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笔记》在继承与创新中践行中华文脉独特传承方式
-靳飞著《南通笔记》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2024年5月29日,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北京出版集团在北大燕南园共同举办靳飞先生著《南通笔记》出版座谈会。
北京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勇说,《南通笔记》是北京出版集团继《张伯驹年谱》《张伯驹笔记》《冯耿光笔记》《你们属于我的城市》之后,四年来为靳飞先生出版的第五部作品。这五部作品无一不兼具文学价值、史料价值、艺术价值,一经问世必会引起全国各地广泛关注。靳飞先生作为严谨的作家、学者,凭借几十年积累,呈现出一个创作高潮,北京出版集团继续期待着靳飞先生的下一部作品。
会议主持人、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监事长窦强代读了《日本华侨报》总编辑蒋丰、中国唱片公司总经理樊国宾为《南通笔记》撰写的书评,以及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林在勇的贺诗。
王际岳副监事长代读了八十九岁高龄的著名剧作家张永和先生的书面发言。张永和说,《南通笔记》的动人之处在于,作者以明清白话与诗词相结合的形式,从地理形胜、经济贸易、历史积淀、文化底蕴等角度入手,文体简洁而不失厚重,展现了南通这座中国现代第一城的文化风韵,轻巧耐读而又令人难以掩卷。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陈均说,靳飞先生的《南通笔记》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在文体上创新,不仅是一本“笔记体”作品,而且是以“笔记+类书”的形式,对南通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汇集出一部南通文化史。二是在创作上直接承续《日下旧闻考》《白下琐言》,对于微观的城市生活史研究具有示范意义。靳飞先生在史料的运用上,“随物赋形”,是其最大的特色。题材、史料在作者笔下信手拈来,敷演出一篇篇精彩的笔记,人物故事、历史形势与具体的城市空间相交织,极具趣味。陈均认为,作者是要寻找一种历史的隐秘脉络,在文学、历史与具体的人物情感间反复游走,在贯通古今中力求努力触达。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汪润博士说,《南通笔记》虽称用笔记体,而其在史料选取上有着非常严谨的判断,在史料较为丰富的内容中,撷取出更具价值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发挥史料的作用。其书定位在南通一城一地,处处却无不以整个中国为着眼点,通过整理南通人文掌故,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赓续,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深厚的人文关怀。古体诗文与书法的运用,既为全书增光添彩,也是古今之通、文脉传承的生动体现。
昆曲剧作家王一舸发言说,《南通笔记》同时是对“札记散文”与“掌故笔记”这两条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是作者深厚学养与充沛才情的体现。掌故文学和札记文学的创作,都需要扎实的学养和广博的知识,更需要作者练达丰厚的人生体验,因此《南通笔记》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文化态度、文明态度,在需要重新审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自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
著名书画艺术家林跃平说,《南通笔记》是一本鲜活的、没有压迫感的“工具书”。大部分撰写地方文史的“工具书”会有比较强的目标感,希望给人很明确的指引,告诉读者这一地方发生过什么样的严肃历史。而《南通笔记》读来却很轻松,逸出在正史之外,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引导读者卧游南通,让读者产生种种联想。“作为一名画家,如果文章没有让我产生画面感,浮想联翩,我认为文章与我缺乏连结。《南通笔记》给了我无限想象”。
中国音乐学院洪一繁从研习昆曲的经验出发,讲述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在她看来,昆曲的许多文辞非常优美精炼,表词达意雅致而有韵味。阅读以“明清白话”来书写的《南通笔记》时,有强烈的相似感受,文句没有废笔闲笔,信息量大,要如拍唱昆曲一样慢读精读。
梅兰芳大师外孙,天一阁后人,著名书法家范梅强是《南通笔记》文章与诗词的第一读者。他回忆说,“香港《大公报》每个礼拜约我舅舅梅绍武一篇专栏,写与梅兰芳先生有关的故事。我小的时候每个星期都会去他家,在抄稿时候就能读到当周那篇,一星期后《大公报》上就会刊出。文章以每周一篇的节奏写下去,过了几年就出了一本书,就是《我的父亲梅兰芳》。靳飞写《南通笔记》的过程,让我想起当年的这段经历,也给我很大启发”。
三联中读内容编辑高一丁分享了他的阅读感受说,与作者此前以人物为主线所创作的《张伯驹笔记》《冯耿光笔记》不同,《南通笔记》的主体是一座城市,讲述一座城市的故事,需要找到更独特的主线,而在本书中,作者是以人物而非建筑空间来做串联。一座城市的故事需要由具体的人来承载,有了人的活动,即便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书也可视作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诗酒唱和。其中的讲述不是毕恭毕敬的追忆,更像是与这些旧时人物聚饮之后,豆棚瓜架,藉由此书与读者娓娓道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指出,以“笔记”为代表的杂学传统,在当代专业分工的趋势下,已在学术界逐渐消失;靳飞的创作,却还在延续着邓云乡等前辈传递下来的文化脉络。这种写作对于作者的知识储备、文化修养、社会见识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在见闻广博的基础上不卖弄,而是要有的放矢,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高远东用“以野史的方法写正史”来概括靳飞的写作,无论是《张伯驹笔记》《冯耿光笔记》,还是《南通笔记》,如冒辟疆、张謇等诸多人物,是都可以拿到正史中大书特书的,而靳飞的写法广博庞杂,近乎“野史”,其中隐含的则是非常严肃的态度和关怀。
高远东说,历史上的笔记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基于史,一种是基于文。靳飞的笔记写作既承接以“史”为基的脉络,又以“文”来体现趣味,表达对于历史兴替的感慨。具体在《南通笔记》一书中,即是每篇笔记后所附的“诗曰”。在阅读完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的笔记后以诗词感怀,这种设计在高远东看来是独具匠心的,也是当世独有的。高远东还提出,靳飞几十年间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呼吁学界应对靳飞作品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