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获取每天精彩内容
纪录片 牡丹
牡丹,这朵绽放在华夏大地千年的花中王者,不仅以其国色天香的姿容征服世人,更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穿越古今,那一首首饱含牡丹情韵的诗词,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生动展现着不同时代的风貌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以芍药和芙蕖作比,鲜明地突出了牡丹的 “真国色”。在他的笔下,牡丹那倾国倾城的魅力仿佛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花开之际,整个京城都为之沸腾。这不仅仅是对牡丹娇艳外表的赞美,更是对其高贵气质与独特地位的尊崇,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对牡丹的极度喜爱与推崇,牡丹已然成为那个盛世繁华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与昌盛国运的向往。
诗仙李白奉唐玄宗之命,为杨贵妃与牡丹所创作的《清平调》三首更是流传千古。“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诗人将杨贵妃的美貌比作牡丹,以牡丹的娇艳华贵来形容贵妃的倾国倾城之姿,人花交映,美到极致。在这华丽的诗句背后,我们仿佛能看到大唐宫廷中,牡丹盛开于沉香亭畔,杨贵妃身着霓裳羽衣,在丝竹乐声中轻舞的绝美场景。这组诗不仅是对牡丹与美人的歌颂,更是对大唐盛世宫廷文化与艺术氛围的生动写照,那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奢华与壮丽的时代,牡丹也因此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宫廷文化与皇家风范的重要标志。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对牡丹也情有独钟,他在《牡丹芳》一诗中写道:“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牡丹盛开时的绚烂景象,那金黄的花蕊、红玉般的花瓣,如灿烂的云霞与辉煌的灯火,将牡丹的艳丽与繁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也借牡丹之盛,感慨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表达了对时政的忧虑与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期望,使牡丹这一意象在审美之外,又多了一份社会讽喻与人文关怀的意义。
到了宋代,牡丹依然是文人笔下的宠儿。欧阳修的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再次强调了洛阳牡丹的卓越地位,洛阳的地理环境仿佛专为牡丹而生,使其成为天下奇花。这其中既有对牡丹生长特性的认知,也饱含着对洛阳这座牡丹花城的深深眷恋与自豪。在那个文化昌盛、经济繁荣但又面临着诸多社会变革与思考的时代,牡丹成为文人们寄托情感、抒发胸臆的重要载体,他们在赏花吟哦之际,或叹人生境遇,或感世态炎凉,牡丹与诗词的结合也更加多样化与深刻化。
“裁剪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宋代诗人殷文圭的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将牡丹比作西施,称赞其淡雅妆容与高贵气质,当之无愧为花中魁首,岁岁独占春光。在这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牡丹的由衷赞美与敬畏之心,在宋代文人的心目中,牡丹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高洁、典雅与卓越,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情趣已深深融入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成为人们追求高尚品质与优雅情趣的一种映照。
随着时代的变迁,牡丹与诗词的缘分从未间断。明清时期乃至近现代,无数文人雅士依然在牡丹的盛景前诗兴大发,留下了众多佳作。这些诗词或描绘牡丹的娇艳形态,或借牡丹表达个人的志向情怀,或感叹时光的流转与历史的沧桑。牡丹在诗词的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与意义,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梦想。
从古代到现代,牡丹与诗词始终相互交融,彼此成就。文人墨客们用诗词为牡丹注入了灵魂,使其超越了单纯的植物范畴,成为一种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的文化符号;而牡丹则为诗词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源泉,激发着诗人们的创作激情与才华。在这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得以领略牡丹的千种风情与万种韵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皆在知识交流与分享,仅作参考。)
有想说的,写个留言吧
看完点个“”、“”呗