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与真相:确定性是情绪价值,不确定性才是认知价值

教育   2024-11-15 20:40   上海  


作者:不懂经也叔的Rust

转载:不懂经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直播预告



正文


这几年,情绪价值这个概念很火。最近,真需求这个概念也很火。什么是情绪价值?情绪价值是不是真需求。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最根本大需求,也就是真需求,那就是生存、繁衍和攀登食物链的金字塔。我觉得可以对应三种感受或情绪,大概是安全感,成长感或成就感,和优越感。


今天看到一段短视频,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在采访中说,确定性是一个情绪价值,不确定性才是认知价值。


确定性就是最底层的一个需求,就是一种安全感。


所以情绪价值瞄准的都是一些很本能很原始的需求,就是一些三俗、八卦、擦边、陪伴,心灵鸡汤等等。


有个对应的现象,就是从电商到微商再到带货博主,对他们客户的称呼也从亲、宝宝,到家人们、兄弟们,一路叫到了爸爸。情绪到家了。


另外,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来说的话,情绪价值满足的就是本我的层次,也就是本能的部分。


然后,人后天还有超我的一面,就是追求自由,爱,奉献,开悟等等。这里其实也有情绪价值。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追求开悟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生存、繁衍的机会,或者优越感,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根本上,你永远无法从外部获得安全感,不管购买了多少情绪价值。



杭春晓的这段话是这样的:


确定性是一个情绪价值,不确定性才是认知价值。


因为当下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导致太多的人都想去追求一种确定性,社会需要一些奶嘴,去提供这种情绪价值。但这是危险的。整个社会的抑郁,或者这种情绪压抑,恰恰也源于你迷信的这种确定性的未来。


因为确定是一套话术,一套话语。你相信确定,就相信了某一种确定背后一整套的潜在的规定性。那你检讨过这种规定性吗?


你难道不担心你并不知道的这种规定性,有可能会限制你。当确定幻灭以后,生命经验将会在哪里安放?


不确定性的认知价值和反思价值,还是对我们原先简单认知的开拓。


实际上在历史的整个现场中,要进一步拉到对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个词汇的检讨。因为你是后来人,你有一个上帝视角,你能知道这个历史是从哪里到哪里。然后你在这里面就找到了必然性。并在这种你所建立的必然逻辑关系中,建立下一步的历史走向,觉得可以像算命先生一样,算出历史的走向和未来。我对这样的方法表示怀疑。


历史就像多重线索交织在一起同时生效,如果提炼出的一个必然逻辑,我们就遮蔽了在不同层次生效的因素。严重遮蔽看待过去还不重要,如果这种严重遮蔽控制了我们看待现在和未来,那我觉得它就比较可怕。


其实,我们渴求的情绪价值,我们想要确定的东西,以及杭春晓提到的“确定背后的一整套的规定性”,很多时候并不那么确定。个人提供的情绪就不说了,就算是在社会层面,这种确定,往往只是一种浅薄的共识,并不是真相,真实或真理。

学会区分共识和真实,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开始。

在前面推荐的新书《巴拉吉预言》中,有一部分内容,深度辨析共识与真相(真实或真理)的区别。其中讲道:


别人认为是真的就是真的吗?还是不管别人怎么想,真的都是真的?


区分社会共识和真理真的很重要,因为它们并不相同。我们经常会说,"哦,那是真的",那只是因为存在社会共识。


你可以将事实定位为两极:政治事实和技术事实。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相信政治事实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例如,谁是总统或一个国家的边界在哪里。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现象。


如果你能在足够多的人的大脑中安装软件,你就能改变这些事实。这就是社会共识。


另一方面,有些事情纯粹是技术性的。技术事实是方程式的结果,或是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的直径--物理常数的结果。


人们的想法不会改变技术事实。物理事实与人类无关。外星人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确定人们接受的证据类型与了解他们的动机同样重要。


有些人接受数据,但大多人只接受名气。



纳瓦尔刚好有一个最新推文说:


追求真理的人从大自然(飞机必须能飞行)、自由市场(顾客必须愿意购买)或竞争(军队必须获胜)中获取反馈。


寻求共识的人会从人群中获取反馈(演员想要粉丝、学者想要荣誉、政客想要选票、记者想要地位)。


真理和名气无关。


正如《巴拉吉预言》中所说:


如果不能独立复制,那就不是科学。


我们的社会自诩以科学为基础。作为一名学者,我看到了香肠的真正制作过程。


抽象的科学被认为是这样工作的:有一些现象,你研究它,你写一篇论文,同行评审,然后发表。然后新闻机构对其进行报道,然后将其作为监管的参考。监管者会引用这篇文章,如果有必要,还会引用支持这篇文章的科学论文。


这就是 "基于科学"。这就是流水线,似乎很合理。


问题在于科学的形式和实质被弄错了。当今科学的形式是同行评审的期刊论文,但科学的实质是独立复制。


人们混淆了真正的科学(如麦克斯韦方程)和 "科学"(如上周发表的一篇论文)。麦克斯韦方程已经有无数万亿次的独立重复。上周的研究甚至可能没有共享一个公共数据集。然而,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却要根据这一项新研究来做出重大决策?


现实的一个悖论是,真实是我们永远无法触及的东西,也是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的东西。


真理或真相也许一时被忽视,但最终它总是会回来,会获胜。因为它的反馈来得更加强硬。



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说:


“我说过,技术是对自然的编程,是对自然现象的合奏和应用。所以在最深的本质上,它应该是自然的,是极度的自然,但它并不使人感到自然。


……


现在,随着即将到来的基因工程、机器智能、仿生学、气候工程学,我们正在开始使用技术(利用自然)直接干预自然了。”


现在,事实上,技术不仅在直接干预大自然,而且在直接干预人。


前面,巴拉吉说,如果在人的大脑里安装软件,就可以改变或塑造共识。这可以说是科技编程。


只不过,在人类的过去,人类一直通过另外一种软件对大脑进行编程,那就是文化。


在过去几千年里,掌握话语权的人,都会对统治下的大众进行文化编程。如今,科技的编程能力让文化相形见绌退避三舍。


而科技不仅可以进行像基因编辑这样的硬件编程,还可以做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使文化编程更加强力。个体很难抵御。


布莱恩·阿瑟写了《技术的本质》,但他对技术是深感忧虑的。

“我对技术以及技术后果都持怀疑的态度。”


“如果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它就带给了我们某种类型的死亡。但是如果技术加强了我们和自然的联系,它就肯定了生活,因而也就肯定了我们的人性。”


希望我们都能够提供并获得更多肯定人性的情绪价值,并认知真相,不被遮蔽。


直播预告



⏰活动时间:11月20日 20:00—21:30

参与方式:关注视角学社视频号,点击即可预约: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什么是双相情绪障碍症?为何它与艺术巨匠梵高有关?

罗翔: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内心的自洽?

普通人如何对抗不确定性,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作者:不懂经也叔的Rust,转载:不懂经,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扫码加入视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视角学社
留学信息资讯平台,留学家庭交流社区。每日分享教育资讯、招生动态、升学理念、宝藏干货。数据助力申请,认证扩宽未来,旗下产品翠鹿升学榜,收录中国学生过往7年15万余顶尖大学录取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