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英才】 —— 辽宁大洼河蟹科技小院于怡琳 从稻田里走出的“蟹博士”

学术   2024-12-06 17:44   北京  



       

编者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锻造“新质生产力”,激活“第一资源”,澎湃“第一动力”!这激发和汇聚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奋勇向前的力量。科技小院是积极探索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新模式,是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厚植爱农情怀 练就兴农本领”的新课堂,是在基层一线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新家园。这些年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才俊,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感人故事。
即日起,我们试行推出【小院英才】栏目,持续对各地推荐的科技小院(农技小院、科普小院等)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宣传,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讲好小院故事、汲取奋进力量、提振发展信心、激励使命担当。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辽宁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盘锦市科协推荐的《于怡琳:科技兴农的青春华章——从稻田里走出的“蟹博士”》。

在沈阳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青年学子,凭借对水产及河蟹产业的满腔热忱,她扎根基层,以科技为利刃,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披荆斩棘,荣获2024年度中国农技协“最美研究生”殊荣。她就是于怡琳——沈阳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的95后博士研究生,中国农技协辽宁大洼河蟹科技小院院长。于怡琳积极投身于多项科技攻关项目与创新大赛,多次担任“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 + 创新大赛”队长,在学校、学院及班级身兼数职,众多荣誉加身,累计达62项之多。

一、“自找苦吃”,磨砺蜕变
回溯至2018年4月,彼时就读于沈阳农业大学2015级水产养殖专业的于怡琳,踏上前往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盘锦河蟹联盟)实习的路途。途中,公司董事长兼联盟理事长李晓东教授问大家,“有一个更艰苦的地方需要两名女同学、两名男同学实习,谁愿意去”,于怡琳毫不犹豫地响应。实习期间,她凭借坚韧不拔、勤奋好学与乐观向上的品质,迅速从青涩学生成长为河蟹生态育苗的行家里手。她每日早起半小时清扫庭院,以热忱之心参与早会学习、记录要点;紧紧追随工人师傅,不错过任何学习机会,主动请教、积极实践,那看似柔弱的身躯,却蕴藏着惊人的力量,每天抬着几十桶一百斤的轮虫桶泼洒投喂,手臂虽酸痛,却未曾有过丝毫退缩之意。为了节省稀缺资源淡水,每天只用湿巾擦脸,从不怕风吹日晒,不怕腥臭泥泞,诸多被视作女孩难以胜任之事,于她而言,皆为磨砺自我、提升能力的挑战,一一被她坚韧攻克。即便遭遇雨天,浑身湿漉泥泞,仍高歌“团结就是力量”鼓舞众人,其积极态度与吃苦精神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正因如此,她年年受邀为新实习生分享经历,以亲身感悟——“不是因事有意义而做,而是态度赋予其意义”,点燃众人工作热情,引领他们在水产实践中积累经验、挥洒青春。这段艰苦岁月,不仅赋予她丰富生产经验,更使她洞悉河蟹产业前景与难题,坚定其钻研河蟹养殖问题、为民解忧的决心。
二、学术领航,振兴乡村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小院勇担先锋。2019年本科毕业,于怡琳毅然决定继续追随李晓东教授深造,坚守乡村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早在2018年,李教授便引领团队依托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及联盟创立辽宁大洼河蟹科技小院。小院紧扣河蟹产业发展脉络,聚焦瓶颈难题攻坚,秉持服务农民宗旨,发挥高校科研团队专业优势,于育种、稻蟹种养、环境调控及病害防治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成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培育众多知农爱农的硕博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理念与科技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这恰与于怡琳的理想不谋而合。七年的时间,她每年超300天扎根小院,获得了全程独立育苗能力、协助多部门工作、销售蟹苗50万斤、15篇新闻供稿、讲解超过50个小时、熟练掌握虾苗放流、种蟹测量、种蟹装笼、种蟹起笼、扣蟹分选、成蟹打包等技能,切实将学术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诠释知识服务乡村的价值真谛。

科技小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李晓东教授担纲首席专家,还有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娜等优秀教师和42名博士专硕学生团队,其发展依托深耕行业22载的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及河蟹联盟,技术精湛、模式成熟、市场影响深远、产业链掌控力强劲,其研发的“光合 1 号”河蟹新品种,自2011年问世便惊艳市场,备受养殖户青睐,引领行业发展潮流。于怡琳担任小院临时团支部书记,携手多校同仁,于科研征途携手奋进、互促成长。他们深知“学农支农爱农”是她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借助公司科普惠农与农民培训平台,热忱分享前沿成果,与农民倾心交流养殖经验、悉心答疑解惑,为产业发展筑牢技术支撑。

硕士阶段,她将研究方向聚焦于稻蟹共作模式下饲料最适蛋白比例这一关键问题上,身为基地首位稻蟹研究女生,她每日破晓即起,身着叉裤穿梭稻田,精心筹备实验、钻研养殖细节,从水质调控至蟹苗养护,全程精准把控。通过深入研究,旨在助力养殖户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同时,收获良好的生态效益。硕士论文成功在SCI 期刊上发表,且相关成果为“光合1号”河蟹新品种稻田养殖专用饲料的开发筑牢科学根基,推动产业高效升级,为养殖效益与生态和谐开辟新径。

2019年盘锦河蟹“牛奶病”肆虐,农户损失惨重,于怡琳痛心之余,深感使命在肩,遂攻读博士,在老师们以及依托单位的全力支持下,她运用GWAS分析(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的关联分析)方法,深入挖掘抗病基因,全身心投入到培育河蟹抗病新品种的研究工作中。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已经成功找到了决定河蟹抗病力的关键功能基因,并且进入到群体验证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借助分子育种技术,有望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快速选育出抗“牛奶病”的河蟹新品种,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彻底攻克这一长期困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病害难题。
三、心怀农户,使命担当

于怡琳科研成就斐然,在科研实践领域,于怡琳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赞誉,她先后在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二届渔菁英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中获一等奖、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集美杯”第三届渔菁英挑战赛二等奖、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欣浩翔杯”第一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二等奖、沈阳市优秀研究生等奖项荣誉。
然而,荣誉于她并非终点,而是责任担当的全新起点。农户期待如炬,照亮其科研前路,成为她前行不懈动力源泉。她抖音账号科普视频下,农户很期待她们的研究成果,她说“农户的期待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小小的评论区就体现出了科技小院“农户与研究生双向奔赴”的意义。
她积极投身技术推广、农户培训与青少年研学,借助公司平台,她积极参与技术推广、农户培训和青少年研学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每年培训农民养殖与疾病防控技术1500余人。她生动的讲解方式,让不同年级的同学对红海滩、河蟹生长、稻蟹都有了新的认识,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学生们都开心的称她为“于老师”,每年惠及学子 2000 余名。她以生动科普激发学子对乡村振兴憧憬,以实用技术助力农户增收致富,用行动诠释科研为民初心,激励更多青年才俊投身乡村振兴伟业,为广袤田野注入蓬勃科技活力与创新动力,续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绚丽篇章。
回首过往这九年,于怡琳始终在生产一线,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年回访200多户农户,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直与农业、农村、农民紧密相连,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水产事业。展望未来,她会一如既往地扎根生产一线,开展河蟹水产行业创新研究和社会化服务,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让广大农民在产业发展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与希望。

来源:盘锦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在中国科协直接领导下的、由各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及全国从事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的涉农科技工作者、科技致富带头人自愿组成,是全国各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