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性子急的人牢记这3点,让你左右逢源,都会夸你情商高

文摘   2024-10-16 17:01   重庆  

生活中啊,总能碰到那么一类人,性子急得跟炮仗似的,说话也从不拐弯抹角,自诩为直爽、豪气。

可说实话,这样的性格,往往是吃亏的“重头戏”主角。

小王是个典型的直肠子。

有次公司开会讨论新项目,小王一听方案里有他不同意的点,立马就炸了锅,当着全部门的面,噼里啪啦一顿批评,那话说得,简直是针针见血,毫不留情。

结果呢,得罪了不少同事,甚至让领导觉得他不够稳重,影响团队协作。

还有一次,朋友聚会,大家开开心心地聊着天,小王又因为一点小事和另一个朋友杠上了,非得争个输赢。

气氛瞬间尴尬至极,好好的聚会,最后弄得大家不欢而散。

小王还觉得自己是正直无畏,其实呢,无形中已经失去了很多人心。

所以啊,直爽和口无遮拦,有时候真不是啥好事。

1、高情商。

在元朝末年那波澜壮阔的争霸战中,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较量尤为激烈。

陈友谅势力庞大,一路高歌猛进,竟一举攻下了朱元璋的城池,气势汹汹。

朱元璋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会议室里,气氛压抑,有人颤抖着声音提议:“不如……投降吧?”

话音刚落,又有人附和:“或者,咱们先撤,避其锋芒。”

这时,朱元璋注意到刘伯温正瞪大眼睛,直直地盯着自己,却一言不发。

他心生好奇,便将刘伯温单独叫进了密室。

“你瞪这么大眼睛看我,有何高见?”朱元璋问道。

刘伯温面色凝重:“那些提议逃跑、投降的,都是祸根,必须除之!”

朱元璋一愣:“杀了他们?那你有何良策?”

刘伯温胸有成竹:“陈友谅新胜,士气正旺,此时不宜硬碰硬。我们可诱敌深入,再用散兵游勇不断骚扰,消磨他们的锐气和补给。”

朱元璋一听,眼睛一亮,当即拍板决定。

按照刘伯温的计策,他们不仅守住了阵地,还一步步将陈友谅逼退。

战后,朱元璋喜出望外,想要重赏刘伯温。

刘伯温却淡然一笑,婉言谢绝了:“臣不过尽忠职守,何须奖赏?”

2、提建议。

真正的聪明人,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沉默,既保持了自己的原则,又不失风度,不给人难堪。

毕竟,社会不是咱家后院,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接受你的“直性子”。

学会说话的艺术,让自己的言辞既有力又不失温度,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少吃亏,多受益。

牢记给领导提建议的3个秘诀,让你左右逢源,都会夸你情商高。

第一、保全颜面。

在公开场合,直接提出反对意见,无疑是在给领导“下不来台”。

智者懂得,意见可以提,但方式要讲究。

私下里,与领导一对一交流,既能确保信息直达,又能维护领导的权威与颜面。

毕竟,领导也是人,也有自尊与骄傲。

你的理解与尊重,是意见被采纳的前提。

第二、避免冲突。

面对他人提出的意见,即便你心中不认可,也要学会“先扬后抑”。

直接否定甚至人身攻击,只会激化矛盾,让团队氛围紧张。

相反,你可以先肯定其部分观点,再委婉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体现了你的包容与智慧,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记住,意见交流不是辩论赛,目的是达成共识,而非一较高下。

第三、留有后手。

私下向领导提意见,最大的好处在于“可进可退”。

你的建议若被采纳,自然是功不可没;即便未被接受,也不会在公开场合丢面子,未来还有机会继续完善或提出新观点。

相比之下,公开提意见,一旦未被采纳,便可能陷入尴尬境地,进退两难。

私下献策,不仅保护了自己,也让领导有更多空间去思考和决策,最终达成双赢。

所以给领导提意见,既要智慧,也要艺术。

掌握这3点秘诀,才能让你的意见成为推动团队前进的助力,而非阻碍。

3、总结。

在人际交往中,总有些人秉持着“直言不讳”的原则,自认为是率真与坦诚的化身。

然而,他们未曾意识到,那些直来直去的言辞,犹如冬日里的寒风,虽真实却刺骨,不经意间便可能伤害到他人的自尊心。

“直肠子”式的表达,看似是真诚的直接流露,实则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细腻考量。

它忽略了人际交往中那份微妙的平衡——既要有真诚,也要有温情。

直接的话语,虽然能迅速传达信息,却也可能因缺乏缓冲而显得尖锐,刺伤那些期待温暖与尊重的心灵。

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保持真诚的同时,又能巧妙地呵护他人的感受。

这要求我们在开口之前,先学会倾听与理解,体会对方的心境与需求。

而后,用更加温和、委婉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看法与建议。

这样,不仅能避免无谓的冲突与误解,还能促进彼此间的理解与信任。

学会说话的艺术,并不意味着要隐藏真实的自我,而是要在真诚与尊重之间找到一条和谐的路径。

让我们的言辞,如同春日里的细雨,既滋润心田,又不至于造成负担。

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赢得更多的友谊与尊重。

点击查看-人性密码:懂点人情世故,少走10年弯路


点击查看:学校不教,书里不写的国学智慧


李舟
学校不教,书里不写的国学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