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靠“基因突变”?从星火到燎原,中国biotech还差什么?

职场   2024-11-17 18:53   北京  


  • 创新是从认知迭代中来的。

  • 只有正确的创新才能带来价值。

  • 不要因为沉没成本坚持错误的方向。
“创新”早已成为了产业共识,但具体该怎么创新、怎么选方向、怎么搭建团队,这些问题难以达成共识,毕竟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殊情况。但有一个底层逻辑却是共通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考虑需求和变化。

11月14日,在2024’第十六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以下简称“2024启思会”)主论坛的十年对话环节,围绕“创新基因的未来进化之路”,由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鹏辉主持,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先通医药高级副总裁兼上海先通总经理金赟、和誉医药创始人兼CEO徐耀昌、科伦博泰首席执行官葛均友进行了讨论与分享。

与会嘉宾认为,有了创新的“星星之火”后,想要真正具有燎原之势,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也都要匹配上。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与大公司合作,选择自主开发与授权合作相结合、中国权益与海外权益相结合的模式,借势而行,事半功倍。

如何选择创新的方向?

“一家企业的创新来自于基因突变。”一位与会嘉宾在现场分享了他的思考。

如何理解这句话?某种程度上,这一思考将经济学和生物学的理念融合在了一起:在生物学意义上,很大一部分基因突变来自外部压力的诱变,这一局面,和当下医药行业面临的现状一致。

“压力”从正反两个方面传导而来。正面,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做了政策端的刺激,紧随而来的港股18A、科创板开闸等二级市场新规,又在资本层面给予了创新充分的保障。

反面,则在于集采等政策,大大压缩了仿制药的生存空间。

外部环境的一拉一推之下,创新不再是可选项,而早已成了必选项,甚至说,是所有人唯一的出路。

但是,究竟该往哪个方向变?

一名与会嘉宾直言,创新本身并不能带来价值,只有正确的创新才能带来价值。很不幸的是,这一点上,过去几年行业做得并不好。

此前,在热钱和压力的推动下,行业陷入了“为了变化而变化,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怪圈。许多科学家和创业者都在复制MNC和欧美Biotech的靶点和路线,投资人也没起到正面作用,只敢投别人投过的项目,真正的FIC项目,反倒因为“看不懂”,犹犹豫豫不敢投。

这样的局面下,创新事实上沦为了一句口号,大多数人做的,实际上还是模仿。

问题是,创新也不可能完全不参照市场,该怎么规避这样的局面?一名嘉宾谈及了他的经验:创新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在一家Biotech刚成立时,创新多半来自创始团队的学术经验,在过去的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出现同质化竞争难免,这是第一个阶段。

然而,创新不可能从历史经验中来,只能从认知的迭代中来。因此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快速进入第二阶段:在同质化中尽量找到差异化路线。在前两个阶段打下的基础上,才能最终进入第三个阶段:探索真正的全新靶点和全新技术。

另一名嘉宾认为,立项的过程要做到“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即既要考虑临床价值,还要考虑市场价值,还有商业化价值和国际化价值,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照顾到。

“做BIC、FIC,不光是选一个靶点的问题,既要了解这个靶点有哪些公司在做,他们到了什么阶段?如果你坚持做,有什么优势超越他?做完了中国有没有市场?国外有没有市场?”有嘉宾表示,有时候这种讨论会持续6、7个月,最终才立项。

归根结底,创新要考虑的因素纷繁复杂,涉及的信息和干扰的噪音都太多了。创新绝不能只着眼当下,要对未来3-5年,甚至8-10年的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都有一定预判才行。

立项后,组织建设也要跟上

立项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项目推进也是重中之重。

“有的公司立项很早,但是因为效率和能力问题,最终跑在了别人后面,行业里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一名嘉宾感叹。

过去几年,行业一部分创业者陷入了一种“制度优势”的迷思,即:把医药行业和汽车、电子产品等其他工业领域相对标,认为中国人更勤奋,更具有组织度方面的优势,加上完善的上下游供应链,即便和MNC靶点、技术路线一样,也能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快速迭代进行“弯道超车”。

这样的认知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本质上依然带有很重的模仿者色彩。“作为创新团队,你需要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

“有了创新的星星之火后,接下来如果想要燎原,就必须要有文化。我们常常以为文化是个很虚的东西,实际上它是一个从上到下,从管理体制到企业文化再到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整个鼓励创新、推动创新的体系。”一名嘉宾总结。

简单来总结这个体系,就是全公司上下都要接受创新一定会有失败率的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好风险把控,保留创新基因的同时,建立起一个体系化的决策流程,最大化减少创新失败的概率。

再拆分下去,可以分为四点:

一,建立起内部的长效讨论机制,创新方向拟定后,也要持续推敲方向的正确性,研究是不是能做得更好。

二,及时获取数据。越早获取数据,就越能判断管线是否具有真正的临床价值。一名嘉宾指出,这方面核药和CAR-T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都能够在很早期就获取到人体的疗效数据,帮助快速做出判断。

三,不要被沉没成本困住,发现不对,要果断放弃。“不要因为这个项目是自己做的,觉得自己要负责,就一定要把它往前推进到临床一期或二期。从公司的角度,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如果不行就赶紧换一个,否则越往下推沉没成本越高。”上述嘉宾表示。

四,不要去和大公司卷大适应症,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差异化适应症。

最后,创新不完全是公司内部的事宜,和整个产业的创新生态也有很大关系,在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Biotech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放弃了自主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纷纷抛出对外合作的橄榄枝。就连本土Pharma,也开始衡量自己在创新转型路上,是否真的要埋头自研,出海是不是一定得亲力亲为。

从这个角度出发,倘若Biotech的研究路线与大公司未来的战略有重合之处,选择借势而动,对于双方来说都可以事半功倍。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E药经理人
我们致力于成为行业意见领袖平台,我们记录和观察行业重大商业事件,展现这个行业的复杂和冲突,提供深刻前沿产业发展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