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起,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笔试将实行开卷考试。今年9月下旬,全市初三年级学生迎来了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适应性测试。由闭卷变为开卷,这一看似简单的变化背后,实则蕴含着命题思想的变革、考试功能的转变以及教育理念的发展。
北京各区的期中考试陆续开始,为了让一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适应上述变化,测出真实水平,我们邀请三位教研员为大家支招。
厚植家国情怀 促进知行合一
侯家锋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在9月结束的北京市道德与法治适应性测试中,试卷呈现出了诸多新特点,比如以情境入题、更加关注学生价值观构建和行为习惯形成,新增判断题型、提高了开放性任务的分值,注重考查真实问题解决的能力等。这些新变化,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挑战。面对挑战,我建议从下面三个方面应对。
一是厚植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的设计初衷,是引导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固化。
这启示教师教学要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从关注学科观点的落实,转变为重视多样化教学,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贴合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深化认识、收获成长。
学生要从过重的应试备考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和思维品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坚持素养导向,促进知行合一。开卷考试更凸显开放性、选择性、实践性等特点。
这启示教师教学要坚持实践育人,关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创设具有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将主题学习和生活相结合,学会从不同视角、采取不同思路、提出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是用好教材,关注课堂表现和实际获得。开卷考试试题坚持回归教材,引导教师和学生领悟教材的育人价值,促进“教-学-评”相统一。试题回归教材表现为引用教材原文、化用教材资源,活用教材观点。
回归教材并非简单地再现教材知识,而是情境、任务在教材外,理在教材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足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要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和领悟,将教材观点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敢于创新。
深化问题解决 培育核心素养
朱宁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2024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的适应性测试,意在借“适应性”之名,引导师生适应新学考改革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仅限于开卷形式的转变、试卷结构的调整,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希望师生能关注到试题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上的探索和深化,继而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与提升。
适应性测试以“问题解决”的方式考查学生素养发展水平的题目不在少数。既有帮助李某和王某解决邻里纠纷的问题,也有写一封表达真挚情感的书信,还有为主题实践活动撰写演讲稿……这些试题基于真实情境,创设开放性任务,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深化素养立意的命题要求。这一考查导向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注重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而且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同时,引导教与学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
命题之变促进教与学同步优化。对此,有三点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是转变观念,培育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推动学科教学落实培育核心素养,教师要从关注知识传授向注重素养培育转变,重视学科体系的建构和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关注学生学科观点的理解和学科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开展考试研究活动,明确开卷考试背后所蕴含的理念之变,逐步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
二是深耕课堂,强化问题解决。新考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考采用开卷形式,区分度被弱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闭卷考试带来的压力。教师不必再把大量时间用在落实知识上,而应该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学生问题解决思维路径的形成,主阵地在课堂上,而绝不是在复习备考阶段靠突击训练建立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满堂讲、反复练”的教学和备考方式,精心备课,深耕课堂,回归真实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学科思想方法。
三是活动育人,鼓励实践参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课内课外双管齐下,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组织参观研学、活动比赛,学生在真参与、真学习、真思考的过程中,有助于自身拓宽视野、深化思考,促进全面发展。学生不应仅仅被视为活动的被动参与者,更应成为活动的设计者与创造者,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参与问题解决,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本质,尝试从多角度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素养。
帮助学生“准确输入”和“灵活输出”
胡洁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研员
今年9月,北京教育考试院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的道德与法治适应性测试,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复习备考提供了重要研究和参考依据。
适应性测试的首要变化是新增判断题。此题型在测试卷中共10道,满分为10分,分值比例约为14%。判断题注重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旨在考查学生在道德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表现,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的全面发展。
判断题考查内容基本实现考试内容全覆盖,多数源于课本中正文的观点,少数为教材资源的化用。
这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上下功夫,要善于从教材栏目中精选典型、生活化的事例,以“理例结合”、任务驱动等方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文学科观点,帮助学生把握栏目与正文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而言,要紧跟教师教学节奏,及时圈画正文观点,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全面、辩证、发展看待问题的思想方法,避免散点式、碎片化认识。以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为例,学生可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分析、他人的评价、社会实践等不同途径来实现,这是全面、客观、理性认识自我的表现。
此次适应性测试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提高了开放性试题的比重,共计20分,分值比例约为26%。开放性任务设计多样且评分标准降低了对综合性和学科观点的高要求,旨在鼓励学生活学活用,“有话说、能发挥、易得分”。
这启示教师在教学中,一是要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观点上下功夫,基于真实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思考问题,在观点交流争锋中达成共识,帮助学生实现理解观点“准确输入”;二是要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上下功夫,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基于真实情境的体验感悟,或符合正确价值观的创意感言,或活用所学知识的个性化表达,要善于“采意”,并给予及时点拨、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活用观点“灵活输出”。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一是注重参与课堂学习交流,在课堂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中,积极思考、与同伴分享交流,掌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提升精准审题能力,做到“具体任务具体分析”才是获得理想分数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凌月云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