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死后不久,长子刘琏堕井而死,朱棣:他的次子也自缢身亡了

文摘   2024-11-26 22:15   山东  

1371年,胡惟庸悄悄的告诉朱元璋,说刘伯温在住所附近的淡洋一带发现有"王气",想在此地修建墓地,以便将来后代能当上皇帝。

当时,刘伯温刚刚辞职回乡,耕种读书,饮酒下棋,日子倒也过得快活。然而,被刘伯温说过不能当宰相的胡惟庸并不愿他安然终老,他利用朱元璋的疑心病,必要置刘伯温于死地。

果不其然,朱元璋一怒之下,革去刘伯温的俸禄,惶恐不安的刘伯温匆忙来到南京谢罪。但是,朱元璋一直拖了三年不见刘伯温。刘伯温已是风烛残年,面对猜疑他的皇帝朱元璋和一心想害死他的宰相胡惟庸,非常无奈。

不久后,刘伯温感觉大限将至,再次上书朱元璋请求返回家乡,朱元璋批准。回家不久,刘伯温便去世了。回乡之前,胡惟庸曾经派御医查看刘伯温病情,并安排汤药。而这杯汤药,到底是治愈疾病的良善之举,还是谋夺性命的毒药呢?



怀有大志向的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号犁眉,浙江文成县南田武阳村人。

刘伯温才气纵横,天资聪明,由父亲启蒙识字。他从小酷爱读书,只要能到手的书,无所不读。他既通经史,又好像纬之学。刘伯温十七岁时,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郑复初曾对他的父亲刘煸说:你祖上积的德大,所以你有这么个好儿子,他将来必然会光耀你家门庭。

1333年,23岁的刘伯温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分配到江西高安县当了个县丞,官职虽小,但他在任期间就获得了廉政的好名声。

省里听说了他的政绩,要将他调上去,他谢辞了。后来,便任命他为江浙儒学副提举。

元时各处行省皆设儒学提举司,提举司设提举一人,从五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正副提举掌管所在地学校的祭祀、教育诸事。刘伯温偏不因自己位卑,要去议论御史失职之事,结果开罪了权臣,只得辞官回家。

当时的人们议论江南一带的人物时,都会提到刘伯温,而四川的名士赵天泽则将刘伯温排为江南第一号人才,认为他相当于三国时的诸葛亮。

1348年,方国珍在台州起兵,拉开了反元的大幕。方国珍的军队迅速占领了台州、温州、庆元等地,当地官员奈何不得,省里面只得将刘伯温召出。



不过,省里将刘伯温召出后让他当了个浙东元帅府的都事,仍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刘伯温到任后,献计筑城抵御,果然使方国珍受阻。

这时,左丞相招安方国珍,刘伯温认为招安不妥。因方国珍是第一个起兵反元之人,应乘胜一举将方国珍剿灭,否则后患无穷。

方国珍听说后,忙用重金贿赂刘伯温,希望刘伯温改变观点。为他接受招安说点好话,但刘伯温不受。方国珍便派人从海上带重金到京城,贿赂当权者们,终于打通了门路,朝廷决定招安方国珍,一面授方国珍官职,一面反而斥责刘伯温霸道。

方国珍受招安不久,等到喘过气来后,再次起兵反元,而此时的刘伯温,虽又被省里重新任用负责剿捕之事,却又见疑,不给兵权。至此,刘伯温对元王朝心灰意冷,在此辞官回家了。

刘伯温回到老家青田后,专心著书,写下了反映自己政治主张的传世之作《郁离子》。此时的刘伯温,已年近半百,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似乎离他越来越远。而与此同时,大元帝国也到了分崩瓦解的地步,民怨沸腾,天下大乱,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揭竿起义。

朱元璋打下浙江金华后,得知刘伯温、宋濂是江南名士,即以重金礼聘,刘伯温卖关子,没有答应。朱元璋手下总制孙炎又亲自写信邀请刘伯温,刘伯温才同意出山。

刘伯温曾说:“抱大器者,必择所投。”怀抱远大志向的人,一定要选择自己的方向,一定要选择好自己去投奔谁。刘伯温之所以选择朱元璋,既是被孙炎的真诚所感动,也看到了自己施展才华的绝佳平台。



刘伯温的功绩

刘伯温一到南京,朱元璋大喜过望,亲自出来迎接,向他询问计策:“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刘伯温即向朱元璋陈述了时务十八策。十八策的主要内容是灭(友谅去张士诚、灭方国珍、屯兵自养、勿过度扰民、严肃军纪、招纳贤士等等。

他跟朱元璋说,“张士诚虽然富裕,但他眼光短浅,他没有什么更大的志向。如果我们去打陈友谅的话,他会在一旁观战,他不会有所动作。他是自守奴,不足畏惧。反观陈友谅,他人多马壮,无一日不想亡我。如果我们往东打张士诚,他从西边就来了。这就给了敌人可乘之机了。”

所以,刘伯温献计“先陈友谅后张士诚”,一定要先把强敌给收拾掉,后面的张士诚也就不在话下了。

刘伯温此计甚合朱元璋之意。



果然,事态按照刘伯温的判断在发展。在“龙江之役”中,陈友谅自恃人多地广,在元至正二十年五月,率领数十万大军浮江而下,攻占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

刘伯温对朱元璋说,“陈友谅顺流而下,乘势夺取了太平镇,虽然气势很大,但他们千里行军,必然疲惫,而且其内部也不稳定。我们也把握这个机会,给他来个出其不意。等待他们深入,以伏兵击之,必胜。”

在刘伯温的指挥下,大将常遇春在大雨中设伏兵,袭击陈友谅,徐达率兵会合,大败陈友谅。朱元璋于是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

逃亡九江的陈友谅不甘心失败,在龙江之战的第二年七月,再一次发动攻击,夺取了安庆。朱元璋很恼怒,想率兵亲自夺回安庆,这个时候,刘伯温对朱元璋说,“陈友谅的老巢江州此时必定空虚,我们应该先放弃安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直接攻打江州。打下江州,不仅可以使安庆得到收复,整个江西的战局也会改变。”

朱元璋依计而行,在老虎卡击溃了陈友谅的巡逻舟师,乘胜进逼江州,陈友谅毫无防备,以为神兵从天而降,仓促之间,无机可对,结果溃不成军,大败。只好带着老婆孩子撤退,连夜跑回武昌。

至此,朱元璋攻克了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1363年,陈友谅围攻洪都,朱元璋从安丰支援洪都,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大战,打到第四天仍旧不分胜负,两军僵持不下。这时,刘伯温献计“移军湖口”,封锁鄱阳湖通向长江的通道,截断敌人的归路。

如此一来,陈友谅的军队陷入了困境,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于是陈友谅被迫冒死突围,朱元璋挥军截击,用火筏冲击敌舰,在混乱当中陈友谅中流矢而亡,其五万多部下投降朱元璋。

朱元璋在刘伯温的辅佐下,消灭了陈友谅,将长江中游收入囊中。四年后,朱元璋又彻底击败张士诚,一统江南。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王朝。他对刘伯温的评价极高,他说:

“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可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然而,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超高评价不同的是,刘伯温的官职却非常低。

朱元璋称吴王,制定典章制度,任命官员时,刘基被任命为“太史院使”。所谓太史院使,用古代官职来比较就是钦天监。与此同时,而再看看李善长等人是什么职务:李善长为右相国、汪广洋为右司郎事、宋濂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老师。这些都是非常正经的职务,只有刘基的“太史院使”比较另类。

更为有趣的是,在明初大封功臣时,刘伯温只得到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这与他在后世中,被尊称为“大明第一谋士”,十分不符。

当时朱元璋一共封了两个文臣为伯爵,除了刘伯温还有汪广洋。不过汪广洋的伯爵不但禄米比刘伯温多一百二十石,而且朱元璋在最初给刘伯温封伯爵的时候,诏书里专门提到:“以给终身,子孙不世袭。”

这其实是比较过分的,因为朱元璋的意思就是刘伯温这个爵位只到他为止,他的子孙不能袭爵,而汪广洋“忠勤伯”封爵诏书里却没有这段话,可以看作汪广洋的伯爵是世袭的,刘伯温的不是。



不过,大明朝建立后,刘伯温还是兢兢业业的,做好了自己的分内工作。他辅佐李善长,制定“大明律”,整治法纪,不畏强权,做了不少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可也因此,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成为众矢之的。

后来,李善长隐退,朱元璋准备用杨宪为相,征求刘伯温意见时,刘伯温因此为自己埋下了一生痛苦的伏笔。

刘伯温说: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器量。当丞相的,应持心如水,以义理为判辨是非的标准,杨宪是做不到这些的。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可否为相,刘伯温说此人比之杨宪更差。又问胡惟庸可否为相,刘伯温却说:“这好比让胡惟庸驾车,我担心车辕会被损坏。”

正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刘伯温的一时嘴快,将这些人全都得罪了。

随着杨宪被杀,胡惟庸上位,处在“淮西勋贵”攻击下的刘伯温,不堪其扰,只能辞官归乡,远避朝堂斗争。

身死家灭

刘伯温回到老家后, 虽慎言谨行,但对胡惟庸等人的评价,还是给他招来了麻烦。早些时,刘伯温劝告朱元璋,瓯括之间有块空地名日谈洋,往南直达福建地界,是盐盗出没之地,方国珍就是凭据这里复杂的环境起事的,因此,应设巡检司守护。

一旦设巡检司守护,那些不安分守己的人就不方便了。后来茗洋逃军反叛,这样的大事当地官员竟敢隐匿不报,刘伯温就叫他的大儿子刘琏报告了此事,可是又没有通过中书省,而中书省就掌握在他认为会损坏车辕的胡惟庸手中。



胡惟庸正恨找不到机会出气,一看刘琏居然绕过了中书省奏事,便指使手下官吏诬告刘伯温,说刘伯温精通阴阳学,看出谈洋这块地方有王气,因此想占为已有,以便将来作为自己的墓地,但当地百姓不愿给他,所以他才请求设巡检司驱逐老百姓。

朱元璋得到报告,顿时心里起了疙瘩。毕竟,刘伯温熟知天文地理。于是,朱元璋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恐惧中的刘伯温,赶紧到京城去请罪,而且就留在京城,不敢再回老家。

1375年正月,刘伯温在京师感染了风寒,一直不见好转,拖延到了三月下旬,自知去日无多,便由长子刘琏陪伴,并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大明帝都南京动身返乡。

回到故乡家中,刘伯温停止了一切药石调理,对两个儿子交代了一些家中田产之类的后事。然后,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叮嘱他们,要他们把这本书呈给皇上。同时又告诫他们,说刘家的子孙都不要学习这门学问。

最后,刘伯温对两个儿子大谈了一番治国之道。

原本,这些治国之道他是想写成一封奏章上交给朱元璋的,但是,考虑到政敌胡惟庸正吃香,自己这封奏章不一定入朱元璋的眼,于是放弃了。

他对两个儿子说,今天我说的这些治国之道,你们可以谨记在心,等哪年胡惟庸倒了,皇上就会想起我了,可能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

刘伯温病逝于该年农历四月十六,善终,享年65岁。



刘琏因为父亲刘伯温的原因,曾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的职务,政绩还不错,却在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琏的儿子刘畾的情况相比要好一些。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后好几年,这才开始觉察到刘伯温的好处,作为补偿,就让刘琏的儿子刘畾继承了原本刘伯温的爵位。

但是,伴君如伴虎。不久,刘畾触怒了朱元璋,被赶回了老家。建文帝和明成祖朱棣都曾想启用刘畾,刘畾本人已心灰意冷,以守墓为由,坚决不肯入朝为官。

刘伯温的后代才得以保存,开枝散叶,子孙旺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刘伯温的次子刘璟的下场也非常不好。

刘璟为人有谋略,曾给朱元璋部下将领唐胜宗出谋划策,取得了胜利,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被安排做了阁门吏,后来又安排他做了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在靖难之役中,刘璟是站在建文帝这一边的。建文帝失败,刘璟就难逃噩运了。刘璟被朱棣下狱之前,他还说了一句很硬气的话,他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不久后,自缢于狱中。

史笔似尘钩
历史领域创作者,著有《大明人物传记》《不一样的三国》《民国高官的最后结局》等文史专栏。今日头条优质创作者,百家号历史领域优质作者,网易优质历史领域作者。原创+真实+深度好文,探索你我未知的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