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了35岁,一定要“出走”3次

文化   2024-12-01 18:30   甘肃  


文/陆陆



      人生赢家的行为方式: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减少欲望半径。


——论”,《读者》2024年第14期


畅销书《旅宿》里讲了一位画家的故事。

他生活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为了谋生,弄得身心疲惫不堪,于是背着画箱去深山,试图借此逃离现实的残酷。

不料突来一场大雨,他误打误撞进入古村落,入住一家神秘的旅馆。

在那里,他游览自然风光,听匪夷所思的传说故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品尝特色美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枯萎的灵感得到滋养,注入生机,重拾起对外界的敏锐度、感悟力、创造力,最后带着希望踏上征途。

有时候,换个环境,磁场变了,能量流转加快,力量强了,命运也变好了。

不走出去,你眼前的就是世界,而走出去,世界就在你眼前。

而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从弱者成长为强者的契机,就始于这三次“出走”。

来源:视觉中国
走出“舒适区”,提高“反脆弱力”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说过:“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人都有惰性,在熟悉的领域里做事不费力,轻松自如,而越得心应手,越喜欢重复做会的事情,也就越发趋易避难,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

但这是一个技术、知识飞速迭代更新的时代,止步不前,所拥有的经验、技能快速贬值折旧,昨天的看家本领可能成为明日的过气产品。

长期这样下去,原先再如何优秀,日后也难逃遗憾出局。

学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主动拥抱不确定,持续输入新事物、新知识,革新升级,让自己处于“日日新,又日新”的求知状态,方可拥有一方立足之地。

看过一位网友分享的故事。

他原本有份轻松的工作,工作节奏慢,朝九晚五,是他人眼中的“铁饭碗”。

然而他知道这份职业天花板低,安全系数低,随时可能被取代。

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他主动申请轮岗,私下报班学习,看教学视频,了解、使用AI,精进英语、excel、ppt等技能。

此外,他在上下班途中还会听播客,接收不同行业的资讯信息,且时不时跟朋友就某个观点开展辩论,记录所感所悟,复盘所学所得。

多年以后,凭借多面手的优势,他顺利接住大公司递来的橄榄枝;而跟他同单位的人,在安逸中丧失学习能力,惨遭淘汰出局。
拒绝舒适安逸的温水区,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和进取心,多折腾、挑战陌生的领域,学习新技能,精进强项,扩大蓄能池。

如此,你才能跟时代同频,让路越走越宽。

来源:视觉中国
远离毒社交,换个能量场
心理学有个“黑洞人”的概念:

说的是有些人遇事喜欢抱怨,不断向外散发消极能量,如黑洞般将周围的人拉入深渊。
认知高的人,早早远离了有毒的社交,对浪费时间、心力的人与事敬而远之,只在优质圈层中进行社交。

一位留学生分享,当初在异国他乡,经常跟老乡们来往,联络感情,以为能够抱团取暖。

谁知相聚在一起,这些人不是在抱怨异国他乡的不如意,就是在吹嘘认识多少能人。

长期接触下来,她变得焦躁不安,在一次视频通话中,竟莫名朝爱她的人发火。

看着对方瞬间红了的眼睛,她意识到,自己得调整状态,远离那些消耗型的朋友圈。

后来她专注学业,与上进的、优秀的人同行,一步步成长,毕业后进入一家不错的公司,也结识了一帮人品和能力都很出众的朋友。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跟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
与正能量的人深交,置换潜在商机、信息认知、人脉资源包,传达奋发向上的信号,互通智商、情商、财商,促进自我进化。

所以,当你陷入他人的二手情绪污染区,并感到压抑、无力,不必过多纠缠、留恋,干脆利落地离开,及时止损。

来源:视觉中国
调成飞行模式,掌控时间
如今,各种新奇的八卦、随时随地可发起的闲聊、精彩的网络游戏、简短又有趣的视频……

这一切占据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力,引诱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陷入虚假的爽感幻觉,踏入“数字陷阱”不自知。

以至于某一天,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无法沉下心来、耐住性子,细细雕刻打磨自身。

读一本有厚度的书,没一会儿就走神发呆,心生杂念;听一场完整的讲座,十分钟不到就拿出手机玩耍;稍微思考有深度的问题,脑壳就疼。

真正的聪明人,早把人生调整为“飞行模式”,给自己套上保护罩,隔绝繁杂无用的信息,梳理自己的心灵,夺回对生活的掌控权。

我有位朋友,业余时间基本上不碰手机,不刷娱乐视频,不关心现在又流行怎样的首饰、包包,不与他人打探各种小道消息。

而是练练字,画画手账,跟友人约会,聊现状、当下职业发展、未来规划,或者是爬山看日出,骑车环湖,和陌生人在湖边一起干杯。

在有限的时间、无限的可能中,他合理协调规划,及时调整方向,一步步去完成计划事项,打卡想看的景点展览,尝试新的兴趣爱好……

朋友心态平和安定,不急不躁地过日子,悠哉享受时光的流逝。

时间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

不让注意力被各类信息裹挟着东奔西突,排除干扰,把精力放在值得花心思的地方,在心流里寻回秩序感,才能过增值的人生。

关闭电脑和手机,定期抽出一些时间,不为名利,不求物质回报,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

不管是寻一个静谧的角落看闲书,还是去野外徒步、看星空、放空思绪,抑或在小区慢跑,听大爷大妈们此起彼伏的打招呼声,都能感到踏实,收获满足感。
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减少欲望半径。”

《读者》杂志封面 摄影:北音
不在舒适区转圈打转,踮起脚尖去做生疏的事情,厚积薄发,你终会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收获意外的惊喜。

跟靠谱的人并行,净化磁场,链接匹配高能量场,浸润修身,拓宽生命的长度、深度、广度。

筛选过滤无用的信息,守护好自己的烛光,养心养生,自会与美好不期而遇。

愿你我不要被视野所及的现实所套住、套牢,勇敢地走出去,见世面,观人间百态,明事理,做个闪闪发光的人。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中国早餐第一大省:真香!但不养闲人
“一同事被裁员后删除所有同事微信”火上热搜:所有长久的关系,都是讲条件的

高考前被网暴的“百日誓师演讲”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逝世,享年100岁

山西11个姐姐组团“扶弟”,凑32万为弟弟买房娶妻,现状曝光:母亲已离世,临终最大的遗憾是……


作者:陆陆,愿手捧一抹阳光,从文字中汲取力量,不急不躁地前行。责任编辑:毛新雯;策划编辑:潘玉婷。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每晚相约,陪你读书、看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