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峭简介

文摘   2024-10-02 18:41   福建  
 
      黄峭,又名黄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岗,也称铁公,被后裔尊称为峭公或者峭山公,乃黄惟淡之后,黄锡之子。是当今拥有近千万人口的华人黄氏第一大家族“邵武峭山公黄氏”的太始祖。
     黄峭生活在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其远祖在魏晋时从湖北江夏迁至河南固始,黄惟淡在晚唐再自河南固始入闽,定居于今邵武市水北乡(古称平洒乡)旧县村,后来黄锡再迁至今邵武市和平镇进贤村(古称鹳薮)。

黄峭最著名的故事,是娶了三房上官氏、吴氏与郑氏,育二十一子及一女,并在他八十岁生日时,遣散十八个儿子到异乡发展,繁衍生息,只留下三房各自长子在身旁侍奉父母晨昏,并作有著名的黄氏遣子诗(或称认祖诗)。

黄峭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即871年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即953年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时,享寿八十有二。

 峭公遣子图(来源:邵武市博物馆)

      黄峭少怀大志,文武兼备。唐朝末年唐昭宗于888年继皇帝位,唐昭宗继位后,宦官擅权,洪水蝗灾相继发生,“寇盗”四起,天下甚乱。
      当时黄峭年仅二十岁,他毅然捐出积贮财物,赈济灾民,同时捐资招募邻丁组成义旅,平息当地的“寇盗”骚乱,维护了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
      陇西郡王李克用,有谋略,高举辅唐旗帜,见黄峭有干济之才,举为千夫长,这时黄峭乃二十出头的青年。
      乾宁二年(即895年),王行瑜、李茂贞、韩建等三藩镇节度使侵犯京都长安胁迫皇帝,朝廷倾危告急,李克用请兵讨伐,黄峭内佐机谋,外参戎政,协助李克用大军平息了王行瑜等人的作乱,战后李克用被封为晋王,黄峭被封为千户侯,参管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的军务。
      乾宁三年(即896年),李茂贞复叛,率军迫近长安,昭宗出走华州。李克用发兵入援,黄峭助李克用勤王有功,被授工部侍郎,出任管理岐雍三郡(今陕西、山西一带)。
      天祐元年(即天复四年,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进而弑杀唐昭宗,另立哀帝继位,朱温则把持了朝政。黄峭绝食数日以表对唐朝的忠心,后见复唐无望,辞官回归故里,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该书院后来成为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培养的有据可查的进士,合计137位(含外姓),使邵武成为中国著名的进士之乡。
      黄峭历经了曲折的时代变迁,目睹了社会变更、政局动荡和朝廷频繁易主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深知子孙集聚一处的潜在危险。
      五代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即951年),在黄峭八十寿诞时,他将二十一房子孙召齐,对膝下子孙们说:远古的尧帝有“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的名言,我相信你们都能明白“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的道理。
      话后他当场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全家三房二十一子择日分家,各奔东西,自立门户。
      他的决定让在场祝寿的宾客深感震惊,三位夫人更是啼泣不解。为了让三位年老体弱的夫人的日常起居有亲人照料,黄峭决定三房各留下长子在旁侍奉父母晨昏,以尽人子之孝,其余十八子,各骑骏马,带上族谱、家眷及分得家资,去往他乡发展。
      临别时,黄峭嘱托道:你们要珍藏谱牒,遥接书香,他日相逢,彼以礼施,此以礼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
    最后,黄峭吟诗一首: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这就是邵武峭山公黄氏著名的遣子诗或被称为认祖诗、外八句、上马诗等。
      三位夫人也各自作四句诗赠子,合计有十二句诗,经改写后压缩成了八句诗,被称为内八句,诗云:
十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娘七子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闱;
吾思日久难相会,宗叶分枝为汝题;
若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由此,黄峭的十八个儿子从邵武和平走了出去,信马由缰,去往更广阔的他乡开基立业。
      据统计,现在遍布于世界各地的黄峭后裔,有近千万众之巨,是当今天下黄氏最枝繁叶茂的第一大家族。
      黄峭的后裔迁徙到哪里定居,就把黄峭的《遣子诗》带到哪里,因此即使是在交通与通讯异常艰难的古代,黄峭遍布于全国各地及明清时迁往东南亚各国的后裔,也能几乎村村户户都有黄峭的《遣子诗》。
      《遣子诗》在黄峭后裔子孙中,就这样代代相传,最后演变成了黄峭后裔子孙相亲相认的“认祖诗”,该“认祖诗”对黄峭后裔子孙不仅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宗亲的作用,更起到了居安思危、奋发向上的精神鼓舞作用。
      离开邵武和平老家前,各儿子原名叫“黄维x”。黄峭为了让儿子们真正做到“身在他乡即故乡”,要求每个儿子以新的居住地的地名,重新给自己起名字。
      黄锡的墓地,黄峭及其三位夫人的墓地,高耸于邵武大地已经上千年,默默护佑着各房裔孙的兴旺、繁衍与发展。
      黄锡、黄峭墓地,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峭本人被南平市政府列为南平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注释:
      1、信息来源
      以上信息主要参考文献,为黄峭第十六子黄潭于周显德元年(954年,即黄峭去世后的第二年著《峭公行录》,该文记载了黄峭从二十岁青年时期组建义军,紧接着跟随李克用从军开始,到八十岁遣子及八十二岁去世,整整六十二年的活动轨迹。
      证明《峭公行录》真实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有如下几点:
      第一,在黄峭遣子时,留在邵武当地的三房各自长子的后裔,各自留存至今的族史中,都含有《峭公行录》,最早出现在北宋。
      1、邵武的《东垣黄氏宗谱》(睦九堂首修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其卷六“世德华略”载“峭山公行实录”,文末署名为“十代孙德裕谨誌”。
      黄德裕系黄峭第十世孙,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黄德裕距黄峭才十代,他认为《峭公行录》中记载的史实,是清晰可信后,才收录进“世德华略”的。
      2、邵武的《竹粟黄氏宗谱》(锡类堂)卷六《行诣录》中,除了刊载《峭公行录》全文外,并刊有清乾隆时峭公第三十二世孙黄廷瑛撰《剖辩实录小序》,该序称“峭祖行录镌之旧谱,由来久矣;“纪载应自不诬也”。
      据该“小序”记载,宋绍兴八年(1138年),黄峭第十二世孙黄遹(字景声,宋隆兴元年进士修谱时,就载有《峭公行录》;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年,惟淡公第十九代孙黄清老(元朝泰定四年进士,国史院编修修谱时,也收录了《峭公行录》。黄清老作为编写国史的朝廷编修官,对史实真实性要求肯定是很高的。因此,《峭公行录》是真实存在的。
      附:《剖辩实录小序》全文如下:
      剖辩实录小序
      峭祖行录镌之旧谱,由来久矣。其初未知出何祖所撰。考祖生平履历,虽与五季年号相符,然勤王事不见诸史,予窃疑之。迨阅宋绍兴八年吾二十二世祖遹修和平和、政、发三祖谱牒。祖隆兴元年进士,官江西提刑,学优识卓,犹必森然,纪载应自不诬也。至元元统时,重修政祖支谱,吾十七世祖清老掌其事,复于行录尤加详焉。篇后注有“元统二年三月,授翰林院典籍、寻升翰林同知制诰、国史编修预纂修事、十九代元孙清老订刊”两行款识。观二祖之谱族,合修分修,而于祖之行录,谨志勿忘,毋亦以事未见史,表诸家乘,悉知吾祖志笃忠贞,可钦可法,不徒以仕宦显扬,矜言世族,直欲使后之肖子贤孙,克光前烈,毋坠乃祖家风,愿斯足矣!今阖族谋建坟祠,以安祖位,以妥祖灵,则实录一条又曷可勿刊也。
宝田廷瑛殿光氏谨识
(摘自《竹粟黄氏宗谱》(锡类堂卷六《行诣录》)
      小注:该“小序”中,“宋绍兴八年吾二十二世祖遹”,作者黄廷瑛在此意指从自已父亲为一世祖往上数,黄遹是自已的第二十二世祖;同理,“吾十七世祖清老”,在此意指从作者自已父亲为一世祖往上数,黄清老是自已的第十七世祖;“十九代元孙清老”,在此意指黄清老是惟淡公在元代的第十九代后裔(即第十九世孙)。
      但实际上,黄遹是“小序”作者黄廷瑛的第二十世祖,我们今天在《竹粟黄氏宗谱》(锡类堂)卷六《行诣录》看到的“宋绍兴八年吾二十二世祖遹”,系在清朝嘉庆十七年重修时,把“二十世祖遹” 排版印刷失误成“二十二世祖遹”。
      3、邵武的《樵西五经黄氏梧坪宗谱》首修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卷首载“峭山公行实录”,内容也与其他各谱所载《峭公行录》一致,文末署名为第十六男潭公敬述于周显德元年岁登甲寅春正月。
      第二, 在古代交通与通讯都极其不便的情况下,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的黄峭后裔几乎村村户户的族史,都有收录《峭公行录》,这说明,是这些村落的黄氏祖先,带着收录有《峭公行录》的族史,到当地安居的,也就是黄峭遣子后,靠二十一子各自后裔在不断迁徙中代代相传,才把《峭公行录》传遍黄峭后裔定居的世界各地,这样才让今天的我们,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能看到这些黄氏村落,在古代就有收录了《峭公行录》的族史,这充分证明了《峭公行录》的真实存在。
      2、关于遣子与遣子诗(或称认祖诗)
      目前有据可查的邵武峭山公黄氏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遣子诗,有七十多种,其早期记载可以追溯到北宋。黄峭遣子诗,早期出现在以下版本的族谱中:
      第一,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黄峭第十世孙黄德裕著“峭山公行实录” ,其中有遣子诗。被记载在修于明朝嘉靖年间邵武的《东垣黄氏宗谱》(睦九堂),卷六“世德华略”。
      第二,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峭山公第十二世孙黄遹(字景声,宋隆兴元年进士修谱时,所载的《峭公行录》中,有遣子诗;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年,峭山公第十七世孙黄清老(元朝泰定四年进士,国史院编修修谱时,收录的《峭公行录》中,有遣子诗。均被记载于修于清朝嘉庆十七年修的邵武的《竹粟黄氏宗谱》(锡类堂)卷六《行诣录》。
      第三,明朝正德五年(1509年)漳州平和县大坪黄氏第六世,聘请南靖太学生陈乾撰写序文的《平和大坪黄氏族谱》中,有遣子诗。
      第四,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修的漳州的《漳浦高山黄氏族谱》中,有遣子诗。
      第五,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567年)宁化化公第十一世裔孙黄槐开著的宁化《家谱序》中,有遣子诗。该《家谱序》现被记载在宁化的《江夏名宗黄氏十三修族谱》中。
      第六,乾隆十八年(1753年)修的邵武的《樵西五经黄氏梧坪宗谱》,卷首载“峭山公行实录” ,其中有遣子诗。
      第七,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的《潮州黄氏宗谱》中,有遣子诗。
      以上仅列出了记载了黄峭遣子诗的几部族谱。事实上,黄峭二十一子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后裔,在交通与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就几乎村村户户都有只是文字稍有不同但所表达意思完全一致的外八句与内八句遣子诗,这与其他黄氏分支自称也有遣子诗,但仅存于其少数支系的少数人家的现象,甚至有些分支在全世界几乎找不到有其村落保存的现象,不可同日而语。
      在黄峭后裔的不断迁徙过程中,可能由于原诗丢失、字迹变模糊无法辨识等原因后人须凭记忆重写,从而产生文字差异的现象;或可能后裔迁徙异乡后故意改写几个字以示自已这支与其他兄弟支系的区别;或可能后裔迁到异地数代人后,重写时融合了当地的乡音不经意间作了改动,凡此种种原因,因此造成目前黄峭后裔在全世界有七十几种只是文字稍有不同但表达意思完全相同的认祖诗版本,内八句也有类似现象。

      参考资料:

      1、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篡办公室,《福建姓氏志》(第一卷),第一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12,第8页。ISBN 978-7-211-08310-7。

      2、中央电视台,CCTV-4中文国际频道 《记住乡愁》 第四季 第四十四集 和平镇——自立自强。央视网2018年03月06日 21:10。

      3、黄安榕主编,福州市文联副主席,《峭山公传》,第一版。香港:香港奔马出版社, 2014-12,第310-348页。ISBN 9778-962-278-274-7。

      4、黄铭光,《邵武峭山公黄氏在南宋的三部族谱序分析》,今日头条. 2022-07-20。

     5、周士枢,《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南宋咸淳七年辛未(1271年),第1-5页。

      6、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黄峭第十世孙黄德裕收录《峭山公行实录》,被记载在《东垣黄氏宗谱》(睦九堂,卷六“世德华略”,修于明朝嘉靖年间,第1-4页。

      7、南宋隆兴元年进士,峭山公第十二世孙黄遹(字景声)于绍兴八年(1138年)修谱时;元朝泰定四年进士,国史院编修,峭山公第十七世孙黄清老于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年)修谱时,均有收录《峭公行录》,被记载在《竹粟黄氏宗谱》(锡类堂卷六《行诣录》,修于清朝嘉庆十七年,第1-6页。

      8、漳州平和县大坪黄氏第六世,聘请南靖太学生陈乾撰写序文,《平和大坪黄氏族谱》,修于明朝正德五年(1509年),第1-8页。

      9、《漳浦高山黄氏族谱》,修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第1-6页。

      10、宁化化公第十一世裔孙黄槐开著《家谱序》,现被记载在宁化的《江夏名宗黄氏十三修族谱》中,首修于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567年),第1-8页。

      11、年家眷会弟林恭范作序的《樵西五经黄氏梧坪宗谱》收录了《峭山公实行录》,修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第1-8页。

      12、《潮州黄氏宗谱》,修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1-8页。 


       作者简介:

      黄铭光,祖籍福建。1986年基础数学硕士研究生,原私企公司董事长,福州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


“黄氏峭公祠”祭拜联系

峭公联谊会:黄丽庄18950673832

黄氏峭公祠:黄传兴13859351952

家风家训馆:黄流坚13960626257


地址: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上井自然组

《黄峭文化》投稿邮箱:huangqiaosw@163.com

地址:福建省邵武市张三丰大道363号

黄峭广场城郊镇政府大楼二层



黄峭故里
广泛联谊本地与国内外宗亲,热情欢迎各地宗亲前来寻根问祖、观光旅游与投资兴业,并筹集资金,为修缮与保护黄峭历史文物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