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沟通能力培训”,我却和职业教练杠上了?

文摘   2024-10-07 17:01   西班牙  

这是“欧尼升职记”公众号的第 102 篇原创

星标我,一起看更大的世界

点击关注 
欧尼团建第二弹!

前文提到,我们团队在团建期间,接受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沟通能力培训
今天就来聊聊,这培训靠谱吗?又为什么激起了我的叛逆心?

培训内容

主讲人是一位来自巴塞当地的职业生涯教练,以下称为娜米
娜米是一位前高管,曾经做到跨国公司地区总经理。
一开场,娜米就十分坦率地说,她年轻时拼命奋斗,以为成为一把手就能掌控一切,结果真的爬到了顶峰时,却失去了自由。
她不愿意再付出这样的代价,想要过自己的人生,所以就出来创业当教练了。
喂喂……这样真的好吗?
你们职业教练,怎么个个都好像是拿着高额咨询费、给老板拖后腿的行业内鬼

娜米本次培训的关键词是“沟通风格”。
“沟通风格”指的是,一个人在沟通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比如是直接了当、缜密严谨八面玲珑、还是天马行空
然后针对不同的沟通风格,适当调整与各类人沟通时的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图源:disitalent.com(侵删)

培训开始前,我们做了一个配套的问卷测试。
问卷有二三十道题,内容大概是考察我们在与人互动时,喜欢什么样的方式。
比如喜欢基于感性还是理性做决定,需要回答问题的时间长短,需要全部信息还是只要部分就好,等等。
我对这类问卷没什么好印象,因为很多选项在我看来不清晰也不排他,大部分都只能靠感觉“勉强选一个”,其实哪个都不完全同意。

她使用了一个名为Bridge沟通风格模型,由巴塞本地的企业培训研究所开发。
这个模型把人类沟通风格划分为四个象限:
图源:Global Human Consultants(侵删)

四种沟通风格的简单解读如下:
“土”
务实、严谨、理性、责任感强,喜欢基于完全信息和清晰指令,分析后做出决策。

“火”
追求速度和效率,以结果为导向,喜欢基于不完全但“足够”的信息,快速做出决定。

“水”
亲切、忠诚、考虑周全,照顾他人感受,以关系为导向,追求和谐的人际氛围。

“风”
能量大、魅力强,天马行空,以乐趣为导向,追求创新。

我听着听着,内心就忍不住吐槽:
“这不就是MBTI人格测试的廉价变种?”
“不要给INTP打电话,要发信息”  图源:Amino Apps(侵删)

讲完沟通风格四象限的基本概念后,娜米在地上画了四个象限,让我们选择自己认为自己属于哪个象限,然后“站队”。
同事们基本上是一半一半,偏商业和市场的大多站到了“火”象限,而偏技术和分析的大多站到了“土”象限,“风”“水”象限基本没人。
作为一个商业和数据分析的融合团队,这个人员结构再正常不过。

“那你们想知道,你们之前做的测试中,显示出真正的沟通风格是什么吗?”
说完,娜米把打印好的每个人的“沟通风格报告”发给我们看。
我选择的是,可在我的报告上,却清晰地写着“水”
我是全团队唯一一个“水系人”。
我暗暗地感到被冒犯,却不知为什么。

我的测试结果(图源:自己拍的)


接下来,娜米又带我们讨论了以下问题:
  • 团队是否有必要平衡各类不同的沟通风格
  • 如何观察出一个人的沟通风格
  • 不同沟通风格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岗位
  • 不同沟通风格的强项和弱项
  • 与不同沟通风格的人说话需要注意什么

……等等。
我们还围绕这些主题,做了角色扮演游戏、分组发言等等。

我的反应

课间,我杠精上身,开始对娜米的理论提出质疑:
我:
以有限环境下有限的线索,断定一个人是否适合某种沟通方式,算不算给人‘贴标签’

娜米:
沟通风格是多层次的,每个人都不绝对属于某种沟通风格,但这不等于主要沟通风格就不存在,或者不能通过线索判断,还是要看比例的。
比如我想,你身边的每个人,包括刚认识你的我,都觉得你是无可争议的水系吧?你温柔周到,斟词酌句地照顾每个人的需要,水系特点实在是太多了。”

我:
“但我在工作中,讲究逻辑链清晰,信息完整,这是土系的特点;
沟通简短清晰,拍板做决定也可以很快,这是火系的特点。
只不过在培训场景中没机会展现罢了。
如果有人用‘整体沟通风格’来考察我,就会觉得我可能更擅长做与人沟通的工作,而不是技术工作
但实际上,我可能并不擅长所谓的水系工作,比如行政和人资。硬被推到那样的场景我反而会不开心。”

娜米笑了:
“我现在明白你想说什么了。
“沟通四元素不是排他的,你的主要沟通风格是水系,只是说你采用水系沟通可能更加舒适并不是说你以其他方式沟通就沟通不好
你在后天的工作中磨练出了很好的其他沟通技巧,与原本的水系沟通结合,效果加倍,这是好事啊!”
“沟通风格没有优劣之分,我们研究沟通风格,目的是为了提高沟通效率,不是为了评判。

我:
“那我是不是反而该感谢领导只以结果为导向,安排工作时不考虑我的‘沟通风格’呢?哈哈哈……”

娜米:
“也许更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你为什么会这么排斥自己的主要沟通风格,这么不愿意被认为是水系呢?水系明明很棒!”

为什么我会“应激”?

是啊,为什么呢?
回忆的场景,像电影镜头般在脑海中闪过……

“……你这么文静,‘温柔似水’说的就是你啦……”
“……可你情商怎么这么低?像你这样的女生,应该很会照顾人……
“……说重点啊!磨磨唧唧烦死了……你们女生就是没逻辑……”
“……你这么软弱,出去会被欺负的,以后不用你工作,我养你……”
有人觉得这是浪漫,在我眼里这就是一种侮辱。(图源:《喜剧之王》)

似乎在外人看来,我的“出厂设置”就是“水系
当年的我,却很排斥这样的评价。
因为:
(1)在一些人眼里,“温柔似水”意味着“善解人意”,会照顾人,情商高。
可我当年却情商捉急,是个“社交白痴”
第一印象过于“水”,让我吃尽苦头。
练了好多年的社交“葵花宝典”,才成了个勉强表里如一的“水系人”。

(2)在另一些人眼里,“温柔似水”意味着“感性”,意味着“不理性”,意味着“逻辑思维不行”,还意味着“软弱无能”。
我脑子里那个杠精当然不干:
温柔有个P用,放我出来杠!你才没逻辑,你全家都没逻辑!”

我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想偏离“水”的人设。
年轻时经常自嘲高等数学学不明白,后来却文科转码,走向“土系”擅长的“人机对话”。
做事和表达的风格,也开始追求精练高效

我曾经在几十个人的全男团队里一枝独秀,得到公司表彰。
现在我是团队的技术骨干,接触过的所有同事,都以为我学的是工程或计算机。
很多男性认为,我的表达风格是男性化的,没见过面的人经常误认我为“兄弟”。
这个人设是我在理工科环境中的立身之本,帮我树立职业威信
虽然,我也经常会隐隐觉得不安,感觉自己只是在“冒充”土系。

所以我终于想通了,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地排斥自己是“水系”。
因为可能,我的“水系”人设是为了符合社会规训、被逼出来的
而我的“土系”人设,是对规训和刻板印象的“反弹”,是我自己的选择

这真的就是我吗?

然而,冷静理性的“土系”,真的就是我的全部?
可我确实天性讨厌冲突,追求与周围人和谐相处。
我也确实是个感性人,很容易共情,也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而且,能硬把自己的工作人格扭成土系,这其实正符合水系“适应性强”的特点

而且,我可能还有隐藏属性
在工作中我思维缜密,周末早上一起床却开始天马行空
我喜欢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喜欢带着娃玩创意手工,玩烘焙,发明桌游,编故事做绘本,弹琴作曲,想去哪里玩说走就走。
跨越三大洲跳槽这件事,也不像是“正常人”干得出来的。
我也可以是个“风系”人啊。
在那个测试里,我的风系得分跟土系,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如果最早入行时,选择了媒体和广告之类的创意产业,十几年后我的工作场合沟通风格可能就是风系也说不定?

娜米说,沟通风格不排他,但使用不同沟通风格的过程就像弹钢琴。
如果在工作中过于经常使用自己的“非主导”沟通风格,就好像弹琴时两手分离得非常远。
一个训练有素的钢琴手,同样可以弹得很完美,但肯定不如两手在中间区域的时候更舒服,更自如。

我的职业生涯受跨国迁徙影响,进入现在的数据行业,真的是“自由选择吗?
作为一个非母语的女性,拖家带口有家庭负担,又想进入收入较高的白领阶层,好像也没有很多其他选项,一样算是被迫。
也许,我一辈子都在“不够舒适”地工作着,“双手分离着弹琴?
可那又怎么样呢?不是一样享受、一样做出成绩?

总之,无论这些沟通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是社会规训,还是工作需要,都已经是我的一部分
我唯一该做的,是心安理得、骄傲地接受这样的自己
并在工作和生活中,结合各种“沟通风格”,成为一个更加强大而独特的人。

小结

大家可能也看出来了,我对“沟通风格”分类感到不爽,其实只是表象。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文化中对各种“风格”的区分和态度,体现出的“单一价值观”
单一价值观的社会,想把每个人都归类到属于自己的格子里,各司其职。

多元价值观社会中人们谈“归类”时,背后并没有包含价值判断。
可是我成长在单一价值观社会,习惯了被归类、被评判和规训,也习惯了对此逆反
所以,在别人眼中“人畜无害”的沟通风格培训,却被我当做了“洪水猛兽”。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长大后,不再需要如此“别扭”,而可以心安理得地做自己
但同时,我也希望他们像我一样,有适应环境的韧性,和“修改出厂设置”的力量

(全文完)

题图来源:disitalent.com(侵删)
如非特别注明,动图来自Giphy,侵删。

欧尼升职记
人在西班牙的数据分析师妈妈,有一双擅长发现盲点的眼睛,和一肚子职场和生活中打怪升级的鬼点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