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区再添3项省级非遗项目

时事   2024-11-29 18:48   甘肃  


日前,《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议项目名单》公布,白银区三项“传统技艺”:白银铜器锻造技艺、青砖青瓦制作技艺、水川长面制作技艺入选。至此,白银区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5个、市级非遗项目19个、县级非遗项目10个(文末附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这次我区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的都是传统技艺类的,包括铜工艺、青砖青瓦、水川长面,他们之前都是市级非遗,有各自的工坊,是做得比较大,做得比较好的,而且带动了很多人才参与。去年我们整理上报后今年获批省级非遗。”白银区文化馆副馆长张晓英介绍。

白银铜器锻造技艺依托白银林兰铜艺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林兰铜艺)。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先后设计开发出紫铜精铸、书画至宝、文创产品三个系列近2000多个种类的铜工艺品。铜工艺品承载着传播白银旅游形象的重任——作为铜城文化名片登上央视,作为白银市礼在《魅力中国城》的舞台上赠送给晋城,作为非遗文化标签登上各大文博、文创展会,作为旅游商品远销海内外,铜工艺作品获奖无数,影响力不断扩大。
林兰铜艺代表的白银铜器锻造技艺,于2020年被列入白银市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总经理马艳萍列入白银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被评为甘肃省级非遗工坊;2024年9月,林兰铜工艺品——千里明月香获得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十佳文旅创新产品;2024年10月,马艳萍获评文化和旅游部表彰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青砖青瓦制作技艺依托甘肃强龙古建文物保护材料有限公司,前身是2004年成立的强湾乡古建青砖厂。总经理强安兴将保护传承青砖工艺视为一生的事业,20年来致力于追求青砖传统工艺,打造原生态古建产品。
2014年,强安兴着手改进原料和技术,引进更先进的生产设备,让青砖走向规模化、批量化发展之路,迎合青砖大规模的市场需求。2016年,强安兴获得白银市第二届“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20年,青砖青瓦制作技艺被列入白银市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强安兴列入白银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今,青砖工坊已经从最初的破旧老砖窑发展成为占地50亩、拥有15座砖窑、年产标准砖900万块的大型专业古建青砖生产企业。敦煌莫高窟、嘉峪关明长城上都有其作品,销路甚至延伸到国外。

水川长面制作技艺的历史源远流长,源自唐宋、盛于明清,是当地人各种典礼必备的美味佳肴,于2007年被列入白银市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录。2014年回乡创业的水川大川渡人曾俊源,瞅准家乡特色,成立白银古韵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申请水川长面生产许可证,打造“大船古渡”品牌。将水川长面的包装统一起来,做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特旅游产品,让水川长面从水川人的餐桌上,走进厂房,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通过线上及线下有效结合的营销,受到了各地游客及周边城市市民的青睐。并带动本地村民30多人就业,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大船古渡”牌水川长面被认定为白银市级非遗工坊。

白银区文化馆副馆长张晓英介绍,这三个传统技艺都具有自身的造血功能,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后,具有更长远的发展,“首先是可以以工坊的名义来申请省级非遗资金,直接用于工坊发展。其次这三家工坊都坐落在乡村和郊区,将带动周边市民、村民的就业,增加经济收入。第三可以作为旅游商品参加各种展会、拓宽销路,同时作为白银旅游名片,带动旅游、美食、农业等一系列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白银区重视对非遗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等各项工作,多措并举、齐头并进。

“对于非遗,我们一直在挖掘、发现、整理。再就是对现有的这些非遗技艺,极力在保护、在传承。目前我们已经提交了一个保护项目,就是在(区文化中心)一楼曲子戏展厅旁边,准备做个非遗传承基地。把市级的剪纸、刺绣,包括省级的铜工艺、青砖,全部打造柜台,他们可以自己在那里做,有来学习的人可以免费学。同时,也是一个宣传展示平台,如果有人看上可以买。我们还准备打造一个直播间,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推广。”谈起非遗工作,白银区文化馆副馆长张晓英表示,白银区还大有可为。

责编:许凤凤
记者:黄涛
编辑:刘芸芸


白银区新闻
发布白银区新闻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