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了两场奥运赛事直播。
乒乓球女单决赛和网球女单决赛。
本来我之前不打算观看奥运会。作为从一九八四年就开始关注奥运、每届奥运会都要在电视屏幕前观战的资深体育迷,在近些年我的热情已大幅度降温。
或许是年龄大了,没有精力再调动身上残存不多的激情了。
或许是越发觉得,金牌也好、冠军也罢,跟我们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
所以巴黎奥运会从开幕前一直到比赛前两天,我都没有主动关注过任何讯息。
有时看到推送的相关视频,也是一划而过。
但是,在我前面的工位上,坐着一名狂热关注奥运、比我更年轻更有激情的同事。
她每天眉飞色舞激情洋溢地给我们传达着奥运信息,和她难以掩饰的对莎莎的喜爱之情,最终成功引起了我(对奥运会)的注意。
哎!女人。
于是,我忘了是在哪一天,开始关注着奥运赛程,并打开了久未营业的电视机。
时间有限,我只看了少部分感兴趣的项目: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
说句实话,如果不是我那位莎粉同事,我可能不会重视乒乓球比赛。
虽然,作为七零后,乒乓球是我们年少时期最流行的体育活动。
虽然,作为业余体育爱好者,乒乓球是我参与时间最长的一项运动。
家里至今还有三个球拍、两个球网、多枚球。
我和老周一度有买张乒乓球桌放在家里兼作餐桌的想法,但限于客厅面积太小而作罢。
尽管如此,在近些年(大概从张怡宁退役开始),我已经很少观看乒乓球比赛。
只在三年前东京奥运会,看过几场中国队的比赛。
可能因为中国在这项运动上拥有太久的绝对优势而导致了“审美疲劳”,加上前些年开始远离电视的缘故,所以很多重大比赛我只是被动了解个结果而已。
记得观赏完东京奥运会的最终角逐,我非常看好同时也喜欢上了亚军领奖台上的莎莎,我推测这个实力强劲的年轻小将在几年以后绝对会超越陈梦。
东京奥运会过后,就没有刻意了解任何有关乒乓球队的信息。
直到巴黎奥运会的前些天,我才知道莎莎已经是红遍全网的体育届最强明星之一了,并惊叹于她超级雄厚的群众基础。
莎莎确实招人喜欢。除了球技高超、战绩傲人,还有一张可爱的娃娃脸和讨喜的性格,这些综合因素成就了她极好的观众缘。
再加上如今自媒体疯狂强大的传播力度,使得粉丝们对莎莎的“爱”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球迷对球员的关注。
至少在奥运期间,莎粉们对莎莎那种关爱与热情,恐怕只有董宇辉的“丈母娘”们可以一比吧。
虽然陈梦和其他运动员同样优秀,但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小很多。
当然这也是正常现象。
观众缘是一种很奇妙的玄学,球迷选择追星本就应顺着自我的喜好,不是你实力越强就越招人喜欢。
陈梦作为如今乒乓女队的领军人物,自然也有不少球迷。只不过她的球迷们相对要“沉静”许多。
莎莎的粉丝基础为她自己和中国乒乓球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商业机会,这本身是一件好事。
但直到昨天晚上观看完整场比赛,大家的讨论重点居然不是比赛的精彩过程和最终结果,而是观众席上极其罕见的“一边倒”现象。
从比赛刚开始,我就注意到了观众席上所挥舞的几乎全是孙颖莎的横副和灯牌,观众席上的呐喊加油声几乎全是为了莎莎而来。
恍惚间,我感觉看的不是乒乓球比赛,而是演唱会。
支持陈梦的观众当然也有。从比赛开始到结束,我凭借肉眼看到过两个地方有她的名字出现,分别来自一个中老年阿姨和一个外国大叔。
只要是莎莎赢球,观众席上是“一片欢呼、掌声雷动”;当陈梦赢球,则只有稀稀疏疏的一些掌声。
倾盆暴雨和无声细雨的区别。
我头上确实冒出了几个“黑人问号”。
我家娃(她也可以勉强算作莎莎粉丝)也奇怪:为陈梦加油的观众怎么这么少?
难怪赛后有网友吐槽:不知道的还以为陈梦入了外藉。
还有球迷说:恭喜陈梦在巴黎图书馆实现卫冕。
回到球赛本身。
昨晚的比赛真的非常非常精彩,欣赏两名世界顶尖高手的较量是精神上的极佳享受。
一开始我是看好莎莎的。她毕竟要更年轻而且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一。
如果赢了陈梦,她既可以集齐所有大赛的金牌,也可以上演中国乒乓球队新老交替的美好蓝图。
可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尤其是竞技体育,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
正是这种不确定,才能充分体现赛场上的拼搏与残酷之美。
以我业余的视角来看,陈梦在决赛场上的总体发挥的确要强过孙颖莎——仅限于昨晚的冠军争夺赛,莎迷勿喷哈。
陈梦有超强的反手接拍能力,加上她的身高和手长优势,以及她勇于主动变线的打球思路,这些综合因素让她稳到了最后。
当然,能让陈梦稳定发挥自己实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她极强的心理素质。
这也是在赛后打动到很多观众的缘由吧。
同为中国球员,但耳边听到的全是为对方加油的呐喊声,支持自己的声音微弱到忽略不计。
要说陈梦心里毫无失落和伤感,是不可能的。
没有教练指导和鼓励,这个时候只能靠自己。
事实证明,只有自己才能给予自己最强大的支撑与力量。
对我而言,本来这场比赛谁赢谁输并不重要。两名运动员我都欣赏,我也只想看一场精彩对决。
但当陈梦最终夺冠时现场所呈现出的低迷诡异的气氛时,我才觉得陈梦的获胜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这不仅对所有运动员,对我们普通人也是一份激励。
同时,对莎莎而言,这次比赛更有不一样的意义。
这场比赛可以让她看到自己在技术上的瑕疵,以及在心理素质方面需要提升的地方。
相信经历过这场挫折,莎莎会变得更加成熟稳健。
这次奥运会看到现在,最打动我的两个场面,一个是中国网球选手郑钦文夺冠。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技术、力量与自信之美,太迷人了。
还有一个场景是乒乓球混双决赛结束之后,中、韩、朝三对选手在领奖台上自拍、合影留念的那些瞬间。
几位可爱的男孩女孩聚拢在一起,在那几分钟里展示出完全纯粹、开心的笑脸,让大家忘却了国籍与政治,感染了无数观众。
这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场上全力拼搏,场下欢乐和谐。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更应该是美好的。
作为粉丝,热情无罪。
但比起疯狂追捧,适度、得体的喜爱才是对明星真正的爱护。
当“饭圈文化”(非贬义)过度影响体育界,不管对体育明星,还是对体育事业的长久发展,都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