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2024)序幕论坛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管委会副主任赵锡军,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擎,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莉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金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敏,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刘晓蕾,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义中,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余明桂,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院长俞红海等11位全国高校金融学科校(院)长围绕“金融学科融合创新 推动金融强国建设”这一主题发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宋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家金融研究院管委会成员谭松涛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序幕论坛,100余位全国高校金融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者代表参加会议,共同探讨如何促进金融学科的深度交流与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金融强国的六个强大内涵当中的第六是“强大的人才队伍”。在金融强国的建设当中,人才队伍是一个根本的保障。总的来说,对应这五个强大,需要的人才可以对应概括为四种类型,满足强大的央行和强大的货币的人才是一类,第二类是满足强大的金融机构需要的人才,第三类是满足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的人才,第四类是满足强大的金融监管需要的人才。强大的央行和强大的货币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型人才。目前货币发展主要的三个领域都需要国际化高水平的金融人才。强大的央行需要的重要能力,第一是能够把控完善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的双支柱政策与调控框架的能力,二是参与全球治理、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这就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型专业人才和中央银行家。强大的金融机构需要的是具备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主要需要具备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和风控能力,技能型人才主要指在多层次国际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当中,开展相应的扎根于本土、开展特色化的经营的技能专业人才。国际金融中心人才主要强调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特别是对价格波动和一些不确定性的反应与应对。要构建相应发达的金融市场,就需要能够具备这些能力、应对这些变化的专业性、实战性人才。金融监管领域,主要需要在监管和创新之间平衡,需要能够把握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平衡关系、具有强大内在稳定性的守夜型专业人才。现在我们的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坚持的基本方向是“四性”: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和纯洁性。我们的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当中,人才规模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总量上却是不足的。人才结构方面,培养的传统的金融人才相对较多,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具备金融科技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当前大银行的人才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学技术和理工科的人才需求更多。至于金融业人才的受教育程度,2012年到2022这10年,人才队伍中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有很大提升,但要满足现在的金融业发展需求却是不够的。另一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和现实需求相脱节,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当中,特别是教学内容,一般滞后于发展实践,导致学生在应对现在金融资本市场的时候很难适应现在的复合型岗位要求,对于立足中国、解决中国问题方面,把握得并不到位。再就是金融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每年学生毕业的座谈会上,反映较多的就是人才培养离实践较远。国际比较方面,就中美英的国际高端人才而言,我们的金融人才总量比英美发达国家低。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的有效机制建设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我们的金融乱象和金融腐败问题较多,金融业给社会大众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要加快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就机制方面,我在这里列了几个方面的建议。无论是开展相应的考核或者是产学研合作、扩大对外交流等,在我看来核心还是要抓住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学科的融合,来推动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适应未来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对人才新的要求,更好地推动金融强国的建设。(整理:李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