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健康、可持续的。”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们要结合我国发展阶段转变和国内外环境变化,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认清大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更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长期稳定发展有潜力
潜在经济增长率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研判一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一般来看,影响和决定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参与率、资本存量、技术水平等。新时代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变化,我们党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更为丰富,能够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红利仍具优势。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充足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2023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接近9亿,劳动参与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属于较高水平,青年劳动力数量稳中有增。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提高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率,提升劳动力供给潜力和质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也不断提高。2023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05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5亿。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国人口流动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日益活跃,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并不断优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增长仍有巨大潜力。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其质量、效益、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存量资产。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资本存量仍然较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基础设施、城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仍有巨大投资空间。比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加大在防灾减灾、农村养老、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资来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增强乡村发展活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创新和优化投资机制、鼓励各类资本提升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比例;等等。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够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时代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十一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创新持续赋能生产力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比如,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工业大类全覆盖,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生产效率提升约30%;钢铁、建材等领域示范工厂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减少约12%。2023年,我国“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7.73%,比2016年提高2.4个百分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高质量发展有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10月份,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持续显效,消费、服务业、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社会预期持续改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升,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活力进一步迸发。企业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企业活力代表着经济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大,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核心功能不断增强,中央企业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等,将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民营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创新水平持续提升,成为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2019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领域新设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均在九成以上,出口的自主品牌产品中66.4%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在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10%的企业175家,414家企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等,这将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增强民营经济发展韧性。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地方积极性积极发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既需要整体层面的战略谋划,更需要具体落实的灵活创新。积极发挥地方积极性,鼓励各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够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国上下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近年来,党中央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发展目标、政策体系和考评标准,为各地区各部门提供工作依据和遵循,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和有效性。同时,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出一系列支持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增强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形成各地比学赶超、立足自身实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稳增长防风险有底气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多。但要看到,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同时,我国发展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这“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这为我们稳增长、防风险提供了充足底气、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经济运行整体效率。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应对变局的坚实依托。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更好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当前,着力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将进一步形成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格局,促进各个地区、各类企业在公平良性竞争中实现更好发展。宏观政策空间仍然较足。宏观政策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近期,党中央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这些增量政策坚持长短结合,强化协同创新,强调统筹协调和系统集成,既重视发力解决当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重视解决经济中长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只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时度效,就能进一步放大组合效应。同时,结合谋划明年经济工作,研究储备一批稳经济、促发展的政策举措,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推出,将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释放更多红利。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有利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这有利于准确刻画全国、地方和各部门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揭示主要经济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展现国民财富及其部门分布状况信息,把经济增量分析与存量分析、总供给分析与总需求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将进一步增强宏观经济分析能力、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提升政府宏观管理水平、防范化解经济风险。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稳扎稳打,有步骤、有重点地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将积小胜为大胜,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效应。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南和发布” -权威声音,南和发布关注南和发布,获取南和区最新、最权威的资讯↓↓↓(欢迎各界群众积极提供新闻线索,征稿邮箱:nanhefab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