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音乐启蒙教育,上海音乐学院的叶国辉教授曾在一档节目中说到:“找到孩子兴趣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让他尽可能尝试不同的东西。”对于主持人提到的“获得钢琴比赛大奖的孩子曾挨过400个巴掌”和“学音乐的孩子是不是都是苦大的”,叶教授说道:400个巴掌还是少了的!
叶教授随后解释道:没有一个小孩是很高兴,特别自觉地练琴的,但是通过练钢琴有可能触发某一个小孩的兴趣点,可能正好那些挨过巴掌的小孩就因此成功了。
虽然“400个巴掌”的个例有些极端,但是每一位学过音乐或是身边有人学音乐的人都明白,学音乐免不了吃苦,唯有苦尽才有甘甜。
学音乐的苦
学音乐的人都吃过不少苦,不仅有肉体上的苦(爸妈的打骂),还有精神上的痛苦(老师的怒吼、比赛的失利、自我的否定),鞭笞他们成长的不仅有妈妈的鞭子(周杰伦)、爸爸的棍子(贝多芬、郎朗、傅聪),时不时还有父母混合双打。
不是所有被“暴打“的孩子都会成才的,打骂也不是所有琴童所必须经历的教育环节,但对于好玩好动阶段的琴童来说,只有严格的监督和要求,练习才有效果。因为弹琴也是有肌肉记忆的,就和运动员一样,没有磨练是弹不好琴的。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意识到“打骂出不了莫扎特”,同时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转而采用比较柔和的方式对待拒绝练琴的孩子。
一位琴童妈妈说:“我家孩子学过几种乐器,最后选择了钢琴,我对此深有体会。要想学好琴,就必须每日苦练,也需要父母的监督和鼓励的。苦是真的苦,所谓的打骂不一定是真的打,孩子不愿练琴了,鼓励也没有效果,他闹情绪时一定要态度坚决地告诉他,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没有谁能轻而易举的成功。”
吃苦不是目的
学习和成长的苦,每个人都吃过。但“吃苦”是一个过程而非目标,对于音乐学习更是如此。勤学苦练,才能收获真知灼见。
苦练音乐
才能慢慢获得对美的理解
“雅俗共赏”是大众艺术的至高追求,从这一追求也不难看出,艺术不仅有流派和形式的区别,更有高低、雅俗之分。
音乐的本质是对美的理解,不仅是自然的美,还有人类基于生活实践创造的美。尽管美是各具特色、包罗万象的,但好的音乐作品不仅是音色悦耳动听,还有逻辑、节奏、情感、故事。要获得这种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仅仅是需要听,还需要经过刻苦的练习,才能运用“内行人”的音乐逻辑解析音乐之美。
那些没有经过困难艰苦、基础规范标准化练习的人,是无法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的。经过刻苦训练习得音乐技巧的人收获的不仅仅是演绎才能,更是人类闪耀群星的美学智慧。这种审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获得的,更不是题海战术能培养出来的。
兴趣和标准并不矛盾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兴趣和标准”的关系有所误解,很多家长和小孩都认为“培养兴趣就是随便玩玩啦”、“培养兴趣,不用按照标准学”、“标准化学习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等等。于是,很多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老师乐得让孩子随便唱唱、随便弹弹,课程结束后老师开开心心收钱,孩子快快乐乐回家。有的孩子学了小提琴半年,依旧没有掌握正确的手型。
日复一日,这种“快乐”并没有让孩子的审美能力提高,也没有让他们修身养性。将兴趣培养剥离标准化学习的方式,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底线,孩子的“快乐”其实是建立在欺骗之上的。
兴趣和标准并不矛盾,如果孩子学习进度慢,宁可放慢进度也不能降低标准。
即使学音乐是痛苦的
还是建议孩子们坚持
每个孩子学音乐的目的和目标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打发时间,有的是为了培养兴趣,掌握一门技能,还有的是为了解放天性、全面发展。基于不同的目标,孩子们的学习规划也不一样,但不论是什么学习目的,都请坚持下去。
坚持学音乐,不是要求一定要达到多高的音乐水准,而是能够保持对音乐的好奇心,保持对美的鉴赏力,坚持巩固自己的音乐技能。
最后引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陈曦老师多次重申的一个“常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坚持高标准从来都不矛盾。在孩子学音乐上,无论是想走专业路子,还是就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都应该给孩子一次苦练的机会,他们才能慢慢走近艺术和美。
您手机上的免费音乐课
6000多节免费的在线音乐课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免费学钢琴
蝌蚪课 后台回复乐器名称,观看名家名师的乐器教学视频。如回复:钢琴;不知道怎样查找课程请点击这里→查找课程方法
*后台有的乐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吉他、贝斯、尤克里里、架子鼓、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古筝、琵琶、二胡、竹笛、葫芦丝、洞箫、声乐、乐理、视唱、名家名作、考级、大师班、讲座。
蝌蚪课 后台回复书名,观看整套书的名师教学视频。如回复:599
*后台有的书:小汤、大汤、拜厄、孩哈、哈农、599、849、718、299、巴赫二部、巴赫三部、巴赫小前奏曲、巴赫赋格、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布格缪勒、莱蒙、小奏鸣曲集、门德尔松无词歌、钢琴弹唱、钢琴即兴伴奏、钢琴基础教程(钢基)、陆佳教你巧学钢琴、贝多芬奏鸣曲集、音协钢琴考级、央音钢琴考级、上音演奏级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