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琼州宝地陶公山,问问“宝”在哪?

企业   2024-08-22 20:31   海南  
海南风景自古以海取胜。山者,五指、黎母、毗耶、东山外,又莺歌、尖峰、俄贤诸岭,名声限于岛内。要说声名彰彰于外,在民间影响深远,得属陶公山。
陶公山,其山不高,最高点海拔不过70来米,却被选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列第二十四位。成书于元代的《事林广记》有记:“七十二福地,第二十四,陶公山,在琼州。”此书第六 卷,尽数“仙灵胜境”。依次记有十大洞天,二十四治,三十六洞天,七二福地。海中四山,海上三岳,海上十州,三水府君,五湖大神,四海龙王,四渎源王,十二溪真,三河伯庙,九江水帝。名山大川,尽收此记。其中不乏王屋、青城、峨眉、蓬莱及五岳等众名山,更有洛、淮、黄三河等诸大川。
陶公山跻身其间,凭甚?
再有海南民间称其山为琼州第一风水宝地。万历《琼州府志》便记“至今琼人慕其风水, 争 卜墓于此。”称人死后葬此地,能福佑后人。此地遂成琼山一带名人首选落葬地。史载:唐有冯冼后人“赐紫金鱼袋冯公”,明有进士王克义、户部侍郎唐胄、御史陈实、给事中许子伟等名流,均安葬于此。
陶公山宝地之说,果然?
我们,不妨探一探。
自海口,沿滨江路,循南渡江,一路向南,约一小时便可抵陶公山。南渡江在陶公山前 西南角拐了个“⼏”字弯,便于山近前分出二支流,再又二支汇为一支,此支流有名,唤曰“三十六曲水”,曲水终汇入一巨潭。阮元《广东通志》、唐胄《琼台志》均有记:“又有巨潭,合 外流三十六曲以达于江。”出巨潭达于江,抑或是支于江注于潭,我们得去探探。
探三十六曲水与南渡江连接处,需经一村,村名充满爱意,曰美宝村。南渡江在此处分出的两支细流,便在这村前农田临江处。放一纸船于支流与主江连接处,等风来,可见小船 由直接连通的主江注入支流。这条名曰三十六曲水的支流则盛满江海之水,绕于陶公山南, 灌农田,育生灵,注入巨潭, 自成气象。
而南渡江在此段之大支流,又不止这一处。在三十六曲水对岸之西北处,又有一曲水。且此曲水又与一唐朝宰相有关,正是韦执谊及其后裔所开之岩塘陂、亭塘陂,今唤新旧沟。两支曲水,以南渡江为源,分居江畔,一西北一东南,如把南渡江视为龙躯,此二曲水则神 似二爪。陶公山便在其一爪“三十六曲水”畔之北,一爪岩塘亭塘陂之正东,面南渡江,眺岩 塘亭塘陂水所灌之千亩平畴。若再将这二爪各视为一龙,则陶公山所立之处,则又可称:二龙相会为雌雄”之二龙相会之地。依此形胜,称为福地,确不为过。

XU ZI WEI 

明给事中、海瑞的学生许子伟的墓,便紧邻“三十六曲水”这一爪,落于今日唤作永创村之西北隅。此处所安放之人许子伟,与海瑞并居于琼郡福德里,故址已不可寻,应距海瑞故居不远。其曾从学于被罢官回乡时之海瑞,后奉命扶海瑞灵柩返琼,督造海公墓,后升兵科左给事中,再升吏科左给事中,转户部左给事中,和他老师一样,因直言朝事被贬,便不再就仕。归琼后,好事做尽,更建明昌塔、设儋耳义学、开敦仁书院,掌教文昌玉阳书院。在 拙作《文昌传》中便有记其在玉阳书院设坛讲学之事。万历癸丑年五月初二,享年五十九岁 的许子伟卒于乡,有子三,曰公明、合明、命明。有女四。天启六年三月初三日,许子伟与孺人曾氏葬于陶公山合水之原。所谓陶公山合水之原,便是南渡江一爪“三十六曲水”之畔平 坦处,正是今永创村之地。(此处史料均出自蒋德璟所撰《赐进士吏户兵三科给事中许忠直公墓表》,忠直之称,源于乡人旌表。古有坊,曰忠直坊。)
循许子伟墓往北行,正北处便是唐胄墓。唐胄其人,先于大礼议事件中怒斥嘉靖皇帝出 尔反尔,后又谏止兴兵安南,官至户部左侍郎。嘉靖乙亥四月十三年卒,享年六十九岁。有子女各三。居乡时建“义学堂”,今西洲书院是也,又著正德《琼台志》,为海南尚存方志之首也。卒后归葬于陶公山之潭缉之原。所谓潭缉之原,正是陶公山居中之所。(此史料均出  自王弘诲所撰《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赠督察员右都御史西洲唐公神道碑》)整个墓园建于一斜坡之上,主墓立于坡顶平台,顺坡而下,依次是拜台、谕祭碑,及长长的墓道,远处便是 广袤的平畴。墓道两旁,自上而下左右分立文官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规模宏大,规则完备。
有明一代,安葬于陶公山的琼州名贤还有两位。这两位不及上述许子伟、唐胄之名气,已被其家乡人淡忘。其中一位名曰王克义。一位名曰陈实。









王克义,永乐丙戌科进士,初任崇仁(属江西抚州)知县,后任建昌府推官。据同治《崇仁县志》记,其在任上清心寡欲、勤于民事,颇有美政之名。读其所撰《科考题名记》《岁贡题名记》及《崇仁县志序》,确如众方志所述,其人博学,其词也鸿。其所作《试蓬莱春晓歌》在当时全国传颂,被奉为名篇:碧云初出扶桑树,六龙已驾羲和驭。海上神山晓色分,琪花瑶草湿香雾。双双彩凤栖梧桐,嗈嗈相应朝阳东。四海苍生尽苏息,万国如在春风中。忆 得当年来上国,棘围麋战文场屋。琼林宴罢醉扶归,不让当时步瀛客。厥来出宰十八年,于今捧诏还朝天。上林春色正明媚,百花灿烂争芳妍。自喜生逢尧舜世,愧乏涓埃酬圣帝。吟咏非才丹泪垂,强作狂歌歌舜治。
遗憾的是,其任崇仁知县、建昌府推官后之行迹已不可考。彼之一生,只用陶公山的一 座墓仓促地划上了句号。
王克义之墓,相较于许子伟、唐胄的,显得落魄得多。若不是下了足够的决心,四处打 听,他的墓是很难寻到的。在陶公山“雨林骑行步道”昌木南村段路边的灌木丛中,草率地孤独 地立着一块一九八九年新立的碑,据碑文可知此处便是王克义墓之所在,只是墓碑后便是杂 草一丛。再想起曾为他而立的联桂坊、进士坊也早已不见,这对于一位文采斐然、政声赫赫 的先贤而言 ,实在是潦草至极。
说回这陶公山安葬的被淡忘的另一位琼州先贤,名曰陈实。关于他,其家乡人也是所知少。
所幸找到明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为陈实所撰墓志铭《明中顺大夫常州府知府陈侯墓志 铭》,终可对这位琼州先贤有个大致的了解。

TAO GONG SHAN

陈实,字秀卿,弘治壬戌年(1502 年)进士。其任南京江西道御史期间,太监赵兰以内 旨采珠于合浦,横行霸道、欺压百姓,陈实便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上奏弹劾,朝廷准奏罢了太 监赵兰,终还了一方百姓之安宁。
又,陈实巡视徽州时,芜湖本地权贵强占当地靠织芦席为生的芦苇,他及时干预,还地于民,芜湖百姓感激涕零,为其立生祠以纪。
再至嘉靖,陈实改任常州知府。他打破常规,将一贯隆重的上任仪式改为简单的交接仪式;常州瘟疫,他又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又建道南书院以正常州文风。时至今日,常州大学内仍设道南书院,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陈实最终卒于常州任上,寿仅五十有一。万历《常州府志》记:陈实卒时“橐无馀资,士民哀之,如丧所亲。老百姓哀痛不已,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留葬衣冠东郭外”,留不住人,常州留下了他的衣冠冢。
曾经的海口,也曾为这位家乡的骄傲立过一座绣衣坊,只可惜坊已无踪迹,这位名宦、廉吏也逐渐被其乡人淡忘。关于他的墓,《广东通志》只一句:陈实墓,在陶公山下。前后跑了陶公山两次,终是没能找到,只能徒留遗憾。
访罢陶公山的古墓,再回到陶公山之名的缘起。史书上关于此也有多种说法。正德《琼台志》云:陶公山在县东南五十里麻长都陶村境,村人多姓陶。即,陶公山在明时以陶为姓的陶村境内,山因村名而名。《大明一统志》又说此处原叫扶山,后因“有陶公者于此修炼, 得道仙去,又名陶公山。”咸丰《琼山县志》则言之凿凿地说此处“旧有陶公墓。”《琼台志》所说的陶村已经消亡了,陶村陶姓之老者已无处觅了。难道真有一修炼得道之陶姓道士曾隐居于此?遍查史料中陶姓修道者,如陶安、陶朱、陶侃,均难寻一丝与此处的关联。
南渡江奔流向海,三十六曲水终年不竭,陶公山逶迤在畔。自唐起,多少人魂归此处,然被历史记得的,能使此地名扬的,终究还是这几位为国为民负重前行的先贤。是所谓,山因人而名,陶公者下落不明;地因人而灵,唯有贤者留其名。
何杰华海南三书
 购买作者亲签定制版,请加微信:LYMDHN

另一面的海南
《另一面的海南》《文昌传》《海瑞传》作者。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省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首席顾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