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老踮脚走路,家长需要干预吗?

文摘   2025-03-11 12:20   北京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迈出人生第一步无疑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不少小伙伴可能会发现,宝宝在刚开始学走路时,姿势有些 “奇怪”,比如踮着脚尖走路、内八、外八等等,这可让人看着有些闹心。


这些走路姿势是说明宝宝发育有问题吗?需不需要纠正呢?


今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



宝宝刚开始学走路时,踮脚走路的情况较为常见,这其实是他在探索走路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过渡状态。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在宝宝还没学会走路时,腿部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尤其是小腿后侧的肌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踮脚的姿势能让宝宝在站立和走路的过程中,更容易地控制重心,进而更好地保持身体平衡。就像我们在吊桥这种不稳定的平面上行走的时候,也常常会不自觉地把重心移到前脚掌来保持身体平衡一样。

而且,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腿部长期处于蜷缩状态,出生后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伸展和伸直的动作,踮脚走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他们锻炼腿部肌肉,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姿势。

一般来说,随着宝宝走路越来越熟练,腿部肌肉力量增强,这种踮脚走路的现象会逐渐减少,通常在 1-2 岁左右会自行改善。



除了踮脚走路,宝宝学步时还可能出现内八、外八等姿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内八,即走路时双脚尖向内靠拢,像是在画一个 “八” 字。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这主要是因为宝宝在胎儿时期,双腿处于弯曲交叉的状态,出生后,腿部骨骼和肌肉需要时间来调整到正常的直立行走状态。

此外,一些宝宝过早使用学步车,学步车的构造可能会限制宝宝腿部的自然活动,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内八的姿势。

外八,则是双脚尖向外张开。这可能与宝宝的髋关节发育有关。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如果髋关节发育不完善,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不足,就可能使宝宝在走路时为了保持平衡,不自觉地将双脚向外打开。

另外,宝宝日常的坐姿也可能影响走路姿势。比如,长期采用 W 形坐姿,会使宝宝的髋关节向外旋转,增加出现外八的风险。



对于大多数正常发育的宝宝来说,在1岁半到 2 岁期间,走路姿势会逐渐趋于正常。

主要是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宝宝的腿部肌肉会更加有力,骨骼发育也会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平衡和姿势。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不过,可乐妈想提醒大家的是:每个宝宝的发育速度存在差异,有些宝宝可能会稍早一些,在 1 岁半左右走路姿势就基本正常了;而有些宝宝可能会晚一些,到 2 岁半时走路姿势才完全稳定下来。这都属于正常范围,大家不必过于焦虑。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关注宝宝的走路姿势和发育情况。

首先,要注意观察宝宝走路时的稳定性。如果宝宝走路经常摔倒,或者走路时明显感觉到吃力,那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其次,要留意宝宝走路姿势的变化。如果宝宝的内八、外八或踮脚走路的情况没有随着时间逐渐改善,反而有加重的趋势,这时候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问题了。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总的来说,在宝宝学走路初期,家长一般不需要过多干预宝宝的自然姿势,因为娃在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身体会自我调整和适应。

我们更该做的,是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宽敞的学步环境,让他有充分的练习机会。



如果宝宝一直踮脚走路,超过 2 岁半甚至 3 岁,脚跟仍然无法正常放下,站立时也是踮着脚尖,这可能提示存在问题——有可能是宝宝的跟腱过短,限制了脚跟的正常落地;也有可能是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宝宝对腿部肌肉的控制,总之都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同样,如果宝宝内八或外八的程度在不断加重,左右脚不对称,走路时身体倾斜,或者伴有疼痛、哭闹等不适症状,都需要及时就医咨询。

医生一般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评估宝宝的骨骼发育、肌肉力量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必要时还会借助 X 光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具体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总之,宝宝在学走路过程中出现一些看似 “奇怪” 的姿势,大部分情况下是正常的生长发育阶段,但不焦虑不等于放任不管,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关注,这样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确保宝宝能够健康、平稳地迈出人生的每一步。



更多内容推进



崔玉涛养育中心
崔玉涛养育中心,一个“育家长”的园地,带父母们从心态上寻求“自然养育”的真谛,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轨迹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