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丨贵州天柱县:秘境蜜饯匠心传

民生   2024-11-04 09:48   贵州  

近日,走进贵州省天柱县地湖乡,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柚子清香与蜜糖的甜意。村头巷尾,妇女们轻巧地摘下未成熟的青柚,这些看似普通的果实,即将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下,蜕变成为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雕花蜜饯。

  “今年的柚子长得真好,现在正是做蜜饯的好时候。”天柱县“雕花蜜饯”制作技艺传承人曾小琴一边熟练地摘下柚子,一边与同伴交谈。
  经过精心挑选,村民把青柚切成半圆形薄片,放入水中浸泡,既去除了青柚多余的苦涩味,也能防止柚皮变软,方便雕刻。
  “雕花蜜饯”被称为工艺品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雕刻,在雕刻的形状和图案方面是没有明确要求的,既可以雕刻飞禽走兽,也可以雕刻花鸟虫鱼,或者是人物、吉祥字画等。
  “这蜜饯啊,不仅要雕得好,还得煮得透、晒得干。”曾小琴说,“用山泉水浸泡,铜锅慢煮,再经阳光晾晒,才能成就这色泽碧绿、香甜可口的雕花蜜饯。晒干后的蜜饯,不仅口感极佳,还能保存3年之久。”
  六十七载春秋,曾小琴与雕花蜜饯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绘画基础,却凭借一把柳叶刀,雕刻出了无数令人赞叹的艺术品。2024年,曾小琴被黔东南总工会授予“黔东南工匠”。
  现如今,雕花蜜饯产业正在逐步崛起,随着雕花蜜饯的热销,原本几块钱的柚子,雕刻成蜜饯后,价格提升到35元1公斤,雕刻精美的蜜饯罐能卖到50元一个。当地村民学习雕花蜜饯不仅传承了非遗文化,还能通过这门手艺增收。
  “青柚未成熟的这两个月,我一个人一天能做五六斤,一个月大概就是100多斤,一个月能卖3000多元。”曾小琴说。
  “雕花蜜饯”,这个听起来就充满诗意的名字,实则是一门拥有9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它以柚子为主,也可用桃、杏、李、枣等果蔬为原料,通过手工雕刻、煮沸、漂洗、酿糖、晾晒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雕花蜜饯”观之赏心悦目,食之香甜可口,是地湖乡的待客佳品,被称为“可以吃的艺术品”,成为了天柱县的一张独特名片。2024年,天柱地湖蜜饯制作技艺被列入黔东南州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我们这里,女性世代传承着雕花蜜饯的制作技艺。每逢结婚或者嫁姑娘的时候,我们都会拿出最好的雕花蜜饯来招待客人。这不仅是一种美食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曾小琴说。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雕花蜜饯制作技艺,近日,地湖乡开展“蜜柚姑娘”蜜饯雕刻大赛,36名蜜饯雕刻爱好者齐聚一堂,切磋技艺,交流心得。
  在众多的参赛者中,有一位特别引人注目的年轻身影——年仅14岁的吴越。她手持柳叶刀,一穿一插、一削一挑间,在碧绿的柚子皮上翩翩起舞,一朵朵精美的花草苗木便跃然其上,栩栩如生。
  “平时看奶奶雕刻,觉得特别神奇,就跟着学了起来。”吴越微笑着对游客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天柱的‘雕花蜜饯’。”
  “喜鹊闹梅”“万事如意”“石榴籽”“金玉良缘”……随着比赛的进行,一个个精美的“雕花蜜饯”在选手的手中诞生,在激烈的角逐中,经过评委的严格评选,评出了雕刻王、雕刻大师、雕刻名匠、优秀传承奖等11个奖项。
  “地湖乡气候适合,土壤肥沃,为柚子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湖乡党委书记杨光玖介绍。下半年,地湖乡计划在部分自然寨有条件农户庭院周边种植红心柚,建设蜜饯食品加工厂,建成展示厅、加工间、包装间、体验区(品尝区)等区域,采用“合作社+产业基地+脱贫户”的模式,增加农户庭院经济收入的同时,打造出地理标志产品,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天柱县大力推进非遗文化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索“非遗+旅游”融合路径,依托民间民俗活动,以图文展示、作品展览、传承人现场展演等方式,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电商”等创新举措,积极探索“非遗”长效保护路径,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书香天柱】天柱籍作家姚瑶获奖 |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

【古祠新韵 人文天柱】三门塘太原祠:不忘来时路

退伍老兵当“家长” 书写发展新篇章——记天柱县蓝田镇东风村党总支书记杨顺烈

绿色养殖引领乡村振兴——天柱县康程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蛋鸡养殖侧记

▌ 稿件来源:农民日报
▌  本期编辑/ 一审:罗怡芝
▌  二      审:谢潇仪
▌  三      审:谌孙海
▌  新闻征集热线:0855-7528950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LOGO)

金色天柱
传播天柱主流信息、权威政务信息、重大活动、宣传思想文化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