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善养在日用,在生活日常,在每一个当下,从好好注水、好好喝水开始,让我们的身心获得真正的滋养。
泡好一杯茶
每一次参与线下的茶养泡茶课都收获满满,不仅是同学们的案例学习,自己作为助教老师,与大家经历着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个人也不断地在蜕变、在成长。
记得最初参与课程,为同学们分茶汤是我每天要大量重复做的一个动作,当时第一想法是让同学们及时喝到茶汤,避免汤凉香散,所以焦点更多的向外,甚至步伐急促而不自觉。
而这次老师课程开始便讲到人与茶的关系,其关键在于“用心”二字,不仅要明茶性,掌握冲泡方法,还要做到真正的理解茶、感受茶和体验茶,倾听茶所表达的所有声音,喜茶之喜,厌茶之厌,全然与其融为一体。老师所讲就如同一个契机,一瞬间的顿悟,使我从中获得启发,也懂得了何为用心侍茶。此时再持杯分汤,便不同于往。
用心侍茶,每一步都很重要
首先调整行茶的步伐,这点极易被忽视,开始仍有一丝惯性,习惯快步行走,其实心的能量是不在茶汤上的,只是机械性的快走,身体的幅摆也大,但是有知有觉后就会发现此时公道杯中的茶汤也会随之激荡,这个过程无异于老师所讲的“汤打汤”,而这种因无知觉行走产生茶汤激荡的行为,必然会导致香汤气感的流失,此时喝到的茶汤就已经同刚冲泡出的茶汤有了差别。
所以分茶时要更加注意行走的频率和心神的稳定,先调整呼吸,使心安定下来,可以右手持公道杯,左手轻轻拖底,一步步的行走且保持一定频率,此时的心念力量是在手中,透过手又在茶器中,透过茶器更在茶汤中,用老师的话来说,便是心在手,手在器,器在茶。如此就能时刻关注到茶汤在手中的变化,使其在公道杯中得到安住,保持圆融的状态。
其二便是分茶前后的置汤,置汤是静置茶汤的过程,这也是最难的部分,行走分茶的过程中,让茶汤在手中尽可能的保持汤面平稳,这样在分茶时,茶汤是抱团一体的从公道杯中分流出去,而不是随意散乱的倒入杯中;同理,分茶完毕后,也需要静置茶汤,让未分流出的茶汤及时归正,起到再次融合、稳定茶汤的作用。
其三便是分茶了,不同茶有不同的性味能量,分茶也如同冲泡注水,所以每款茶的分茶方式也是不同的。像老师所讲白毫银针可以分茶时以击打汤面来激发香气和韵味,但换成其他茶品,就不再适宜。故要与茶同频,用心感应茶的本性,才可在分茶时也能够发挥其特点。但不论是什么茶,所应注意的分茶事项是一致的,例如要尽量保持水流的连绵不断,才可使汤气一体,若是发生断流,茶汤的滋味饱满度将大打折扣;分茶时尽量定点在品茗杯的五点钟方向分汤,保持水流的粗细均匀,使其自然的能够落入杯底并推动茶汤顺时针旋转,如此便能将分流的茶汤再次聚合,既稳住了汤气的运行和流动,也保持了滋味的立体和饱满;若我们随意的分茶,水流不均或急躁或缓慢,茶汤就会在分流出去的过程中,直接散乱在品茗杯中,则汤气散乱,茶丢了真味,也失了本性。
正如玉杰老师生活茶语中所言:执杯分汤,心要定,手要稳,汤要平,味才醇。念头在哪里,香气就在哪里,味道就在哪里,用心侍茶,每一步都很重要,成果都在汤里。
王玉傑老师,号子颐,皈依禅宗大德净慧长老,法号明傑,因生于赵州,又得益于慧公长老赵州茶启悟,有幸习练「赵州茶语」并多次在中、日、韩禅茶大会上进行展演,将生活禅理念深刻的落实到茶修中,倡导「多喝茶不如喝对茶」。
北京学院
12月14-15日
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或者咨询:
温慧 18519295380
上课地点
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40号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