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笛:红薯 253年前进黔江!

文摘   2024-10-07 06:59   中国  


红薯 黔江乡村 重庆日报供图

曾公祠

时下正是吃红薯的季节,寒冷的冬天,烤红薯、焖红薯、蒸红薯、炸红薯……无不是美味。然而,你知道红薯是什么时候来到重庆的?它又是谁带来的呢?有文字记载,红苕最早进入重庆是在江津,距今已有258年了。5年后,黔江也引进了红薯。今天,我们来看看红薯迁徒黔江的历史——

红薯进黔江,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红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再由福州传入黔江,陆路三千里,走了178年。

红薯俗名红苕,又名番薯、甘薯、金薯、朱薯、白薯、甘储、紫蓣、地瓜、山芋等。闽粤客家之地称番薯,东北称地瓜,四川、重庆、湖北、贵州、陕西称红苕,上海、天津称山芋,河南、山东称红薯,北京称白薯……

公元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中南美洲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地的红薯遂从美洲传到了世界各地。传入中国的途径据说有三条:一说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由广东商人陈益从安南(今越南)引入东莞;一说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福建商人陈振龙从吕宋(今菲律宾)引入福州;一说万历年间由广东吴川林怀兰医生从交趾(今越南)引入电白县。当下,学界持1593年传入中国的论述居多。(宣统《东莞县志》、徐光启《农政全书》、商务印书馆《辞源》)

把红薯从东南沿海引入重庆黔江的人,叫翁若梅。他是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次年九月署任(暂时代理)黔江知县,清乾隆三十五年得以正式任命。

翁若梅当上“一把手”后,就碰到黔江大饥荒。他多次请求上司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无奈库存不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随后又捐出个人积蓄,派人到重庆府、夔州府等地购粮赈灾。虽然灾情有所缓解,但毕竟食少人多,饥荒依旧蔓延,灾情难以控制。

“言念斯民有痛,自引咎而已。”翁若梅一想到灾民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深深自责,寝食难安,忧心饥荒如果得不到控制,饿殍枕藉的惨状会随时上演,自己也将成为黔江历史上的罪人。(乾隆《酉阳州志·黔江县志》)

纵观华夏数千年历史,其文明固然灿烂,其人民亦多灾多难。战争和灾害极易引发饥荒,我国有史可查的大饥荒就有六七十次之多,小饥荒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往往是灾难最为深重的岁月,饥荒肆虐,人口锐减,成为噩梦般的历史轮回。

民以食为天。饥荒岁月,谁能提供食物,谁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会重视土地和粮食问题。

有清一代,水旱蝗灾频发,即使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人食树皮”“立人市鬻子女”“父子相食”“人相食”等文字屡见诸史籍。(赵尔巽《清史稿·灾异志》)

乾隆三十五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为庆祝自己六十寿辰,下旨再免全国地丁钱粮一次,折合白银2794万两。由孝贤纯皇后之弟富察·傅恒率领的征缅大军打了败仗,撤兵回国,傅恒忧愧而死。贵州巡抚富察·良卿欺上瞒下,违法婪赃,造成帑银大量流失,府库巨额亏空,被问罪处斩,其子富多、富永被发配到伊犁赏给厄鲁特(漠西蒙古)为奴。这一年,全国并无大灾大疫记载,可黔江还是发生了大饥荒。荒年饥岁,哀鸿遍野,催生了红薯进黔江。

乾隆三十五年九月,翁若梅收到福建故友陈世元寄来的一本《金薯传习录》。该书记载了陈世元六世祖陈振龙将红薯由菲律宾引入中国的曲折经历,并详细讲解了红薯的生长特性及种植方法。翁若梅读后,大受启发,如获至宝,发出若推广种植红薯,黔江民众何至于刨蕨、采蒿、捕鼠甚至挖观音泥为食的感叹。遂召集各里乡长老,责令全县种植红薯,第二年,便喜获丰收,让多数人摆脱了饥荒,还一改传承了数千年的稻粟、荞麦、高粱、豆菽为主的膳食结构,有益于人口增长。

红薯地不择贫沃,易栽种,产量高,生熟皆可食,能充半年米谷,还有滋阴润肺、通便养胃等药效。黔江从此普遍栽种,虽晚于重庆江津(1765年引种),亦属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区最早引种红薯的地方。后又向周边武隆、酉阳、彭水,湖北咸丰等地推广。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红薯传入武隆,五十一年(1786年)传入酉阳、彭水。石柱、秀山原属土司辖地,汉化较迟,尚未阅见引种记录,估计与酉阳、彭水同期或稍后。

翁若梅除引种红薯,造福民众外,还“修举废坠,扬表幽潜。案牍余闲,亲课文艺。待士子,宛如师生。”他多方筹资,带头捐款,修缮城墙、学校、三台书院、柳敏祠以及名宦、乡贤、节孝等祠庙,又修建黔江河堤,治理水患,政绩比前代官员都要多。黔江民众曾树碑多处,记述其勋绩,县志中亦有大量记载。三台书院至今仍藏身于黔城大小什字街之间的高楼背后。(光绪《黔江县志》)

常言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往今来,真正能丢掉“千里做官只为财”的念头,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有多少呢?《旧唐书·魏徵传》载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只红薯,让黔江民众永远铭记翁若梅。其《金薯传习录颂》云:

天粒蒸民,爰降菽粟。亦有嘉种,产自殊俗。其味维饧,其色维玉。入我闽土,既丰且足。

殊俗伊何,自国吕宋。维金抚军,始教栽种。聿赞厥成,陈生与共。殖我田畴,舆人作诵。

万历甲午,入我邦土。亦越于今,爰及齐鲁。齐鲁孔硕,爰及畿辅。时维捷先,克绳祖武。

靡种弗生,无硗无沃。靡生弗实,宜雨宜旭。自南徂西,施于巴蜀。我树其苗,黔阳之曲。


铁笛:巴地盐泉与巴楚争盐

铁笛:黄庭坚写给彭水官员的“激励信” 1000年后卖了4.368亿

铁笛:让蒙哥大汗命丧钓鱼城



铁笛(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

作者简介:

铁笛,土家族,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案牍之余酷爱文学和文史,有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杂志及平台。

  金叶  欧胜宝 夏淳  彭卫东 李学成  胡文慎付平 丰中 史间嵩 阎勇 张晓荣 卢德明 郑爱伦 王鸣 李才江 毛远意  周明鑫  杨妍梅  吴小艳 陈建中  何小娟 张小云 陈阿琼 柯美新 陈砚文 周建和裴建丹  梁爱平 叶星箭  梁静 蒲小茶 竹林 何军雄 徐先刚 李灿 曾伟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关注后点击)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右下)的“在看”,以及转发或留言。
投稿时标题:公号栏目加作者名加文章名。如:文史武陵校园文学郑苇那年的雨

投稿信箱:2250459253@qq.com

接收书法绘画摄影诗文作品,以附件形式发来。作品字数不少于三百。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三张。  

作者所投作品必须是个人原创首发未在其它微信公众号发布过的作品。平台只接受邮箱投稿作者投稿后最好立即加主编微信,zxmayi,方便交流沟通.
赞赏低于10元恕不发放。打赏总金额的五成作为稿费,本周周日发给作者并提供赞赏截图,另一半用于平台维护。稿费将通过微信红包发给作者。
声明:本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作为推广地方文化用;部分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各报刊如有选用、摘录,请务与作者另行沟通。

文史武陵交流QQ群:173716818


文史武陵
挖掘地方文化宣传民俗风情走进武陵古城认识竹溪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