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川哥。
明天晚上八点,我会在视频号上分享一场内部直播,主要分享几个搞钱项目,比如抖/快无人直播带货、小红书引流变现、IP合伙人项目等等,务必不要错过,抓紧预约!错过无回放!!
上周末陪我老婆逛商场,很多店铺都开始上冬装了。
最近降温太猛,我想着先把厚衣服买了预防着。
我俩在一家店里挑了1000来块钱的冬装,从里到外一次性配齐了,不过有一款线下缺我的尺码,店员说可以从小程序上选送货上门,从其他门店调货。
我俩研究了一下发现,小程序上可以领满500减50的优惠券!如果不是因为缺货,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有优惠,这特么不是坑老实人吗!
要是搁以前我可能图省事儿直接就结账了,但是现在不行——
每次想吃一家新馆子就得先看看好评率和人均消费;买衣服先研究有没有折扣和满减;家居用品相中了款式马上就去找平替……
相信大家也很有同感:
在一次次感受到经济寒意之后,我们的消费降级也越来越猛了。
01 产品溢价阴谋
小时候住在农村对名牌没有概念,我读初中了才知道阿迪耐克这些牌子。
一出新款,班上的富二代就能马上套在脚上,买双几千块的球鞋对他们来说就跟路边买瓶水一样简单,那会儿我非常羡慕班里的有钱人。
现在我自己买得起了,可是感觉名牌鞋子穿起来,质量和脚感还不如几百块的好。
其实很多大牌产品的高溢价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号。
穷玩车、富玩表,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
表圈的歧视链特别严重,即使你花个几十万入手一款劳力士,也会被各种玩古董表的行家们喷一句“暴发户”。
他们花钱买的根本不是实用和外观,而是身份属性,一般人连瞧一眼的资格都没有,这就是他们优越感的来源。
中产们刚开始大规模积累财富的时候,会对这种符号进行狂热追捧,用来把自己和更低阶层的人划清界限。
但是口罩之后经济一直靡靡不振的,大家都是在吃老本,腕表之类的符号象征意义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所以你会感觉全世界都在消费降级,因为我们目之所能及的“有钱中产”,已经不吃附加价值溢价这一套了。
02 消费观念更迭
进入秋冬之后短视频平台上就一直流传着一个梗: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
从侧面反映出来现在羽绒服越来越贵了。
那种很多年的老牌子非要找流量明星代言,价格水涨船高,明星的天价代言费都让消费者承担了。
谁愿意当这种冤种啊!
最早玩这种套路的是手机的OV两大厂,代言人找一堆,配置一看战五渣,同价位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但都被他们的营销套路给忽悠了。
现在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了,消费观念也从“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转变成了“性价比为王”。
所以其实不是消费降级越来越猛,而是大部分消费者更在乎商品的性价比了。
我们已经能够识破商家这些圈钱伎俩了,在消费时会经过一个精挑细选、货比三家的过程,购物选择更加理性,更能够躲避“消费主义”的陷阱。
奔着“人傻钱多”市场去的那些心机商家,已经在这方面尝不到甜头咯。
03 口红效应显著
在人均收入没有明显增长,大部分国企和事业单位员工还在面临降薪的时候,我们反而会看到,有些东西在买方市场会被炒得特别火热。
比如今年,榴莲这种不太便宜的水果被推得很夸张,应季的时候基本上天天都能刷到;还有演唱会、小剧场的票价比19年翻了3倍不止。
这就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叫“口红效应”。
在每个经济波动周期,美国社会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口红的销量就会激增。
因为口红属于一种“廉价而不必要”的奢侈品,既可以满足消费欲望,又能够让生活在艰难世道种的人们得到一些心理安慰。
经济形势越差的时候,社会上的消费欲望就会越强烈。
所以当我们手里还有一部分可支配存款,就会更容易去消费榴莲啦、演唱会啦这种超出日常消费水平的“廉价奢侈品”。
毕竟生活和工作已经有足够多的压力了,总要让自己过得开心点儿才行。
04 尾声
有人说,节衣缩食不会让年轻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只能让自己穷得不那么难受。
但在我看来,消费降级也好,追求性价比也好,其实一点也不丢人啊!
我们不该单纯地把这种行为等同于“没钱了要省钱”。
而是应该把它看做经济波动周期之下的一次消费观念的更迭和重塑。
只要我们都学会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需求,合理规划预算和备用资金,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其实生活幸福感未必会下降的。
这篇文章开头我说和老婆一起领优惠券,当时我俩都挺开心的,立省100多,根本没觉得有什么可丢人的,事后还兴冲冲地跟朋友分享来着。
追求性价比并不可耻,那种被动等着经济下行影响到自己身上,明明已经过得惨兮兮,还满嘴说着自己“不在乎”的行为才更丢人。
所以消费降级、主动求变有什么问题呢?
“穷则变,变则通”的含金量,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扫码加我本人微信👇
向下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