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武钢: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布局的深邃思考

科技   2024-11-07 12:02   山东  

专注于各类热处理设备的研究、设计、生产、安装及调试,应用于钢铁、铜铝材、线材、优特钢、不锈钢、新能源高温合金材料等行业。 主要生产:全氢罩式退火炉、连续式光亮退火炉、井式炉、箱式炉、台车炉、辊底炉、步进炉、真空炉、时效炉、网带炉等各类炉型 。

江苏嘉仕德工业炉有限公司·全球性工业炉生产制造企业

Http:www.jj-jsd.com

E-mail:jsjsd11@163.com

Tel:0086-013809010268 

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视察武钢。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第一座大型钢铁基地。在决策建设武钢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所起的巨大作用却鲜为人知。
毛泽东访苏与对中国工业化的思考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斯大林便来电邀请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他70寿庆活动。面对邀请,毛泽东也希望访问莫斯科。新中国虽然成立了,但是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更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任务转移到了建设方面。中国建设的方向何在?建设的道路怎么走?毛泽东虽然有一些思考,但还不成熟。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访问苏联,借此学习其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949年126日,毛泽东带着一些新中国初步建设的设想,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出访之行。经过10天的旅程,1216日,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当天晚上,斯大林就接见了毛泽东。1224日毛泽东与斯大林举行了第二次会晤。
毛泽东非常清楚此行的目的。在居住的别墅里,他诚恳要求前来看望的莫洛托夫、柯瓦廖夫、费德林等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莫洛托夫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始终围绕国家工业化这一主线开展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而是始于重工业的发展。在发展重工业中,又把钢铁放在首位,钢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前提和条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是走的这条钢铁第一,重工业优先的道路。所以西方国家一般要花费50年至100年时间完成的工业化,在苏联仅十几年的时间就能够实现。莫洛托夫的介绍深深地打动了毛泽东。毛泽东开始思考构筑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道路和方向。
1950年12日,毛泽东接受塔斯社记者采访。他说,新中国刚刚建立,要搞好经济建设,必须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要从重工业入手,这是工业化道路的捷径。因此我们要继续与苏联订立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必须争取苏联对中国建设的帮助。
为尽早解决和落实中苏双方互助的具体问题,毛泽东立即电召周恩来,要他率有关人员前往莫斯科,与苏方进行具体谈判。1月10日,周恩来率领李富春、欧阳钦、叶季壮、吕东、伍修权等前往莫斯科。
1月14日,毛泽东开始前往列宁格勒参观大型工矿企业。在列宁格勒,毛泽东参观了大型钢铁厂。列宁格勒钢铁厂,是一个大型现代企业,作为材料工业基地,他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来到工厂,当看到一炉炉铁水像一条条火龙奔腾而出时,不由得驻足良久。在毛泽东看来,中国要建设,必须建设这样的钢铁厂。毛泽东也知道,现在的中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这样的企业,是远远不具备这个能力的,技术、资金、人才都是难以逾越的坎儿,中国需要苏联的帮助和支援。如果能把苏联的支援和帮助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那么这次来苏的目的就达到了。
1月20日,周恩来等顺利抵达莫斯科。毛泽东告诉周恩来,中国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中国要建设必须优先发展钢铁生产,发展重工业,这是经济建设和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与苏联订立友好同盟条约,必须包括互助合作,要在条约中强调技术、人才、资金的互助与合作。
正是因为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因此苏联将对中国技术、人才、资金方面的帮助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这为以后武钢的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月14日,条约正式签订。217日,毛泽东结束了苏联之行,与周恩来、欧阳钦等启程回国。 
确定在南方建立钢铁厂  
    1950年,可谓多事之秋。新中国的国民经济还在恢复,毛泽东号召力争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的声音仍萦绕在耳际的时候,6月,美国竟悍然出兵朝鲜,并命令海军第七舰队在中国领土台湾沿海游弋。为了挫败美国的阴谋,保证中国有一个和平建设的环境,10月,毛泽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
    当然毛泽东没有因为“保家卫国”而忘记钢铁。1952年新春刚过,心中冀盼着钢铁的毛泽东,从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来到武汉,并亲自到中南局询问钢铁基地的选址情况。当得知选址工作进展缓慢时,毛泽东二话没说,当天下午就离开武汉,乘坐海军舰艇顺江而下,抵达长江之滨的黄石码头。在罗瑞卿的陪同下,直奔华中钢铁公司大冶钢厂,目的是想看一看整个冶金工艺的流程。在第二大钢都地址难定的时候,毛泽东的这次行程,其中蕴涵着深深的牵挂。毛泽东考察后刚返回北京,陈云、薄一波起草的第二大钢都建厂建议书便呈递到他的案头。
    1952年8月,在周恩来、陈云的主持下,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汇集成册。当周恩来把此事汇报给毛泽东时,毛泽东非常慎重,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定要多听听苏联政府的意见,争取苏联的支援。所以当周恩来携计划征求苏联意见时,斯大林非常高兴,亲自倾听了周恩来的介绍,并明确表示苏联愿意提供中国实现“一五”计划所需要的技术、设备、贷款等援助,并派遣专家到中国帮助建设。
  周恩来回国后,立即把斯大林及苏联政府的态度报告给毛泽东。得到这一信息,毛泽东更加坚定了筹建中国第二大钢铁基地的设想。指出可以推迟本溪钢铁公司的恢复改建工作,加大大冶钢铁厂的建设力度。为此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专门致电请求苏联政府派出专家小组来帮助制定计划任务书和收集设计资料。
  在苏联专家勘测钢厂地址过程中,1953年2月16日晚,毛泽东乘坐火车来到武汉。第二天晚上,毛泽东把中南局、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的主要领导召集在一起,在询问武汉市工业、手工业和公私合营等方面情况后指出,中国现在家底子很薄弱,“钢很少,汽车不能造,飞机一架也造不出来”,“面粉、纱布的生产,还是私营为主”,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在工业化上下功夫,必须发展钢铁事业。
  然而,当苏联专家将有关大冶铁矿和白云鄂博铁矿的勘测意见反馈到斯大林时,斯大林认为把钢铁厂建立在靠近苏联边境的白云鄂博,有利于苏联就近支援,更重要的是便于战略控制。于是指出在中国南方兴建大型钢铁厂条件不成熟,那里不仅没有丰富的铁矿藏,而且置于台湾飞机轰炸的范围之内,建议把中国第二大钢铁基地确立在白云鄂博。
  苏联的意见传给毛泽东后,毛泽东立即意识到这是斯大林私心所致。因此他多次组织召开政治局会议,严正指出中国第二大钢铁基地不能按照苏联政府的意见,建在靠近苏联边境的白云鄂博,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资源,更要“从国防和工业布局方面”考虑,钢铁企业要向南方发展,把新型钢铁基地建在南方,一句话,“钢铁要过江”。毛泽东严肃而又果断的态度,周恩来非常诧异,当然秉性敏捷的周恩来很快明白了毛泽东的思想。周恩来立即责成中国地质部副部长宋应赶赴莫斯科商谈中国第二大钢铁基地地址,要求苏联从中国整体工业布局的角度考虑中国方面的意见。苏联政府鉴于中国领导人的执着,遂收回了先前的意见。
    1954年初,对于第二大钢铁基地选址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泽东提出了批评意见,指出:“中国第二大钢铁基地建设采取慎重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一工程议定已经几年了,现在仍然在选址问题上徘徊不前。”
  毛泽东的批评,引起了周恩来的重视。周恩来立即约见苏联驻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希望共同合作,加快选址工作进程。
    3月,载着20多位苏联专家的车队,驶向了武汉市郊的青山。几经勘测,专家们对青山一带倍加青睐。青山靠近铁路枢纽京广线,接轨距离短,有利于同全国铁路网沟通,便于施工机械、生产设备及各种材料、燃料、原料的运输;青山濒临终年通航的长江,可筑码头利用水运,既减少成本,又可为建厂后的供排水提供有利条件;青山地质构造良好,地下构筑物工程简单、价廉,有利于重型车间厂房和设备的稳定性;青山临近武汉,地面平坦,施工土方工程量少,附近的大冶、程潮、金山店、灵乡等铁矿,可以为钢厂就近提供原料。
    3月26日,苏联选址专家组将《厂址选择意见书》上报后,国家计委的负责同志立即把勘测的结果传送毛泽东。听了汇报,毛泽东欣喜万分,凭窗南望,春意融融,眼前好像浮动着中国第二大钢铁基地喷出的万丈火龙。
    4月下旬,在汉口胜利饭店,中苏专家济济一堂,共同商讨这座钢铁企业的称谓。苏联专家别良其可夫提议:“钢厂依城而建,按随地取名的惯例,应该称作武钢。”这一提议引起了众位专家的共鸣,从此武钢的名称响彻了大江南北。 
“一五”计划要把武钢建设放在首位 
  “武钢”勘址工作结束还不到两个月,当毛泽东在谈到重工业发展的时候,就要求重工业部立即着手武钢的设计和筹建工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中国要发展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把武钢设计建设成为第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为了把毛泽东的思想变成现实,周恩来指示把武钢整个设计工作交给苏联专家组承担,并请求苏联政府立即组织成立专家设计班子,以最快的时间设计出最佳的方案。
  为了设计好武钢,苏联方面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立即把其最强的专家阵容组织起来,全力开展设计工作。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1955年1月,向中国政府呈上了《武钢初步设计》(共92卷)。初步设计第一期工程规模为年产钢120—150万吨。成品钢材90—110万吨,并在工厂总图布置中考虑到了将来扩建为年产钢300万吨规模的可能性。
    1955年6月,国家计委与建委党组把苏联专家设计的报告呈报给毛泽东。毛泽东立即批示:“同意按设计方案建设。”12日,《中央批准关于武汉钢铁公司逐步设计的决定》以“特急批发”的形式下达。28日,国家重工业部颁发“武汉钢铁公司建设进度表”,规定第一期工程的第一、二号高炉分别于1959年1月、1960年1月投入生产。武钢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序幕就此拉开。
  毛泽东对武钢的建设十分关注。1956年,李富春要求全国各大工厂和建设工地都要向党中央写一个书面报告。在众多的报告中,毛泽东特地找到了来自武钢工地《关于执行与学习贯彻专家建议的办法及有关报告》,了解武钢建设的进展情况,指示在武钢建设过程中,国家各部委和中南各省要在财力、物力、人力上支援武钢建设,把聘请来的苏联专家多分配到武钢这样的重点单位工作,“要抓紧时间,加紧建设,要把武钢的建设放在‘一五’计划的首位”。
  在毛泽东的关切下,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大力支援武钢建设;武汉人民更是战斗在建设第一线,武钢的建设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随着武钢建设速度的加快,1956年3月,国家冶金工业部下发了武钢第二期工程(年产300万吨钢规模)连续建设规划指标。要求一号高炉于1959年1月投产,1960年上半年第一期工程建成;第二期工程连续建设,并于1962年建成。接到这一规划指标后,武钢立即会同武汉钢铁建设公司、黑色冶金设计院武汉分院,按照两期工程连续建设要求,编制了武钢建厂规划书。
    1956年5月底,毛泽东特地从广州赶到武汉,第二天就接见了时任武钢总经理的李一清和副总经理韩宁夫,听他们对武钢建设进度的汇报。李一清和韩宁夫刚汇报完武钢情况,毛泽东就特地把从广东带来的芒果递给他们,从而留下了一段“我吃西瓜,吐出瓜子;你们吃芒果,要吐出钢铁”的佳话。
    1958年9月,毛泽东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在谈到钢铁生产时,毛泽东非常乐观,指出:“随着武钢建设速度的加快,中国第二大钢铁基地的建成,中国钢铁工业的前景将肯定是辉煌的。”
  毛泽东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伟人,同时他还是一个注重现实的伟人。会议一结束,他就立即邀请张治中于9月10日一同来到武汉,目的是想亲自看一看武钢的建设。
  当天下午,武钢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李一清就被请到了毛泽东下榻的东湖宾馆。看到李一清,毛泽东就开门见山:“武钢什么时候出铁?”
  李一清知道,毛泽东的一句问话,代表了他对武钢建设的多少关怀。为了满足毛泽东看出铁的愿望,李一清回答力争13日出铁。9月13日,这是武钢人最难忘记的日子。这天下午毛泽东驱车直趋武钢第一号高炉。当看到汹涌奔流的铁水从铁台飞泻而出时,毛泽东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满脸笑容,同张治中兴奋地比划着,然后朝炉台上正在忙碌的炉前工人鼓掌致意。尽管整个过程时间短,铁水流量少,但毛泽东仍然鼓励地说:“这次少,以后会多的。”
  武钢建立起来了!它的建立是毛泽东英明决策的结果,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探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道路的生动缩影。 
(转自《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第6期)

轧钢之家阶段总结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钢铁业杂志社》,由轧钢之家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或侵权,请跟我们联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轧钢之家】ID:zhagangzhijia,欢迎合作:15092009951。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轧钢之家
钢铁,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连铸、精炼、热轧、冷轧、退火、镀锌、彩涂、精整;钢板、钢管、型钢、线棒材;高炉、焦炉、转炉、电炉、 加热炉;硅钢、特钢、不锈钢;能源环保、除尘、脱硫脱硝、渣处理;钢铁冶金设备;轧钢云、技术、资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