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洮阳镇边家湾村川河相依、民风淳朴,和广袤农村一样,这里有安静的庄户院落、道不尽的家长里短、乡土浓郁的民俗风情,当然也有夕阳下孤独的老人,田埂上蹒跚的背影,57号院的故事将给这方宁静的乡村画卷,增添一抹温暖而绚丽的色彩。
农历十月十四,静谧的村庄被一阵清脆响亮的鞭炮声叫醒,57号院——边家湾村日间照料中心正式启用的消息如同一缕春风,吹进了每一位老人的心里,也吹暖了整个村庄,项目建设时的满怀期待在这一刻终成现实。
“敬爱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来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这幅鲜红的对联张贴在日间照料中心大门两侧,道出了日间照料中心承担的责任和赋予的使命。走进中心,院子敞亮、白墙青瓦、阳光正好。健身康复、休闲娱乐、日间休息、餐厅等功能室整齐排列,空调、按摩椅、电视机、乒乓球台、阅读书籍一应俱全。舒适的休息区,摆放着柔软的沙发,老人们可以在这里聊天、看电视;干净整洁的餐厅,提供营养丰富的饭菜;还有健康医生定期为老人们检查身体,正如文化墙上醒目的大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中心启用这天,村里的老人们都早早地来到了这里,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大家一边参观中心的设施,一边赞不绝口。“这里建的太好了,有空调,冬暖夏凉,以后我们几个老弟兄可以到这里下棋。”家住三社的马永仓老人高兴地说。
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美好的希望,它不仅让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有依靠,也让我们看到了养老新模式的魅力,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大力支持,协调20万元中央定点帮扶资金用于支持边家湾村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项目建设之初,镇村干部对中心选址进行了认真调研和讨论,原则是不搞大拆大建,最好是对位置较好又无人居住的农家院落进行改造,最后大家的意见都集中在了57号院,意见统一、方案可行、说干就干,边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刚果断拨通了户主马春英老人的电话,“大娘,村里想租你们家的院子,改造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一番耐心沟通后,今年72岁的马春英老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长期在县城生活,老宅已闲置多年,如果能让老宅发挥余热,为村里和她一样的老人做一点贡献,她支持这件事,和儿子马莹宝商量后,马春英老人一家做出了决定,“同意改造,不收租金!”
2024年6月22日,马莹宝受母亲马春英委托,到边家湾村党群服务中心签定了57号院房屋改造使用协议,握手地一刻,村支书黄永刚的那句“感谢你和你母亲对村里工作的支持,院子改造好了,请你们一家人一定要来看看”让马莹宝心里分外温暖。签完协议后,马莹宝独自来到57号院,往事记忆涌上心头,老宅新生拉开序幕。
一群人、一件事,一座院子、一个目标,从中心项目谋划时的周全细致,到调研动员时的马不停蹄,到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再到项目建设时的加班加点,57号院从最初的房屋老旧、杂草丛生中华丽转身,崭新的57号院既温馨又活力,所有的努力在启用揭牌的掌声中得到最好的回报。
院子厨房里忙碌的志愿者,棋桌上一战高下的对弈,电视机前对国际资讯的关注,还有乒乓球台上不时扣球的喝彩,这样的场景,让老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家的味道。
今年79岁的马永仓老人拿起球拍和老友来了一番切磋,老人的家就在日间照料中心隔壁,可以说,他见证了中心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中寄托着老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盼。孙子已然成家,和孙媳常年在兰务工,独自在家的马永仓老人身体虽然硬朗,但饮食起居仍需照顾。“孙子出门打工了,我一个老汉不想让娃娃们担心,这个照料中心我是一百个满意。”老人树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就近养老的意义在这此刻得到最有力的注解。
家住边家湾村三社的马惠芳老人和老伴宿国清也是留守老人,儿子一家三口在北京打工,因为工作关系,有时过年也不能回家,生活冷清的两位老人最需要陪伴和照料。现在,有事没事来中心坐坐,和村里的老人聊聊天,体验体验按摩椅,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不再孤单。“没想到我们村里也有了这么好的地方,以后我和老伴的生活也多了点乐趣。”84岁的宿国清老人感慨地说。
阳光明媚,喜庆热闹。午餐时间,70多位老人围桌而坐,临洮特色大凉盘,大肉萝卜、韭菜鸡蛋馅儿饺子热气腾腾,席间欢声笑语、和顺圆满。在边家湾村日间照料中心,每一位老人都得到了尊重和关爱,这是全社会重视老年问题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了新时代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也折射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
悠悠岁月长,白发映夕阳。57号院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这里也将继续承载老人们的希冀,奏响一首悠远动听的夕阳之歌,愿天下老人健康,安享晚年乐无疆。
洮阳镇|祁亚军
编审|谭明强 终审|何志伟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