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丰富多样的课程
北上求学前,我对学习小语种憧憬万分。在我看来,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是一件很酷的事。每当看到电视屏幕中气度非凡的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侃侃而谈,我的内心便充满渴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站在聚光灯下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大外作为开设日语、英语、朝鲜语、法语、德语等16种语言的语言类院校,的的确确让我的憧憬照进了现实。
正如我们的校训“崇德尚文, 兼收并蓄”, 大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这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大一到大四, 不同语种的学生都会学习以听说读写四维度为培养核心的各种课程, 结合各自专业特色, 加上语音鉴定、外教互动、企业实训等实践活动, 经历由入门到进阶再到得心应手的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好语言,不同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但始终把握发音、词汇、语法——语言学习的“三大支柱”不动摇。大一、大二年级通过基础视听说、基础口语、基础语法等专业课程将支柱日益加固,而进入高年级,才真正进入实用的语言学习阶段。企业管理、区域国别研究、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中西方哲学思想导论等丰富的专业选修课和其他辅修课程,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世界、成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提供了众多契机。
大多数同学从零开始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时都满怀斗志,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开始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学习的信心可能会有所动摇。以学习德语为例,我在入学前对德语和日耳曼文化的了解十分有限,只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和历史人物上。刚入学老师便直言:“德语入门不难,但要学会和掌握,是一个久久为功的事。”这句“泼冷水”的话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大学看似自由的学习氛围,其实对自律性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而以德语为代表的小语种学习,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成长本就是探索可能性的漫长旅程,在路上,我们满怀希望与梦想,但也难免遭遇挫折与挑战。
学习任何语言,字母识读都是第一步,也是打好基础的关键。很多小语种都有自己别具特色的书写形式和发音方法,德语也不例外。比如,小舌音“r”,这是一个需要用气流冲击或摩擦小舌才能发出的颤音。大部分人没经过反复练习很难发出这个音,而发音不准会影响表意的准确性。记得当时,在老师传授了发音练习方法后,同学们无论在宿舍起床洗漱、平时喝水,还是晨读看书,都在不间断地练习。那段日子里,奇怪的声音(类似呕吐声)在耳畔此起彼伏。我仍记得,不厌其烦地练习后声带变得嘶哑;我仍记得,身边朋友都已掌握时给我带来的焦虑。于是,我积极和老师、朋友交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我掌握了小舌音,有些同学甚至能让小舌连续颤抖10秒钟以上。这也成为我开启德语学习之旅的第一把钥匙。
德语语法也让人头痛。德语的语法非常复杂,名词必须首字母大写,还有性、数、格、式的区别,分阴阳中三性、一二三四格。一个词随着主语人称的变换而形成不同的格数。谓语动词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要求放置在第二位,就像创造这门语言的日耳曼民族一样一丝不苟。德语以其十分琐碎的语法体系和面面俱到的词汇变形,将这个民族的细心严谨体现得淋漓尽致。刚学习语法时,我真是“两眼一抹黑”,总感觉记不牢、拿不准,在各种测验中频频出错。但正如老师说的“要久久为功”,我认真总结每次的疏漏,把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反复夯实、练习巩固,终于在“困难重重”的语法学习之旅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仍记得,在文学翻译课上,我阅读书本上那些文学巨匠的德语原著时的震撼,那种母语语言所表达的文字之美、精神之深邃,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我翻译歌德的《迷娘曲》获得老师与同学的认可时,我感到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原本觉得苦涩的学习过程化为甜美的果实,幸福的滋味唤醒了我心中藏匿已久的初心,让热爱的种子再次发芽绽放。或许,这就是语言学习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有众多的选择和方向,最终会创造出“1+1>2”的效果。
交流互鉴——异彩纷呈的课余生活
大外作为典型的外国语院校,外国友人众多,这样的氛围提供了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机会。除了歌手大赛、运动会、体育节等各种社团文娱活动,大外还有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节和国际文化节。
民族文化节会在现场设置多个民族文化展台,展示各民族服饰、美食、乐器、歌舞等。维吾尔族的羊肉串、苗族的棉菜粑、朝鲜族的米糕,令人垂涎欲滴。各类手工艺品如刺绣、编织等,让人大开眼界。记得第一次参加时,大家载歌载舞,喜气洋洋,各民族师生手挽着手,高唱《相亲相爱》,令人动容。那一刻,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显现,各民族同学间的友谊之花尽情绽放。
国际文化节更像一场环球之旅。国际文化节会设置多个展区,除我国外,还有俄罗斯、泰国、吉尔吉斯斯坦、意大利、越南、亚美尼亚等许多国家。中外学生倾情演绎各国音乐和歌舞,充满异域风情的文艺表演吸引大家驻足观看。此外,还能品尝不同国家和民族别具特色的美食佳肴,诸如泰式炒河粉、越式春卷、孟加拉的牛奶汤圆、阿根廷的马黛茶等,也能领略像威尼斯面具、俄罗斯套娃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当我将中国结赠送给来自阿根廷的一个男生时,他热情地拥抱我,并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我爱中国。”此刻,我才真正理解国际文化节的意义——文化交辉,美美与共。我也明白了,作为一名外语学子,如此近距离接触不同的文化,理应担当起文化交流使者的光荣使命。
不止热爱——我的成长与收获
行至今日,在大外已度过了近四个春夏秋冬,我也深切感受到小语种学习的不易,但我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我从不敢上台展示自己、读书磕磕绊绊,成长为如今能够站在众多舞台上大方自如地表达自我,让世界听到中国青年的声音。站在时间的渡口回首过去,这一程跌跌撞撞的奋斗旅途,我庆幸自己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踏实。在充实自己的同时,梦想也一点一点照进现实,逐渐清晰。
此刻,北国的雪已经来了,我坐在自习室里,望向窗外。天色苍茫,万籁俱寂,但银装素裹下却孕育着涌动的生的气息,就像这漫长冬夜终究会过去,我们的人生终会迎来山花烂漫的春景。
“书写青春的方式有一万种可能,它也成就了一万种青春。”最后以此句共勉,祝愿每一个我们,都能够坚定梦想,拥抱闪闪发光的未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