中国电科副总经理被查;6月9日,中信集团副总经理接受调查......一个个曾经站在央企权力顶峰的"大树",正在接二连三地倒下。
这不是偶然的个案,而是一场持续的"风暴"。 看看2023年的"成绩单":15名央企"一把手"被查,375人次受到处分,347起留置案件,109人移送司法机关。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央企反腐的高压态势。
有人会问:为什么央国企的领导干部总是栽在同样的"坑"里?为什么明知道可能万劫不复,却还是有人前仆后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央企里那些看似平常的"特殊位置"......
说白了,在央企里,一个位子就是一座金矿。
别看只是一个普通的管理岗位,但在这个位子上,你的一句话可能牵动几个亿的资金流向,你的一个签字可能决定几十亿的项目归属,你的一次拍板可能影响几百号人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权力寻租"空间。
让我给你打个比方:这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树干上的每个枝节都是一个权力节点。而这些节点,都在源源不断地分泌着"甜蜜的汁液":
👉 在项目上上有投资立项要过手,下有招投标要经手,中间还有采购合同要签手。一个基建项目动辄上亿元,一次设备采购少则几千万,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 在人事上谁能提拔?谁该调动?谁要下派?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位置都是有人盯着的"香饽饽"。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提拔一个人,就等于树立一个"关系网"。
👉 在资源上都说央国企是"香饽饽",但这个"饽饽"也分三六九等。 好的项目、优质的资源、肥的合同,都需要过手分配。而这种分配权,就是实实在在的"寻租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里,"围猎者"如过江之鲫:
供应商天天捧着礼品上门,说是"感谢领导关照";老板们隔三差五地打电话,表示"项目的事情要麻烦您";下属们你来我往地走动,希望"领导多多提携"......
渐渐地,一些人就开始迷失:先是不好意思拒绝的"随手办", 后是心安理得的"帮帮忙", 最后变成明码标价的"生意经"。
但真正要命的是,权力太集中,监督太松散。
表面上看,央国企管理"规范"得很:有"三重一大"的决策制度, 有纪检监察的巡查体系, 有内控审计的规范流程。
但实际运行中呢?制度变成了"橡皮图章", 监督沦为了"走过场", 流程成了"空壳子"。
因为在实际运作中:一把手手握大权, 少数人说了算, 监督者不敢监督, 基层的声音传不上去。
但现在的形势明显不一样了。为什么央国企反腐频频爆雷?
原因很简单:监督的笼子正在越扎越紧。
👉 从上看:
巡视组入驻成为常态,而且"回头看"越来越严 审计监督全覆盖,几乎做到"日常体检" 执纪问责零容忍,一查就是"一窝端"
比如今年4月,二十届中央第三轮巡视就完成了对34家经济部门和金融单位的"把脉"。这不是随便看看,而是动真格的"综合体检"。
👉 从下看:投诉举报渠道更畅通了,不再是无处诉说;监督方式更多样化,不再是单打独斗;信息获取更便利了,不再是藏着掖着。
👉 从外看: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瞒不住了;舆论监督威力更大,遮不住了;公众意识更强烈了,躲不过了。
来看看2023年的"成绩单":
国资央企纪检监察机构立案审查调查411起 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75人次 移送司法机关109人 全年查办留置案件347起 其中党组管理干部留置案件120起
这些数据比往年都有大幅提升,说明什么?说明央企反腐正在进入"深水区"。
看看最近的案例:
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立案2373件、处分2808人 中信集团、中国电科、中国五矿...一批央企高管相继落马 "靠企吃企"、"项目寻租"、"人事腐败"等问题被重点打击
为什么现在的反腐越来越猛?因为以前那些见不得人的事,现在都成了把柄;以前暗中建立的关系,现在都成了线索;以前收的那些好处,现在都成了夺命符。
说到底,央企反腐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战。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查没查到",而在于"治没治本"。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没有不透风的墙,但要的是不需要透风的墙。
根子还是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上: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贪婪 没有阳光的权力必然藏污纳垢
所以,未来的央国企治理,关键在两个字:透明。
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要让决策在制度下进行, 要让监督无处不在, 要让腐败寸步难行。
等到那一天,也许我们就不会再看到这么多的"大树"倒下,而是看到更多茁壮成长的"森林"。
加油,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