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足音|聆听劳模故事,感悟成长之道——大机车全国劳动模范事迹展播(一)

企业   2024-10-25 11:00   辽宁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公司工会以“中国梦·中车心·摇篮情”为主题,组织各级工会和广大职工开展《星耀百年——大机车劳模群英谱》观感教育活动。同时,在新媒体开设“奋斗者足音”专栏,开展劳模故事宣传教育,以连载形式揭示劳模成长成才之“道”,大力宣传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本期展播大机车首批全国先进生产者王正福、崔兆南、姚敏之的先进事迹。


劳 模 故 事


王正福

1907年2月生,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8年10月到中长铁路大连铁路工厂,历任货车分厂(车间)木工、制材车间木刨工段组长等职。他工作积极肯干,在材料缺少的情况下,想办法克服困难,每月都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担任行政组长期间,认真学习阎达罗娃工作方法,建立生产图表,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小组质量几乎达到免检,是车间质量最好的小组。带领小组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激发工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生产和质量中的关键课题,开动脑筋,提合理化建议。合理划分劳动组织,调整小组班次,解决均衡生产的问题。带领工友开展增产节约活动,注意节约原材料,到废料堆里挑选可用的木板,将裂纹和有结的木材想办法利用,全组节约材料费2万多元,本人提出改一面加工窗口为两面加工,年节约3000多元。主动组织技术交流会,推广先进技术,不断突破定额,提高效率,车辆产量由过去5辆提高到16辆。带领全组提前一年零四十三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崔兆南

1930年1月生,山东省莱阳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8年11月到中长铁路大连铁路工厂,历任机械车间刨工、党(总)支部副书记、副主任,机械二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等职。1954年起,操纵捷克产龙门刨床,加工机车主车架,是工厂生产骨干。1955年末至1956年初,贯彻苏联专家建议,推行强力刨刀法,加工一台主车架由95小时逐步减少至22小时,质量合格率达到100%。1956年参加一机部先进经验推广队,到全国各地14个工厂表演推广18种产品的强力刨刀加工先进经验,均提高效率1~3倍。1958年提出8项重大革新建议,其中4项创价值2.4万元;研制机床曲形钻眼工具,用钻床代替人工钻,提高效率12倍。1959年,实现44件革新建议,其中较大的7件革新分别提高效率1~7倍,加工的主车架效率6年已翻了8番,连续6年没有出现过废品和设备与人身事故,同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60年提出47件革新建议,实现39件,创造价值67万元;研制了“巨龙”双头土龙门铣床,节省投资46万元。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姚敏之


1932年9月生,江苏省靖江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8月在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到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工厂,历任工艺科工程师,工艺科副科长、党支部书记,技术改造规划室主任等职。高级工程师。1954年至1956年,参加了工厂蒸汽机车批量生产和第一台“和平型”蒸汽机车试制。在负责主车架片工艺工作中,针对新引进的龙门刨床难以控制等工艺技术难题,认真贯彻苏联专家巴霍莫夫建议,积极推行强力刨刀法,并细致研究刀具几何形状,掌握刀具特点,设计了全套夹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工一台主车架片从过去的110多小时降低到28小时,每月生产能力由5台提高到17台。在其他刨床、插床上推行强力刨刀法,加工一台主车架由33小时降低到18小时。改进操作方法,采用重叠加工法,由过去一次加工2片改为一次加工4片,加工一台主车架片由98小时降低到32小时。研制加工主车架轴箱框托铁的刨削夹具,将加工工序由插削改为刨削,提高效率12倍。设计机车连杆铜瓦内油沟附件,提高效率20倍以上。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预告


下期我们继续为您讲述劳模故事

敬请期待




来源:《星耀百年——大机车劳模群英谱》编委会,公司工会宣传教育部

编辑:张毅

审核:王琳茜


风景这边独好
“风景这边独好”是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工会,服务企业与职工,传递公司和工会动态,展示职工风采,向快乐出发的新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