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心是个体与外部环境良好互动的一项重要品质。
上学以后,孩子慢慢接受自己的多重角色和身份,并按照角色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他是家庭中的孩子,需要维护家庭环境的整洁,他发现父母在得到自己的关心后,会非常开心,自己也觉得很幸福;他是学校中的学生,遵守学校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到了公共场合时,他要做一个有公德的人。
责任心具有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责任心,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针对“硬性角色”的责任,可采用赏罚等方式
必要的责任行为是指“硬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如小学阶段的儿童既是家庭中的“子女”,也是学校里的“学生”。可以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让孩子遵守,同时告诉孩子遵守和违背行为规范分别有什么赏罚结果。随着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家长和教师可以向孩子解释特定角色的责任,以及为何要履行这些责任。
二、针对“软性角色”的责任,可通过体验活动选择
通过“角色认领”等体验活动,鼓励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履行职责。如通过全家讨论,增设一些必要的岗位,图书管理员、餐桌管理员等,同时列出每个工作岗位的行为责任清单,让家中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此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扩大特定岗位的职责范围。家长可以通过对责任人以及受益人进行谈话的方式,让责任人了解到自己履行职责对他人产生的积极影响,给予他们社会性强化(比如感激,赞赏等)。
三、提供选择的机会,鼓励孩子做负责任的决定
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时,要为孩子提供选择,让他们在知晓不同选择结果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一些不涉及安全、健康的问题上,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并承担后果。同时注意,当孩子“自食其果”时,千万不要“落井下石”,说出“早就告诉过你了,看吧,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的话,等等。类似这样奚落的话语,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被“抛弃”和“孤立”,从而引起焦虑和不满,对亲子关系造成破坏。可以选择不评论,或者表示出同理心,再次陈述规则,对孩子表达积极的期待。
文章来源:《知心育人》
编辑:王 玲
审核:马淑琳
监制:王兴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