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李子吉
9月8日,商务部等三部门公布了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的通知。在独资医院领域,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
同时,梅奥诊所在上海开业的消息在网络上不断发酵,部分自媒体晒出了天价美元诊费账单。据凤凰网消息,“梅奥诊所今年6月已在上海正式开设妙佑医疗国际代表处,目前仅有一名雇员,且没有医生,也不负责看诊,不提供远程国际会诊以及第二意见。其主要工作是将中国的病人转诊给梅奥诊所在美国的四个分院。”
“外资医院”在国内也不算新鲜事,从2014年至今,十年时间外资办医已在中国打开了一个近200亿元的市场,只不过,时至今日其中大部分“外资背景”已经淡化。
时隔十年,此次类似政策的重申,“外商独资”四个字被视为突破性改变,成为从业者眼中的重大利好。
外商独资医院在中国的定位会是怎样?以后看病又会有哪些不同?外资医院的进入又会对我国现有的医疗板块有什么影响?
我国在十年前就已开始推动外资医院来华。
早在2014年,国家卫健委就发布了《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设立外资独资医院。但到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发布的修订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医疗机构纳入限制类。之后的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再次明确,医疗机构的参与形式仅限于合资、合作。
近年来,我国外资医疗机构数量逐年递增。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14年放宽外资办医信号发出后,2015年到2021年,中国外资医疗机构的收入从约100亿元增至190.18亿元;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1年外资医疗机构达到302个,其中外资医院为114个,占比37.75%;以轻资产模式运营的外资诊所/门诊部为188个,占62.65%。
尽管如此,与全国范围内庞大的医疗卫生机构网络(总数超过107万家)相比,外资医疗机构所占的市场比例仍然显得较为有限。
在2023年,政策出现了松动。2023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及港澳台医生在北京开设诊所。北京商务局随后出台的实施方案中,还承诺将在职称评审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推进,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当前仍然面临着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的近28%。这意味着中国对于医疗相关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最近几年,我国赴海外就医的人数快速增长,去美国治癌症、去日本做体检、去韩国做美容已经成为庞大的产业链。
为了激活并强化我国医疗体系的内在动力与竞争力,进一步开放医疗领域显得尤为重要。外商独资医院不仅可以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能弥补当前国内医疗服务的缺口,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我国在今年再度提出开放外资医院,和10年前相比开放试点的城市更多,更重要的是,开放的程度比以前更大。
10年前虽然在名义上开放了外资医院,但在事实上还是被列为限制类投资。而到了今天,在需要吸引外资的背景下,外资在华投资医院,将不再受到合资和合作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外资医院将以独资的形式来到中国。这不仅会加强国内医院的良性竞争,也为整个医疗行业引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通过外资医院也可以引入新的医疗技术,也可以给某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希望。最终,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医疗服务,有助于满足多元化的医疗需求。
人才是外商独资医院面临的重大挑战。
优质的医疗服务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由于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价格差距较大,如果直接从海外引进顶级医生,医院的营收可能都无法覆盖成本。
从本地引入医生也不容易。长期以来,由于公立医院拥有较多的病人资源,有利于开展临床试验等科学研究,再加上医生的编制和体制内所提供的平台、名誉和品牌优势等因素,私立医院一直难以吸引人才。外资医院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也要看能否在中国招聘到足够多的顶尖医生,与公立医院相比,它们能够给医生提供怎样的吸引力?
从现有中外合资办医经验来看,更符合实际的模式是通过提供比较好的薪酬以及工作环境,并用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培训和再发展来吸引本地和海外的中青年医生,同时邀请大型公立医院的高年资医生通过多点执业来坐诊,并通过远程医疗的模式为国内的重症患者提供海外名医的二次诊疗等服务。
外商独资医院进入中国,也要想清楚“定位”的问题,目标客户是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盈利?基于过去多年中外合资办医的市场实践,市场各方都普遍认为外商独资医院将定位高端,除了优质服务之外,进口药品和耗材等都是吸引患者的主要优势。
我国开展药品带量集体采购以来,国内药品价格确实出现了明显下降,很多收入不高的患者从中获益匪浅,不过,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就在于,由于集采价格过低,很多进口药就退出了采购体系,所以,现在公立医院里的进口药越来越少。如果将来外资医院越来越多,可以在集采系统之外提供更丰富的药品选择,很多患者现在买不到的进口药,将来很有可能会出现在外资医院里。
另一方面,国外的医疗资本和机构入场,可以把很多国外的一些新药和先进的诊疗技术带进国内。比如上海的外商独资医院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就用自主研发的21G极细取卵针,实现无痛取卵;还和日本的医疗机构共同研发玻璃化冷冻试剂,无疑在生殖医学方面大大提高了技术瓶颈。
过去10年,中国医改进入了加速期,从药品带量采购到DRG支付方式在全国推行,从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到医保基金监管强化,医保支付体系改革进程明显加快。虽然政策聚焦点在公立医院,但随着以医保为主的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对所有接入医保的医院都带来了明显压力。
从这一角度来看,外商独资医院如果将医保作为主要支付方,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如果定位于高端非医保医院,更适合进行差异化竞争。
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外资医疗机构已经纳入了医保,但具体报销比例和报销范畴都不相同。
以上海为例,截至今年5月3日,上海市卫健委公示了29家外资医疗机构名单,其中综合医院/综合门诊部占比69%。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上,这29家外资机构中可以查询到的“异地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只有5家,除阿特蒙医院医保结算等级为二级外,其他均为三级。医保结算等级三级报销范围相对更广,但报销比例偏低,二级则相反。
2018年,上海首次将国际医院纳入医保,首批高水平社会办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包括上海德达医院和上海嘉会国际医院。
阿特蒙医院报销比例大概在70%-80%,基本和公立医院的报销范围、报销比例一致,不同点在于住院的床位费以及特需门诊挂号费不同。而嘉会国际医院医保报销比例大概为5%,绝大部分金额仍需自费;异地医保虽然可以用,但报销比例也不高,本质上还是私立医院。
如果外资医院独立于医保体系之外,患者的就诊就主要依靠商业保险和自费。如果依靠自费,高昂的诊疗费用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承受。在这种情况下,商保体系越发达,越有利于外资医院等非公医疗的发展。但由于基本医保强大的覆盖面以及人群支付能力限制等因素,中国的商业健康险发展缓慢。
举个例子,和睦家刚在国内开业时,99%的患者都是在中国工作的外国患者,这些患者往往拥有着公司为其购买的高端医疗保险,支付不是问题。
和睦家在2015-2019年间,商保支付占总收入的70%-80%。但现在,商保支付仅占其总收入一半,在部分区域甚至一半都不到。上海首家三级中外合资医院——嘉会国际医院近几年收入中仅有30%来自商保,70%是自费。
10年前,外资医院在中国能够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厥功甚伟;外资医院对于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也一直有极高的期待。
但中国医疗环境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商业健康险发展并没有蓬勃向上,中国仍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主体的医保支付系统。
所以,虽说定位为高端非医保医院对外资医院来说压力更小,但外资医院在中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关键还取决于是否被纳入医保体系。
若外资独资医院纳入医保,其有望作为一股新鲜血液,与公立医院形成良性竞争,推动后者在保持公益性的同时,积极寻求效率提升、服务优化及成本控制的有效路径,也能给老百姓更多的医疗选择。
但如果外资独资医院不能享受利用医保支付,那么在国内商业保险羸弱的情况下,在与公立医院的竞争中难以吸引普通患者,因此可能会转向专注高端医疗服务市场。
事实上,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始终是一个本地化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外商独资医院在中国的设立可能也只能作为国内医疗服务市场的一个有益补充,更多是提供有价值的管理模式、理念和技术水平,借引入外商独资医院的契机,在医保和盈利模式、人才引进和流通、创新药和器械的使用许可等方面探索更多变化的可能性。
END
编辑:艾丽
审核:李子吉
政审:王军善
终审:朱永旗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或在后台联络开白!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信息聚合传播平台下设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平台。
群内会不定期推送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政策解读、独家分析、地方产业动态、新兴产业报告等信息。
请备注:
单位+职务+姓名
(联系电话:13717786927 )
2024年9月1日出版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
↓ ↓ ↓ 订阅关注 ↓ ↓ ↓
*温馨提示:根据公众号推送新规,请将“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设为🌟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消息。(设置教程请戳→不做这件事,你可能就找不到我们了……)
融媒体智库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信息聚合传播平台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研究院
中国新兴产业金融创新研究院
旗下企业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中发改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中导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