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宪崇法】专业人士提醒:家暴≠ 家务事

2024-12-03 19:47   新疆  

关注家庭“痛点”

司法所干警、心理咨询师提醒:家暴≠家务事


家暴问题不仅是社会治理中的重点,也是许多家庭的"痛点"。那么,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有哪些?面对家暴,受害者该如何保护自己、寻求帮助?

          




从身体到心理:家庭暴力的定义正在扩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越来越关注,家暴救助工作正在从传统的妇女保护拓展到男性、儿童和老年人,暴力形式也从身体伤害延展至心理暴力、言语暴力和经济控制。

  

石河子市希望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何海丽总结,“夫妻间的暴力占比最高,约70%,而亲子间的矛盾则占到30%。今年以来,亲子间的矛盾正在增多,其中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代际冲突常常将原本的关爱转变为伤害。希望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高级心理咨询师崔海军提到一个典型案例。12岁的小明(化名)与父母同住,一次,父亲要小明出门给奶奶买早餐,爱睡懒觉的小明“赖床”没有及时去,父亲狠狠打了小明几下,小明母亲感到孩子正在遭受家庭暴力,找到了希望心家园团队寻求帮助。

  

通过与小明及其母亲的沟通,崔海军发现,父亲其实并非有意恶言相向,而是由于夫妻感情不合积累了负面情绪。崔海军解释道:“很多亲子矛盾并非恶意攻击,而是一些生活琐事引发的矛盾一再累积,加上沟通方式的误解。”这类情况并非个例。近年来,家庭中的代际差异正在成为隐形暴力的新源头,尤其是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子女的婚恋选择、职业规划等,往往会激化矛盾,甚至演变为语言暴力。

  

在希望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的家暴救助工作中,开导和沟通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施暴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伤害,受害者也需通过心理辅导走出阴影。“家庭矛盾是复杂的,爱与伤害常常交织在一起。”崔海军说。

             



陌生人也能成为家暴的“破局者”

  

近年来,家暴行为的隐性化程度加深,心理暴力和语言暴力等难以界定的形式逐渐增多。这些隐性家暴往往更隐蔽、更复杂,传统的家庭内部调解难以奏效。

  

社会公众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升,陌生人的介入也成为许多家暴案件的突破点。向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妇联主席赵妍表示,“家暴问题涉及各个年龄层和性别,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是解决家暴问题的关键。从邻里的举报到陌生人的介入,每一次关注和行动,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从被动防护到主动求助:如何应对家暴?

  

随着家暴的隐性化趋势加深,许多受害者因“家暴是家务事”的传统观念而羞于启齿,甚至未意识到自己正在遭遇暴力。很多人将语言暴力、心理控制等施暴行为误认为日常矛盾,长期隐忍不发。这种观念不仅使家暴问题更加隐蔽,也让外界的干预变得更加困难。

  

针对这一现象,反家暴的重点已逐步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预防和干预。如果怀疑自己正遭遇家暴,受害者应尽早寻求帮助。受害者可拨打石河子市妇女维权热线0993-12338,或直接报警110公安机关提供24小时接警服务,能协助受害者及时就医、鉴定伤情,并依法展开调查取证。

  

据介绍,近年来进入公众视野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出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其规定包括: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不以性别为前提,男女都可以申请;不再以离婚程序为条件,不准备离婚也可以申请。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或者驳回申请;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

  

向阳街道司法所所长王远鹭介绍,在家暴案件中,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在出现身体伤害的情况下,受害者应拍摄受伤部位的全貌,尤其是脸部和伤口位置,以确保能够提供有效证据。当伤口显现就医,需要保存医疗诊断证明。此外,受害者可以申请人身保护令,要求法院禁止施暴者接触受害人,必要时强制其迁出住所。

  

针对语言或心理暴力等隐性家暴,受害者可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施暴行为,为后续维权提供有力证据。“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隐性暴力,取证是维权的关键。”王远鹭强调,“面对家暴,勇敢发声、寻求帮助,是保护自己最重要的一步。”


END

通讯员丨刘胜 杨卉 魏秀玲

编辑丨吴红燕

编审丨焦亚峰  刘伟



最美北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一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