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债市波动下8月规模仍增3000亿,9月季节性下降无需担忧

财富   财经   2024-09-11 08:15   北京  

明明  章立聪  杨宏宇  史雨洁

2024年8月债市波动期间,信用债一度连续回调引发市场担忧赎回风波再起,但据我们测算,理财规模8月仍大幅增长3000亿元至30.60万亿元,增幅也超过18-23年的均值2600亿元,表明债市波动并未大规模传导至理财负债端,从破净率来看,据我们测算,最高点是8月底的2.83%,9月10日已经恢复至2.38%,远不及去年中4.25%的高点,更遑论22年底25%的历史极值,后续来看,我们预计9月理财规模可能季节性回撤6000亿元左右,但10月将很快修复并续创新高,仍将为债市带来有力支撑。


8月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约3000亿元至30.60万亿元,增幅超过18-23年的均值2600亿元。其中现金理财规模仅增长190亿元,增长质量极高。


据我们测算,2024年6月理财规模环比下降1.12万亿元至28.59万亿元,其中现金理财环比下滑8600亿元,未及18-23年6月1.27万亿元的历史均值。究其原因来看,主要是受到手工补息影响较大的四大行回表规模仅略超4000亿元,大行缺负债的程度可能已经有所缓和。而7月,“存款搬家”热度不降,在6月回表不及往年均值的情况下,理财规模增长约1.78万亿元至30.30万亿元,增幅超过18-23年的均值1.69万亿元。其中现金理财规模仅增长3400亿,8月也延续了这一进程,3000亿的增长规模中,仅有190亿为现金理财的增长,整体增长质量更高,配债需求更大。



究其原因来看,主要是形成了利率下行→理财收益率上行→理财规模增长→利率和信用利差继续下行的循环,8月债市小幅震荡,其实并未打破这一循环。


22年赎回潮后的持续债牛之下,利率和信用利差不断压降,理财收益率随之水涨船高,23年8月虽有短暂扰动,但在化债之下信用利差反而在收缩,理财规模持续高增,继续推动利率尤其是短端的信用利差不断下行,这一循环之下,理财规模7月底已经迈上了30万亿的关口。8月信用利差虽然有短暂上行,但一方面幅度有限,并未传导至理财负债端,一方面随着利率重新转向下行,继续上行的压力已经消失,因此,这一循环并没有被打破,后续或也仍将继续这一进程。



7月末国股大行新一轮存款降息开始,预计12月之前小行将陆续跟进,理财性价比仍将进一步提升。


根据Wind数据,截至24年Q2,银行业净息差整体已经下滑至1.54%,面临较大压力。且当前存款定期化趋势严重,居民和企业定期存款增速均远高于活期存款增速。受此影响,存款利率的调降对于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的作用或有限,存款付息率反而有所抬升,息差压力仍然较大。因此7月末国股大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存款降息,预计后续小行将在12月之前陆续跟进,理财性价比或进一步提升,将继续推动居民部门的资金转向相对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债市波动之下,理财子还会预防性赎回债基吗?


根据中国理财网的数据,在保险协存和手工补息监管之下,银行理财上半年减配了1.4pcts的存款,更加需要公募基金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弥补存款缺位的欠配,今年六月底,投资公募基金规模高达1.1万亿,环比23年底增长了近5000亿。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在债市出现调整,尤其是信用债市场出现调整时,在22年底赎回潮阴影下,部分理财管理人会马上果断的赎回公募基金,获得流动性,应对潜在赎回,因此造成了部分扰动,但从数据来看,8月理财规模仍旧增长3000亿,理财自身负债端并未受到影响,预防性赎回很容易被切断,8月底债市企稳后,赎回已经无需担心。根据wind数据,8月5日至8月底,无论是中长期债基还是短期债基,其算术平均区间年化收益率和中位区间年化收益率均为负数,且其中收益率为负的中长期债基和短期债基占比分别高达81.6%和65.55%。然而进入9月份以来,相关收益率表现情况迅速好转。其中中长期债基的算术平均区间年化收益率和中位区间年化收益率甚至分别达到了7.44%和6.85%左右,收益率在2%以上的中长期债基和短期债基占比则分别达到了93.65%和89.51%。在目前良好的收益率表现形势下,无需担忧赎回风波再起。



后续来看,9月理财规模或将季节性降低6000亿元,但预计10月会快速超额修复,下半年预计在理财子的冲量发力之下理财整体规模将会重新站上31.5万亿元的关口,完全修复赎回潮之前的高点。


18-23年8月理财规模环比增长均值达到了2600亿元,我们预计今年8月理财增长规模在7月末存款新一轮降息的推动下,会达到4000亿元以上。且从历史数据来看,理财子整体素有在下半年冲量发力的惯例,其中国有行旗下理财子更为明显,2019-21年国有行理财规模下半年的增量占全年增量的比例分别为180%、145%、165%,我们预计,在国有行的带动之下,2024年下半年理财规模将重新站上31.5万亿元的关口,完全修复赎回潮前的高点。



风险因素:


测算结果由于数据可得性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距;市场波动超预期,理财赎回潮卷土重来;货币政策边际收紧;银行理财监管趋严。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