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展现自然与人文的独特形式,是历史与文化的“留影机”,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条道路、一座桥梁,它们的名字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同时寄托着当地群众对家乡深深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小编漫步西昌,带你“数一数”这些地名,细细品味背后的故事与韵味。
缸窑位于西昌市东南部,位于螺髻山和泸山两山山谷之间,面向邛海,地理位置优越。
当地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缸窑村是西昌古黄龙寺的遗址,在西汉末年,有一位官员鄂大人南巡到西昌,却因病离世了,于是他的儿子就找了个风水大师带路,到了一个叫“车车村”的地方安葬他。在这里鄂大人发现了一根水桶粗的紫色树干,村民们争着去摸,结果树干突然断了,紧接着就下起了大暴雨,洪水泛滥。就在村民们绝望之际,一条邛海的小红鱼托梦给村民,让他们烧制一口“天下第一缸”,村民们按照梦里的指示去做,果然洪水就停了,人们也迎来了丰收的一年。
从此“车车村”更名为“缸窑村”,老百姓为了纪念“天下第一缸”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也养成了在家门口放一口缸的习惯,用来驱邪避祸。
据《西昌县地名录》记载:缸窑,明朝迄今均以开窑烧缸、瓦、坛、罐著称,以土陶制作技艺著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2006年,“天下第一缸”景点闻名遐迩,2024年7月实施缸窑新村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商旅先导区“陶艺中心”,乡创共建区“艺创空间”,景观田园区“滨水生态”,非遗传承区“龙窑博物馆”的整体商业规划,打造西昌缸窑艺术田园慢生活休闲度假综合体,实现文旅产业提档升级。
天下第一缸,高9.9米,直径6米,与山体相连,与水相接,与自然相融。与缸窑村村民一同被延续下来的不仅是天下第一缸的传说,还有烧制大缸土窑的技艺。
村民们以制陶为生,世世代代传承至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缸窑土窑烧制的酒坛、泡菜坛、花坛等,是寻常百姓家的必备品;2019年5月,西昌缸窑土窑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西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和宝贵财富,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其“活起来”“火起来”。
在新打造的缸窑文化文创馆内,可以同时感受到当地的缸窑文化和陶艺艺术品的魅力,龙窑旧址与文创项目的联营互动,也让土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创馆结合缸窑的土窑文化为基础,分别设立了三个不同主题的展厅:缸文创厅、窑文创厅以及陶文创厅。
在缸文创厅中,游客能欣赏到1:1还原的龙窑模型,该模型呈长条形,依山坡而建,因为形状像伏在山间的一条龙故得名龙窑。龙窑最早出现于商代,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主要以烧制土陶为主,分为选泥、练泥、加工、烧窑4个阶段,游客可以通过在墙上的介绍,详细了解缸窑龙窑制陶流程。
缸窑文化文创馆不仅将西昌窑文化进行全面的展陈,更在二楼设置研学区域,使其在传承保护基础上融入时代,焕发新光彩。
每个地名背后都藏着历史的起源
每个故事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车车村”到“缸窑村”
再到现在的“缸窑文创产业村”
从古至今的建设发展
是对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延续
相信未来的缸窑会成为邛海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昌旅游的新地标
投稿邮箱:xcrm_xcfb@163.com
往期推荐
“内外兼修”让文明成为西昌最美底色
我爱我的城丨文明交通蔚然成风
赠票!11月29日 殷秀梅、林永健、胡海泉、黄龄、许魏洲等明星大咖来昌惠民演出……邀您共赴文艺盛宴
来源丨西昌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蒋莉 刘靖钰
编辑丨林碧姣 责编丨彭磊 沙盼
主编丨文雅 耿玲玉 监制丨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