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港一带,自明末清初以来,除了九龙江以及晋江、惠安一带的渔民,还有不少修船、织网的手工业者,以及收买鱼货、经营大米、日杂的小商小贩陆续迁徙到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渔民为主的海洋文化聚落,此后又发展成为有街市有巷弄的市镇,伴着而来的则是错综复杂的民间信仰和故事。出生于清末的厦门文人李禧著有《紫燕金鱼室笔记》一书,书中记载有多个和厦港有关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三则,选译成白话文,让大家看看一百多年前,厦门港的一些普通人和他们的人生故事。
清末民初的沙坡头一带 by 网络
清末某年五月二十八日,太平妈宫(现轮渡太平妈街处)举办迎天妃香游神仪式,这一年的游神比历年的规模更大,盛极一时。游神队伍中,除了粉阁、彩阁外,还有很多架蜈蚣棚。蜈蚣棚,是用木条搭成桥的形状,木条相接的地方凿出圆孔,相接为轴,木条因此可以转折自如,轴的长度可达数尺,木条之上是阁棚,长一二丈不等,上面装置一高凳,每只高凳上坐一少年孩童,装扮成某一戏曲故事中的人物,表演时由壮汉扛在肩扛上,龙头凤尾,鞭炮鼓乐齐鸣,在路上缓缓行进,整个队伍像蜈蚣一样,所以民间都称为蜈蚣棚或蜈蚣阵。
温州某地近年的游神,八美图类似这样 by 网络
在阵中,有一棚扮成八美图,上面的男童个个容貌佼丽无比,观众看了啧啧称赞。游神结束后,八个男童中长得最好看的那个被一个中年男人诱骗至镇南关鸿山上(现鸿山公园),中年男人想要鸡奸他,男童不从,于是惨遭杀害。第二天,有放牧的人登山,在鸿山“云汉为章”石下看到有一具男童尸体僵卧在地,血肉糊模,惊吓之中狂奔下山告诉众人。一时间,很多人爬到鸿山上围观,大家愤愤不平。此后调查,发现凶手就是那个提倡扮八美图的人,只可惜此人犯事之后早已从厦门逃之夭夭,根本抓不到。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官府一度禁止在迎香游神时再出现妆扮童男女,过了十多年,这个禁令才慢慢放开。
海沧蜈蚣阁民俗活动 by 网络
如今,这项民俗活动在厦门海沧东屿、锦里、钟山和青礁等地依然存在,称为“海沧蜈蚣阁”,2011年5月,海沧蜈蚣阁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国年间,在厦港大人宫前面,有一座又高又大的坟墓,墓前修有小龛,很多人来这里祭拜。有一年,附近的厦港居民忽然四出募款,重新修了大人宫,修葺一新之后,请来和尚诵经礼忏,在庙前搭台连演了数十天的芗剧和歌仔戏,厦港各保轮流前来祭祀,祭品堆得像小山那么高,热闹非凡。就在灯火通明、民众痴迷于看戏之时,庙前的大坟突然塌陷了下去,众人惶恐之余,有胆大者挖开泥巴,见坟中有数十个装着骸骨的罐,但这些罐子和厦港一带平常用于装骨的小罐十分不同,不仅形状很不一样,而且高大数倍,看上去很像是一百多年前的东西,有人打开其中的一两个罐子来看,只见其中的骸骨十分巨大,而且没有任何朽腐损伤的迹象,但因为这个坟墓没有碑刻,因而并不知道埋葬在这里的是哪个朝代哪里来的人物。有一个泥水匠,家住附近,后来曾经参与过这座墓的重修工作,他说,在坟墓塌陷的前一天晚上,月色皎洁,晚上九点之后,有很多个小孩在这里玩,他们围着坟墓爬上爬下,跑跑跳跳了很久,第二天坟墓塌了,居民们疑虑惶恐了很久,不知道怎么回事。
民国初年时镇南关一带 by 紫日收藏
同样是在民国,有一个名叫黄舫西的女孩,是老厦港人,从小就爱读书,曾经就读于怀仁女校,她父亲思想保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读书是不祥之事,所以就勒令她辍学转而回家学习女红、缝补衣物来补贴家用。黄舫西曾和父亲商量,自己用做女红所得的钱来交学费继续上学,父亲仍旧不同意。
黄舫西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将她许配给孙某。孙某家境还不错,虽不算富裕但比一般人要强些,人也诚实。后来,黄舫西听人说,孙某是做石灰生意的,每天在路上用箩筐挑着石灰风尘仆仆,衣服上结了厚厚的一层灰尘,甩下来有三斗那么多。黄舫西听了之后很伤心,哭了几天几夜,最终卧病不起,但父母却并不以为意。后来,有某书院的一个教员看上了舫西,尝试让人来和舫西父亲谈论婚事。舫西知道以后很高兴,她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和读书人在一起。但是父亲却觉得读书人穷酸赚不到钱,拒绝了。
清末培英女校里的学生 by 网络
舫西因此陷入抑郁,时间久了,她甚至萌生了寻短见的想法。一天舫西强撑着虚弱的身体起床,靠着二楼的木窗,指着楼下路边的古井问邻居大姐:“这个井井口这么窄,如果有人跳下去,那会是什么样呢?”邻居大姐嗤之以比。傍晚,舫西把自己的弟弟叫到自己的身边,勉励他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然后,她又把家里的家务一件一件做完。夜里,所有人都睡了,微风凄凄,舫西撞开窗户一跃而下,投进她白天跟邻居大姐提到的古井中。她的尸体被捞出井的时候,身穿睡衣,光着脚,脸很黑,双眼不瞑目。古井距离小楼约十步,楼高数丈,舫西撞断的窗棂有好几只,可见她当时的绝望和赴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