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自己比作一个编舟人,每天都在不停地修建着一条条小船。他相信孩子们乘上小船,就能航行到最远的远方。红蓝铅笔就像小小的船桨,划动着书本的小船……”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30周年
今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编辑出版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诞辰130周年。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一直以来,他都被视作是人教社的一面旗帜和灵魂人物。他作为一名教育家、出版家,所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开门编教材”“在研究的基础上编教材”等思想观点,时至今日,依然在为当代教育出版如何建设高质量发展体系持续提供着精神营养和力量。
1988年,社会各界悼念叶圣陶先生逝世
他一辈子对两个身份比较在乎,
一个是编辑,一个是教员
在教育家、编辑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四个身份中,长期从事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工作的人教社编审刘立德认为,叶圣陶首先是一位教育家,他所体现出的教育家精神非常鲜明。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参加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与会教师,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些精神的每一条,都可以在既当过教师,又呕心沥血编辑教材、服务教师的叶圣陶身上找到大量事例验证。
教师、编辑——叶圣陶先生的中青年时代
叶圣陶还是促成新中国设立教师节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在民进中央主席任内,他积极支持推动教师节提案。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建立教师节的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这也是叶圣陶建议将教师节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在1985年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前夕,叶圣陶为教师节题词“乐育英才”,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体现。
叶圣陶与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的诞生
叶圣陶为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题字庆祝
叶圣陶本人一辈子对两个身份比较在乎,第一个是编辑,第二个是教员。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他被认作是为新中国编辑大中小学教材的最合适的人选。新中国成立前,叶圣陶曾经担任过多年的大中小学教师,并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编辑的主要是中小学教材、青少年读物,以及一些教育图书,在教材出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在他带领下,新中国中小学教材编辑出版事业迅速打开局面,扎根发展。叶圣陶领导大家用新的精神、新的理念、新的编写方式编写的新教材,在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的工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叶圣陶任社长、兼总编辑。1954年,出版总署撤销,他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依然兼任人教社社长、总编辑。叶圣陶是人教社的创始人,也是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创建人民教育出版社
他是第一个提出“语文”的人,
他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从18岁做小学教师开始,叶圣陶先生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教育,无论是在江苏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和编写系列国语教材时的激情岁月;无论是主掌人民教育出版社期间对教材国家队的建设,还是主政中国民主促进会时对一线教师的关怀……工作虽有不同,但都是围绕着教育这一相同核心;无论是他探索的教育思想,还是他编写的教材内容,那年那月就已经滋养了中国几代孩童与教师,时至今日,他当年的一些呐喊仍然振聋发聩。”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名篇选》一书中,该书编者朱永新在前言中这样写道。
叶圣陶与甪直小学
叶圣陶在教育方面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教育理论观点。
一是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他所主张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形态。如果实现了自我教育,不用扬鞭自奋蹄,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那是最好的效果,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刘立德看来,叶圣陶的这一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古代讲知行合一,讲自省主动和自动自觉,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教育思想,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我教育不是放养,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教育,重视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给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是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就是在教育中重视习惯的养成。叶圣陶从“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来解释,认为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比如要有观察的能力、劳动的能力、读书的能力。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叶圣陶在教育方面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他对语文教育的贡献。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被誉为语文教育界的“三老”,“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下半叶(1949—1998年)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主流思想,指导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建设。“三老”中,叶圣陶年纪最长,他是领航人、掌舵人,是新中国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语文”一词就是由叶圣陶首先提出的,语文学科从此确立。他关于语文的教育思想,通过他的著作、文章,主持制定的课程标准和编写的教材,一一得到了贯彻和转化。
他对语文教育的关注是有历史原因的。他本身是优秀的文学理论家和作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他就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当时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
叶圣陶先后起草了三个语文课程标准。第一个是“五四”之后大革命期间的1923年起草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这个纲要,贯注了他“五四”时期初步形成的教育思想。在“目的”中,第一次将“使学生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并明确了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兴趣的目标。第二个是抗日战争期间的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总结多年来我国包括抗战大后方的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在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在课程主要组成部分精读与略读的教材、教法上,系统地提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增强民族意识的具体要求和建议。第三个是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他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时写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这个标准(草稿),反映新的时代要求,第一次将这门学科原称“国语”和“国文”“统而一之”定名为“语文”。叶圣陶强调课程目标在于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适应我国新社会生活的情操意志和凭祖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主张语文要与生活紧密结合,不要脱离生活,要为人生做准备。不是把纯粹的知识教给孩子,要和生活相联系,与人生相联系。
叶圣陶参与文字改革相关资料
时至今日,人教社依然坚持叶圣陶的做法,沿用他开创的编校制度,继承他的编辑精神
“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我当过教员,又当过编辑,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多得多。”1982年,叶圣陶在为刚刚创刊的《出版史料》写的一篇文章的开头写下了这句话。叶圣陶一生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他最认可、最看重的是他干了一辈子的编辑工作。刘立德总结叶圣陶先生在编辑工作中所体现的精神主要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是身体力行、与时俱进。叶圣陶毕生重视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叶老活了94岁,在各个历史时期,他都与时俱进,站在了进步和正确的道路上。
他亲自编写教材,领导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中。他呕心沥血,事必躬亲,数十年如一日,不因地位的改变而改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经常到各个学校听课,他认为必须创造条件取得实践经验,编辑没教过书,就要到学校去听课、评课,教材编写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有实践经验,编辑要到一线了解学校对教材使用情况的反馈,再把老师学生的意见反馈到教材的编写中。
人教社现在依然在坚持叶圣陶倡导的这一做法,并且把它纳入人教社的制度化建设,新来的编辑都要经历到学校听课的实践。
第二是辛勤耕耘、乐于奉献。叶圣陶对于教材编写事业是乐在其中、爱在其中,他为教育出版事业辛勤耕耘,奉献终身,不计个人荣辱得失。
第三是细致认真、敬业严谨。叶圣陶诗云:“选题订稿校雠三,唯审唯精为指南”。这表明了他对教材编写和编审工作的严谨态度。
叶圣陶亲自审校教材、关心教材编写工作
第四是虚怀若谷、博采众长。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叶圣陶非常注重团结协作,他自己是大专家,但他不以专家自居,他经常吸取别人的经验,吸收别人的长处,谦谦君子,从不以权威自居,而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从善如流。他认为,编教材需要群策群力、加强合作,要避免闭门造车、孤军作战和独断专行。教材编写要注意发挥集体智慧,广泛讨论。
第五是切磋琢磨、诲人不倦。叶圣陶有丰富的教材编辑方面的学识和经验,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人教社的编辑,在他兼任人教社社长和总编辑期间,经常组织培训会议,专门教导和培训大家应该怎样规避编辑工作中的风险,怎样提高编辑加工技能等。凡是经叶圣陶审阅的书稿,他都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供编辑人员参考。他改动的地方都贴了很多纸条说明理由,是什么错,错误的原因在哪里,都说得清清楚楚。
第六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叶圣陶经常对教材编写人员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拉在篮里就是菜”。他强调教材建设不要随意和任性,不能唯名气和唯市场主义。他反复强调教材一定要讲规矩,要注意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和教育规律。
叶圣陶除了亲自修改教材,还建立和完善了教材读校制度,即把主要编写人员召集起来,逐段逐句地念课文,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材要读出声来。有时候编辑看着书稿逐字地对着校,也看不出来什么问题,但一念出来,语感上就很容易发现错误。某一个学科教材的编辑小组在一起协作读校,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人教社依然在沿用叶圣陶开创的教材读校制度,现在叫“句读制度”。
叶圣陶先生历史图片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在“三结合”基础上积极推动教育出版人才建设
2023年,在纪念叶圣陶先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00周年座谈会上,人教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在发言中表示,学习叶圣陶先生、弘扬叶圣陶精神是人教社一贯的理念和追求,并总结了要弘扬叶圣陶先生爱岗敬业、实干细致、读者至上、合作友善的精神。叶圣陶的编辑思想,后来就化成了人教社的社训“敬业、严谨、团结、创新”。人教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提出要“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所有这些在精神上都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
纪念叶圣陶先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00周年座谈会
善待读者,虚心接纳读者的意见,开门编教材,叶圣陶的这一重要思想也在人教社传承下来。人教社教材编写的“三结合”教材编辑队伍,由社内专职教材编辑、社外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中小学教师三方面人员构成,就是继承了叶圣陶当初开创的教材编写队伍“三结合”的原则。
叶圣陶十分重视读者来信
叶圣陶非常善于团结人,团结内部、外部不同意见的人,善于交朋友,向别人学习。他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倡导编一本书,交一个朋友,发一篇文章,交一个朋友。他是团结协作的典范。
同时他也是一个反思型、研究型、专家型编辑的典范。叶圣陶开创了在研究的基础上编教材这一重要的教材编辑制度。人教社发展成为今天编研一体、学术立社的教材出版专业队、国家队、主力军,与继承叶圣陶在研究的基础上编教材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
人教社建社70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把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三结合”的教材编辑队伍建设要重视发挥出版社专职编辑人员的独特作用,编辑人员要出思路、出策划方案,并推动和确保方案落实。叶圣陶给人教社奠定了编研相长的宝贵基础,到1983年,人教社就把“在研究的基础上编教材”这一思想通过制度化的形式予以坚决的贯彻落实,成立了专门的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所与人教社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工作人员既是编辑人员,又是研究人员。
后来人教社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教育出版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所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重点研究教材编辑出版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对出版社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人教社还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的申报,积极主动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并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和学术社团的工作。
身处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出版社编辑的工作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那么编辑人员如何平衡时间精力分配,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兼顾做好研究?刘立德解释说,人教社的研究工作跟学院派的科研是有区别的,人教社主要是应用型的研究,是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研究,本职工作做什么就研究什么,对于编辑来说,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编辑水平最有效的途径。
在追求效益和效率的同时,又该如何传承和贯彻好叶圣陶严谨、细致的编辑精神,确保高质量出版?人教社采取了多条腿走路、多管齐下的方法。
第一是提高编辑的责任心和能力,加强对编辑人员的编辑出版能力的培训。从新员工入职培训,到面向全体员工组织开展政治学习和政治理论教育,再到平时的业务培训,力争做到系统化、制度化,从而使员工的思想水平、政治理论素养和综合业务素质都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赋能编辑出版工作,将编辑出版工作插上信息化、数字化的翅膀,比如利用一些编校软件,来辅助人工编校作业。
第三是合理运用和强化集中审阅制度和互审互校制度。三科统编教材在送审、定稿前,所有的资深编辑人员要集中审阅、读校教材,即是集中审阅制度。互审互校制度,是让不同学科的编辑、专家相互交叉审读,以弥补学科盲点,让本学科的编辑自己可能看不出来的错误,能够在互校中被其他学科的人甄别出来。
第四是以开放的心态适当利用外力,发挥外部专家的力量。“这还是叶老教导我们的要开门编教材,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所用,包括外面的一些学科专家、学术专家,以及一线的中小学特级教师和教研员力量,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刘立德强调。
第五是重视试教试用。这也是传承了叶圣陶当初所提倡的做法,在教材试教试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意见、家长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
叶圣陶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文字审定工作
叶圣陶晚年承担《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的注释审核工作
进一步加强叶圣陶思想的宣传推广与应用
如何让叶圣陶的精神永远活在当代人的心中,让这宝贵的精神财富被更加广泛深入地传播开来与传承下去?人教社几十年来一直重视深入研究、大力宣传推广叶圣陶的思想和精神,特别重视叶圣陶教育思想和编辑精神的研究传播与活化、转化工作。
叶圣陶逝世后,人教社参与发起成立了叶圣陶研究会,曾任人教社副总编辑的“语文三老”之一的张志公,担任了叶圣陶研究会的首任会长。人教社还在社内建立了叶圣陶纪念专馆,并资助在叶圣陶的家乡苏州建立了叶圣陶纪念馆。苏州的叶圣陶纪念馆同时也是人教社编辑人员的实习基地,人教社的社领导、编辑人员经常到该纪念馆拜访和学习,汲取力量。
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纪念叶圣陶先生
大力弘扬叶圣陶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出版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在人教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明确提到了要“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叶圣陶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就是人教社应该全面弘扬的优良传统,是推动教材编辑出版事业改革创新的源泉。
2024年,叶圣陶诞辰130周年。作为系列纪念活动,人教社举办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主题研讨会,座谈会现场举行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一代宗师叶圣陶与语文教育》《叶圣陶日记全集》《我的爷爷叶圣陶》《叶圣陶童诗精选集——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图书首发式,《叶圣陶全集》《叶圣陶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工作启动仪式。“叶圣陶与新中国教育出版”主题展览在人教社同步启幕。今年,人教社还开展了“像叶圣陶那样做出版”演讲比赛、“叶圣陶与人教社”主题征文活动。10月28日,人教社联合中国邮政集团发行的叶圣陶诞辰130周年纪念邮资信封公开发行,人教社参与协拍的《跟着书本去旅行》纪念叶圣陶诞辰130周年专题节目在央视总台播出。
2024年人教社组织”守正创新 以文化人——像叶圣陶那样做出版”专题演讲比赛
新时代要建设高质量教育出版体系,当代出版人依然能够从叶圣陶的思想中获得力量,汲取经验和智慧,他的思想体现了教育出版的规律,永不过时。据介绍,人教社将继续深化对叶圣陶思想的研究阐发和宣传推广工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出版体系提供思想营养;加强叶圣陶编辑出版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在实践中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加强对年轻编辑的教育和培养,用叶圣陶的思想激励和鼓舞他们,像叶圣陶那样当编辑,像叶圣陶那样做出版。此外,将继续加强体现叶圣陶精神的论著和思想遗产的编辑出版和整理。
在全力推进以上工作的同时,人教社将致力于将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编辑出版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叶圣陶的思想中继承和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叶圣陶的思想怎样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研究阐释,将叶圣陶精神发扬光大,实现叶圣陶教育思想和编辑出版思想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李丽,百道网副总编辑)
相关链接:
本文转载自百道网,转载时有改动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人教“李雷与韩梅梅”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