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总统还没选出,第一个输家已出现,不是特朗普,也不是哈里斯
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的临近,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愈发激烈。
然而在这场角逐中,最先出局的既不是特朗普,也不是哈里斯,而是美国的国际信誉。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23年11月。
当时,拜登政府信心满满地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
这个框架承诺要为印太地区带来全新的经济合作模式,吸引了14个成员国的加入。
但仅仅一年后,这个宏大计划就开始出现裂痕。
据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IPEF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不升反降,同比下跌12.3%。
更令人尴尬的是,原本承诺的500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到目前只完成了不到15%。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最新民调显示,超过67%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在该地区的信誉正在持续下滑。
这种信誉危机并非偶然。
回顾过去四年,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表现可以用"朝令夕改"来形容。
从巴黎气候协定的退出再加入,到伊朗核协议的反复横跳。
从阿富汗的仓促撤军,到乌克兰战争中的摇摆不定。
每一次政策的大转弯,都在侵蚀着美国的国际公信力。
特别是在今年3月的"硅谷银行事件"后,更多国家开始质疑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全球美元储备占比已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59.2%。
在东南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本币结算。
今年9月,印尼和马来西亚宣布在双边贸易中完全放弃美元,转而使用各自的货币。
这个决定像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很快引发了连锁反应。
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纷纷跟进,开始探讨区域货币合作机制。
美国商会最新发布的《2024全球经济展望》指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仅是经济领域,在地缘政治方面,美国的盟友也开始hedging(两面下注)。
今年7月,韩国在与美国签署芯片合作协议的同时,悄悄增加了对华半导体设备的出口。
日本在维持美日同盟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澳大利亚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要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自主"。
这种现象让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专家忧心忡忡。
他们在最新报告中警告说:"美国正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而这场信任危机在大选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阵营,都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国内议题上。
移民、通胀、犯罪率、堕胎权...这些国内热点占据了选战的主要议程。
国际承诺和全球领导力似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菜。
更令人担忧的是,两党的极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共和党人动辄扬言要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民主党则忙于在气候变化等议题上表态。
这种内顾倾向让美国的盟友们感到不安。
因为他们发现,华盛顿的承诺正变得越来越不靠谱。
今天说要加强合作,明天可能就会因为国内政治需要而改弦更张。
这种反复无常已经让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地缘战略。
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今年8月的国庆讲话中所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必须为自己负责。"
这句话代表了许多亚洲国家的心声。
他们不再盲目依赖美国的承诺,而是开始寻求多元化的合作伙伴。
这种转变正在悄然改变着全球力量的平衡。
而美国似乎还沉浸在"灯塔国家"的自我想象中,没有意识到信任一旦失去,想要重建将会何等困难。
所以说,在这场总统大选中,最大的输家早已注定。
那就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公信力。
这个代价,远比任何一位候选人的胜负更值得关注。
因为它关系到的不仅是美国的未来,更是整个世界秩序的走向。
而这个教训,或许要等到选战结束后,华盛顿才会真正意识到。
到那时,想要挽回失去的信任,恐怕已经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