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时候会接到朋友的咨询和求助电话,推荐一个听力中心为其亲友验配助听器。无论听力中心看起来设备多么专业或装修多么漂亮,也无论网络排名多么靠前、自我介绍得多么动听,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不敢贸然前去。
在听力保健的专业科普比较薄弱、听损干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行业缺乏信息透明度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警觉和自我保护是可以理解的。
衡量听力中心的优劣,目前国内还没有像美国同行那样的公开评选和排名。行业人士有各自的标准,关注的重点也可能有所不同,通常主要看营业面积、人员资质、设备和环境,但似乎还缺了点什么。下面结合HearUSA的例子和个人看法来梳理一下:
标准一:产品
听力中心自营或代理模式下的产品,其品质是服务的基石。比如高端(专家)听力中心,顶级助听器产品组合是标配,而经营多品牌、多类型的处方助听器和非处方助听器,意味着听损者有更多、更好和更灵活的选择。
产品及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听力行业的发展。从工业互联、人工智能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应用来看,如今这种推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优秀的产品为听力中心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准和保障顾客利益,提供了可能性。
标准二:价格
在听力保健行业,正确的“价格观”应当是为市场提供合理的、有竞争力的价格,通过提高性价比和增值服务,降低听损干预成本,让顾客早干预、早收益。
助听器零售端的价格战尤其遭人诟病。一味追求最便宜或最低的成交价在逻辑上说不通,效果和服务比价格更重要。价格折扣常常只是表象,极有可能隐藏了在效果和服务上的“短斤缺两”。
在国外行业零售网站上,我们也能经常看到降价促销活动,类似“Holiday Sale:Save up to $2000 on the latest hearing aids this month.”(假日大促销:本月购买最新款助听器最多可节省2000美元。)老外的“节省”完全是从顾客角度说话,是否比我们说“降价”更聪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