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自己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时,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段瑞琪说道:“中文专业的浪漫是微妙隐晦的,总感觉学下来两手空空,看似不圆满,但这世上一定有什么比圆满更重要的,关于爱和生命的真谛、关于对社会痛点的感性共情、关于情感的细腻真挚。”通过文学她也收获了很多,就像史铁生所写的:“你不必非得看过多少本书,但你要看重这沉默,这黑夜,它教会你思想而不单是看书。”
大二上学期时,保研的念头便在段瑞琪的心中悄然萌芽,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年末之际,疫情骤然加剧,众多科目的期末考试尚未进行便匆匆迎来了假期。段瑞琪在紧急打包的行李箱里塞满了20多本专业课书籍,怀揣着坚定的信念,默默积蓄力量,日复一日地沉浸在课程的复习与背诵之中,每门课程都经过了至少三轮的细致梳理与巩固。时光不负有心人,岁月不负追梦者,轻舟过尽万重山时,回报便迎面走来。她的扎根结出了收获的果实,在开学的考试中,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坦言:“那次考试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考第一名,这种实实在在的收获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只有努力才能有收获,如果不够聪明,就一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这次考试点亮了段瑞琪保研的希望,她开始朝着保研的方向努力。智育成绩、科研经历、心态调整等难关,段瑞琪合理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提升。
“在作出跨保的选择时,我是义无反顾的,纵使我知道我要放弃所有的沉没成本,面对未来的各种风险挑战,但我始终坚信这场‘豪赌’是有价值的。”跨保之旅,无疑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自摘取保研资格的桂冠起,至笔试面试的层层筛选,每一步都考验着保研人的意志与耐力。对于段瑞琪而言,获取保研资格仅是序章,后续的院校投递与面试环节更是布满了荆棘与挑战。她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旅者,日复一日,穿梭于不同的城市之间,足迹遍布沈阳、徐州、西安……在频繁的奔波中,因备考的重压与心理的负荷,她的免疫力悄然下降,身心也处于疲惫懈怠状态中。在那些步履维艰的日子里,放弃的念头在她心中无数次闪过。但每当这时,大学挚友的话语便如明灯般照亮她的心房:“现在就是至暗时刻,人之所以对前路恐惧,就是因为未知,你已经见到了这一路的花开,即使未来不能抵达目的地,仍然会有很多选择的余地和光明的未来。”抱着这份对于“至暗时刻”的认识,她一路追风赶月、披荆斩棘,抵达心中的春山,成功跨保到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勇敢”是一个高级的词汇,是人类最稀缺的美德。而段瑞琪在竞赛实践方面把“勇敢”诠释得淋漓尽致。
2023年7月,段瑞琪了解到向草原公益助学活动,内蒙古地区条件较为艰苦,但她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这次社会实践。在此次实践中,她负责古诗鉴赏课程的讲解。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次文学常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心灵的启迪与梦想的播种。“我给孩子们讲苏轼被贬后却依然乐观生活,给他们讲文天祥踌躇满志忠心报国,是想让牧区的孩子们知道一些更深层次的道理,希望为他们筑起心中的梦想。”段瑞琪也在活动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次实践的意义。通过自己的讲解,她帮助牧区的孩子们勾勒出大学殿堂的宏伟轮廓,描绘了未来的斑斓画卷。她希望牧区的孩子们对以后的生活定下目标,坚定地告诉他们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未来的征途会是广袤无垠的草原,亦是璀璨夺目的星海。后来持续一年的时间里,段瑞琪跟随着负责人将调研、实践经历转化为竞赛成果、上升至学术成果,广泛涉及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思政教育、公益创业等领域。
2024年夏天,段瑞琪参加了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从清晨5点40分的闹钟铃声响起,她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备赛期间的段瑞琪总是常驻办公室,十几个日夜,她和队友将计划书、PPT、答辩稿反复修改打磨了成千上万次。最终凭借着超凡的毅力,站到了决赛的赛场上。当她身着蒙古袍站在答辩现场时,心中百感交集,牧区孩子纯真的笑脸、熬夜反复修改PPT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丰厚的实践经历让她有着充足的底气面对评委,圆满地完成此次答辩。竞赛的战线较长,从院赛、校赛,再到省赛,好似一重重高山,一座山后还有另一座更高更陡的山峰,段瑞琪的心态也在一次次“翻山越岭”中变得更加强大,她也坚信这些克服困难的艰难岁月,终会为之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探索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段瑞琪来说,记者这个身份,不仅仅是一份学生工作,更是她始终坚守的纯粹初心。从初入校报记者团到担任校报记者团团长,这一路上段瑞琪经历了太多的故事。“其实最开始加入校报的初衷,就是我想要用最纯粹的文字去记录校园生活。”身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她对文字始终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并始终坚信:“文字只有落到纸上,才能展现出它拥有的力量。”段瑞琪坦言在校报的日子里,有磨炼,更有成长。她也曾为繁忙的工作而苦闷,被词不达意的文字而困扰,但她将记者这个身份融入到她的生活中去,翻越了一座座高山。那些为写稿而熬过的日日夜夜连同一腔不改的热爱,化为了八九万字的文稿和不可数计的专题、专访与小稿,那些文字诉说着校园里的青春故事和温暖瞬间。“我想校报这段工作经历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她看来,校报的工作经历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为她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她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人,并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力量不断完善自我。
“在校报的这段经历可以说是我大学生活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段瑞琪如是说道。在这里,她收获了难能可贵的友谊和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同处在校报记者团的他们因缘而聚,像是一个个独立自转的行星,彼此遇见后,产生了美妙的共鸣,沿着各自轨道行进,却又殊途同归,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是齐心工作的同事,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让她在前行路上倍感温暖,对校报也逐渐有了如同家一般的归属感。微小的幸福会嵌在每个细胞里,带人重温过去的景象和记忆。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部门活动,因为有课而晚到,但推开门,桌子上摆着的是谁都没动的热气腾腾的饺子,这给她带来了汹涌的感动。在无数个提起笔的瞬间,她的每一步都走在炽烈的幸福里。
“在漫长的人生里,会经历很多这样的时刻,我们有时做自己的分子,有时做别人的分母,但无论如何,都需要以做分母的心态,尽做分子的努力,能定义你的,只有你自己。”因为如此,段瑞琪总是执着地相信生活的过程就是登上一座山又会望见更高的山,人畏难便易自困,但行走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足以丰盈此生。
撰稿:高慧媛 杨依超 迟博元 揣景媛
图片:受访者自供
美编:赵灿莹
编辑:王琪
初审:曲静怡
审核:张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