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间,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主席率领红军部队越过昆仑山支脉岷山时,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当时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以昆仑为主题创作了这首词,既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广阔胸怀,以及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沁园春·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 上阕: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描绘了昆仑山磅礴的气势和雄伟的姿态,它横亘在空中,仿佛是突然出现的,用“莽”字突出了昆仑山的雄浑与厚重。它历经岁月,见证了人间的兴衰变迁,看尽了世间的种种景象。
-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里的“玉龙”是指雪山,将连绵起伏的雪山比作飞舞的玉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昆仑山冬季的壮丽雪景以及寒冷的氛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寒冷的感觉。
-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描述了昆仑山的积雪在夏天融化后,会形成河流,甚至可能引发洪水,导致人民遭受灾难。这既写出了昆仑山的自然特征,也暗示了自然力量对人类的影响,引发了对昆仑山“功过”的思考。
-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是对昆仑山的一种质问,它对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但它的冰雪融化也会带来灾害,到底该如何评价昆仑山的功过,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这也体现了毛主席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 下阕:
-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毛主席以一种豪迈的气概和坚定的态度,对昆仑山发出了“命令”,表示不想要昆仑山这么高,也不想要这么多的雪。这既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改造欲望,也反映了毛主席对旧世界的不满和改造旧世界的决心。
-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毛主席想象自己抽出倚天宝剑,把昆仑山截成三段,这种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表述,展现了他的伟大气魄和无畏精神。
-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将截断的昆仑山分别送给欧洲、美国和东方国家,这里表达了毛主席对世界人民的关怀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共享和平与幸福。
-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毛主席的理想和追求,他希望建立一个太平的世界,让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共同感受温暖和凉爽,不再有战争、饥饿和贫困,体现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伟大的胸怀。
《沁园春·昆仑》不仅仅是一首诗词,它是毛主席伟大思想的艺术化表达,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索,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更美好的世界而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