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 心灵的明镜

时事   2024-11-08 23:04   河北  

心灵的
明镜




□钟 芳

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在《昏镜词》当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摆了十面铜镜出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子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磨制得一样光亮,主要是买镜子的人中,十个有九个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任何细小的瑕疵,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而‘昏镜’虽然模糊不清,但能隐藏不足,使人心情舒畅。”

《说文解字》注:“镜,取景之器也。”《大戴礼记》曰:“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人如果想要正衣冠,首先,要站到镜子前面,在镜子里看清自己,正视自己,时刻保持良好形象。镜子是公正的,它能如实地映照出一个人原本的形象,照出的不仅有优点和成绩,也有缺点和问题。古人照镜以修身正己,看到自己平时忽视的问题,是非得失,善恶美丑,一照便知,一目了然。无疑,刘禹锡说的镜子,不仅是照一个人的外表仪容,它照的更是心灵深处,是精神面貌。

照什么样的镜子,决定着人们能看到什么样的问题。“临清水而察形”,人类的第一面镜子是水,以水照影,是远古祖先的习惯。青铜器出现后,慢慢出现了磨制的镜子。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镜子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后又引申到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等等,它都是提醒人们正衣冠、辨是非、明得失。抚镜自照,拷问灵魂,去浊除垢,正道直行,鞭挞错误,从而自省自警自律自励。

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用水作镜子,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形象;一个国家只要用老百姓作镜子,就能知道治理的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情为镜”。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照镜子典故源于“太宗三鉴”,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就与他敢照镜子,常照镜子,善于从照镜子中发现问题密不可分。他曾把诤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到屏风上,当“镜子”随时对照。当魏征病逝后,他很是难过,说:“朕亡一镜矣!”可见从“照镜子”中查找问题,进行自我检讨,自我批评,是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与进步的保证。

古代的圣贤也曾教导我们,人们只要拥有一颗谦逊之心、坦诚之心,周围所有的人和物,就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灵之镜,将自己言谈举止的正误,原原本本地映照出来,并能使人保持清醒、少犯错误,洁身自好。

说到底,照镜子是一件好事,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照短长。心灵之镜必须时时照、天天照、月月照、年年照,这样才能保持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编辑:闫艳丽

审核:冯金

石家庄日报
有温度的新闻,有品质的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