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是由人民共同创造的,人民城市的发展故事也应由人民来书写和检验。要坚持以人民是否满意、是否认同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通过深入宣讲增强市民的归属感,激发其关心城市建设、关注身边变化的积极性,鼓励市民为城市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主动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携手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给“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中强调,要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深刻阐明了人民城市理念的精髓所在,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建设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讲好人民城市故事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人民城市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上海城市发展的鲜亮名片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一百多年来,红色基因植根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中,成为上海的城市属性和精神品格,成为引导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精神养分。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022年10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揭示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方向,向上海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民城市的发展道路、打造人民城市建设上海样本的重大课题。
五年来,上海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以贯之、攻坚突破、接力推进,以滚动实施“民心工程”为重要抓手,持续开展一系列实际行动,不仅创造出城市工作的新局面,而且创造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面貌,创造出一片新天地。这就为全国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构建超大城市治理共同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人民城市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推动,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人民当家作主,城市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根本,在于让人民群众切实加入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来,做到“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观点和建议,“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从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汲取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真正发挥大众的首创精神。在发挥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中国共产党是对中国城市建设进行谋篇布局的主导者,是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领导核心。城市建设要积极发挥党的资源整合和协调作用,“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建设力量,从而构建凝聚群众力量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以深入宣讲增强市民归属感
人民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更是城市故事的创造者和讲述者。只有通过人民的亲身经历与真实感受,才能真实生动地展现城市发展的脉动与温度。要把人民城市理念贯彻落实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城市治理能够更好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和贡献的热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老龄社会治理中,尤其要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老年人尤其是老专家积极作用的实践路径,使之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流积极价值、传授宝贵经验智慧等方面老有乐为、老有能为、老有所为、老有可为,以“夕阳红”帮衬“朝阳红”。要坚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经常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解决民忧,从群众的实际感受出发,讲述“为人民谋幸福”的动人故事。在推进城市发展时,应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城市的各项公共事业不断进步和提升,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城市是由人民共同创造的,人民城市的发展故事也应由人民来书写和检验。要坚持以人民是否满意、是否认同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通过深入宣讲增强市民的归属感,激发其关心城市建设、关注身边变化的积极性,鼓励市民为城市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主动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携手打造更美好的未来。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其转化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动力,促进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治理格局。
上海台联服务号现已启用
欢迎点击链接并注册用户信息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