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禅悟】医不叩门、法不空出、道不轻传、师不顺路,五蕴悟来皆是空

文摘   2024-11-17 17:54   北京  

画家赵春秋



艺术简历

赵春秋,号南山子,中国民盟盟员。艺术硕士、教育学博士,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教学部主任、艺术工作室导师,现为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研山书画院院长,中国佛教艺术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理事,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冰雪画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书画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时晴堂艺术馆艺术总监,多所大学特聘教授。

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
天眼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
此联出自唐代诗佛王维所作《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全诗为: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消炎热,能生大地风。
此联意为:大智大慧者所见的山河大地是显现其天然本真的面貌的;世界万物旨为佛之化身,随处可见佛法之身。
天眼,五眼之一。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指普通肉身所具的感官及其所获得的认识,被认为“虚诳不实”, “是不可信”。天眼,指“色界”诸天之感官及其认识。天眼由修习四禅“天眼通”所得,其所能及的时空范围及大智大慧者远超于肉眼。然而,就其认识的性质而言,依然“虚诳,不能如实见事”,其与肉眼同属世俗的领域。慧眼,属佛教圣贤特殊认识的初级阶段,所谓“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以慧眼观诸法旨虚妄,唯涅槃为实”。“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所以者何?无所分别故”。“无所分别”为慧眼的特征,亦称“根本无分别智”。法眼,在慧眼基础之上,以引导众生信仰佛教的种种智能。因其以“无所分别”为指导,故相当于“后得无分别智”;因其能广入世间,根据不同个性超度众生,故亦称“道种智”。佛眼,唯佛才能具有智慧与能力,即“无法不见、不闻、不知、不识”,即无所不知,亦为“一切种智”,以此了达如来藏真心为“佛眼”。
所谓“眼”,其表为视觉之器官,其实为心灵之窗、智慧之门。天眼即为彻悟之人的眼睛,有一种大智大慧的超感知能力。此眼可见世间万物天然本真之性状,可见世间万物之真如妙相。《法苑珠林》中有言:“昔佛在世时,诸弟子中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对于禅宗而言,开天眼,以求回归至人之初,回复人之天然本性性情,修道成佛而得佛者之眼睛。佛者,智也,亦为以智慧之眼,视人生之过程。

五蕴悟来皆是空,何为五蕴皆空?
文字来源于网络
插图:画家赵春秋

画家赵春秋禅画: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

“五蕴”是什么呢?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这个色,是指有形相的,有障碍的,可以看见的,是色法。


受、想、行、识是心法。


什么叫心法?


心法,是你看不见的,无形无相的。平日里,我们能看到的,山河大地、花鸟虫鱼,乃至我们这个身体,都是色法。


我们对自己见到的,感受到的,进行识别、分析、想象等,就是心法。


色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解释,就是物质。

物质是会变坏,但物质是永恒的,只不过变成了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所以是空的。


心法,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精神。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为什么是空的。


“受”有领纳之意,也有痛和觉的意思。


为什么说,受是空的?


因为,人的感受,是随着环境和心情随时发生变化的。


当温度低了,你感受到的是寒冷,虽然你不喜欢,但你也得受着。


当温度高了,你觉得很热,或者你觉得温暖,你虽然喜欢,但不会一直都是温暖的环境。


天气,总是在变化的。

人的感受,也是在变化的。

所以,人由此而产生的喜怒哀乐,都是暂时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是空的。


为什么说,想是空的?


“想”,指对境之像,于心中浮现的精神作用而言。


人的想象力很丰富,对着同样的一个事物,你会发现,每个人想法都不相同。

而且,想法变来变去,也不是永恒的,所以想蕴是空的。


为什么说,行是空的?


“行”,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

当造作之意解释,是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


当迁流变化之意解释,是指一切有所造作,有所为的事情,都是变化无常的。是随着条件,也就是因缘而变化的。


其实,佛法中我们常说的因缘,就是现在讲的条件。

条件一变,一切都变。

而事实上,条件总是在变化。

所以,行蕴也是空的。


为什么说,识是空的?


“识”,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分类后产生的一种认知作用。


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我们对心识,有非常详细地讲解。


为什么说,识也是空的呢?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着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就产生见、闻、嗅、味、触、知,这六种作用,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种心识。


譬如,你的耳朵,听到了有人告诉你,饭好了,于是你用眼睛开始看,饭在哪里?

结果,看到前面桌子上有一盘菜。


于是,你就走了过去,低下头,用鼻子闻闻,觉得还不错。


接着,拿起筷子,夹了点,放在嘴里,用舌头尝尝,用牙齿咀嚼一下。


这些动作操作完毕后,你的心识会告诉你,是不是喜欢这个味道。


如果喜欢的话,接下来就是继续吃。

如果不喜欢的话,找找毛病,或者就不吃了。


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演绎了我们八种心识的全部活动过程。其中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这六识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

还有两种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第七识意根(又名末那识)和第八识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真如)。


第七识,名末那识,也叫传递识,就是把前面六识所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第八识。


如果我们把人比作电脑,那么第八识就类似于电脑芯片,负责储存和处理信息,以及下达各种指令。


第七识,就是传输系统。

前六识,就是操作和执行系统。

前面的操作会影响电脑芯片,电脑芯片下达的指令也会影响操作。


外面的环境总是在变化,人的意识也随之变化,永不停止。


而我们学习佛法,了解空性,就是要懂得——既然这些意识,感受都是变化无常的,也无法永恒不变。



那么,就不要执着,要放下。

譬如说,你此时很快乐,但快乐过了呢,就不快乐了。


又或者,你此时很痛苦,但痛苦总会过去了。


而所谓的快乐和痛苦,都是心意识的一个执念的相续而已。因此,一切都是变化无常,都是空的。


(完)


作品征稿,免费刊登 


1、投稿内容:

*作者简历、照片、艺术评论或自述。

*绘画作品五幅以上(散文诗词对联书法不限),作品请标注作品名称、尺寸或创作年代等。(备注:可代写艺术评论)

2、投稿范围:

散文诗词对联书法或者绘画,题材不限,临摹、手稿、写生、创作均可。

3、发送事项:

作品电子版图格式为JPG,大小在10MB以内,文word格式;

4、投稿须知:

为了便于快速联系和交流沟通,投稿人可加编辑微信:a13691129331(加微信备注"投稿"字样)。



  若喜欢,请点个 



诗人VS艺术家
此公众号分享读书、文学创作、诗词理论及其创作、绘画理论与实践、书法理论与实践、数字国画理论与实践及其相关艺术视频教学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