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艺术,一直被认为是中原艺术的根基。但现存的文物极少,毕竟距今两千年。幸好老祖宗在东汉中晚期开始痴迷在石头上雕刻画作,因此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精彩的遗存。这就是汉代的画像石。它广泛的应用于墓室、祠堂、石阙等纪念性建筑之上,以刀代笔表达汉人思想。在这些古老的石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流行的各种传说故事,寓言神话,教后人做人做事,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除了内容丰富多彩,画像石在汉代艺术上,也是充分展现了中原古代文化的精髓。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造型上,汉代画像石善于抓住大体大貌,不拘泥于小细节;
2、题材处理上,善于抓住情节发展的高潮,将高光时刻进行艺术夸张;
3、布局设计上,详略得当,疏密有致,妥善处理大场面故事和人物;
4、石刻技法上,减地平雕、阴刻、阳刻和线刻等各种工艺结合;
1、山东中南部地区;
2、河南南阳、新野到湖北北部;
3、陕北到晋西地区;
4、徐州到淮北地区。
另外,东汉画像砖出土较多的地区在巴蜀。
这个暑假,陈老师开启《汉画像石》系列深度游的第一期:陕北。时间安排在8月16日 陕西延安集合,至8月21日返回延安结束。
石窟——清凉山万佛洞、安塞大佛寺石窟、子长钟山石窟、红石峡石窟、佳县石窟;画像石——绥德县博物馆、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米脂县博物馆;加上行程期间路过赫连勃勃大夏的辉煌——统万城、明长城最大的烽火台——镇北台、四千年前神奇的人类早期石刻艺术——石峁遗址及博物馆、全国十大危险寺院——佳县香炉寺、世界农业遗产地——黄河古枣园。榆林画像石
榆林的画像石流行于东汉中晚期,大约延续了一百年左右。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全国画像石分区里独树一帜,像一面多棱镜,从各方面折射出1900多年前陕北榆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不啻为一部记录陕北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榆林汉画像石属于晋陕内蒙古分布区。榆林地区出土画像石的数量,以绥德为最、米脂县次之,神木县、榆阳区多有出土,清涧县、吴堡县、横山县、靖边县、子洲县偶有发现。1946年以来,全市已出土画像石近千块,分别收藏、展出于国博、陕历博、西安碑林等单位。榆林汉画像石题材内容丰富,有神话故事、灵禽瑞兽、农牧文化、游牧狩猎、车马出行、忠勇典故、乐舞百戏、高门望阙、厅堂楼阁、冠服袍带、短褐布衣、丹青妙手等,被喻为“石头上的史诗”。榆林汉画像石一般采用当地的砂岩,制作时首先按照规定尺寸磨光石面,然后以墨线勾勒图像轮廓,再根据图像内容确定细部,最后上彩描绘。可以说,画像石是集绘画与雕刻于一身的艺术品,对于历史考古、美术考古的作用不可替代。县博物馆陈列以汉画像石展为主,厅中央有汉墓的复原模型,陕北汉墓分布沙盘及汉墓殉葬品展柜。展厅内陈列的汉画像石珍品有105块。画像石为陕北沙岩石质地,坚硬而细腻。展品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逼真,造型朴素典雅。技法为平面减底浅浮雕,局部以朱墨阴线勾出。陈列分三个部分:1、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军事征战;2、生活礼仪、游牧田猎、文化生活、珍禽异兽、神话传说;3、墓志、殉葬品、墓像石成套组合。汉画像石专题展厅的画像石珍品展示了汉代边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原貌,为研究汉代陕北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米脂县博物馆是基于米脂县城北盘龙山南麓古建筑群建立。该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其前身为真武祖师庙,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令其侄李过返乡,将原马鞍山真武庙改扩建为行宫,并将马鞍山改名为盘龙山。据《米脂县志》载,李自成曾两次返里,在此居住。
共展出米脂境内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精品80余件,展品涉及题材广泛,雕刻技法精细。其中一级文物东汉画像石《出巡守猎舞蹈杂耍饮宴图》原嵌于墓中室西侧,整体面积为3.82平方米的画像石是陕北发现规模最大的一块,在全中国也属罕见。
钟山石窟,北宋第一。始建于宋治平四年 (1067),依山凿石成洞,现有大小洞窟5个。最大看点是主窟万佛岩。内部是在整块石头上掏出来一个大殿。八根立柱跟木构建筑形式类似。坛座上有14尊雕塑,三世佛两侧均为弟子、胁侍菩萨。三组弟子和佛祖,分别按照不同年龄进行塑造,是宋辽时期典型的做法,但比麦积山散花楼和华严寺的有过之无不及。
安塞大佛寺,很棒的大代大魏时期的石窟,居然没有进国保。陕北陇东像这样的早期石窟不知道还多不多?
清凉山的万佛洞开凿于隋代以前,如今遗存主要是北宋的造像。万佛洞主要有四个石窟,规模宏大,借山势而凿。窟内石柱上和四壁雕有形态各异的石佛万尊,其石刻艺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历代名人骚客、有识之士的赞赏和爱护。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写《清凉漫兴》四首,赞其为“凿山成石宇,馋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
4)5顿早餐,5顿当地特色午餐,全程饮用水,晚餐自理;
咨询报名:微信:764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